APP下载

印巴,“彼此折磨的一对”

2020-12-28和晓强

当代工人 2020年22期
关键词:国大党印度教克什米尔

和晓强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次大陆上的两个邻国,双方自独立建国后就分庭抗礼,各种摩擦和冲突不断。今年10月,这一对隔壁冤家又干起来了。据海外网10月2日援引半岛电视台消息称,当地时间10月1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发生两次交火。双方均指称对方违反停火协议在先。印军新闻发言人卡利亚表示,是巴基斯坦军队挑衅印军在先,印军随后予以回击。巴基斯坦在回应中却表示,印军违反停火协议在先,向巴方开火,造成一位65岁的平民受伤。事发后,巴基斯坦外交部也进行了回应,称已召见驻伊斯兰堡的一名印度高级外交官,向印方表示抗议,并指责印军在实控线附近加剧紧张局势。就在不久前的9月15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也爆发了武装冲突。

实际上,自印巴独立以来,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打来打去,死伤无数,严重拖累了经济发展,直至1972年印巴签署《双边关系协定》,两国才结束多年战争状态,进入了长时段的相对和平时期。但是双方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各种小规模的交火冲突不断发生。两国难以调和的宿怨和敌意使得印巴关系可谓当今世界上最为复杂又颇具“生命力”的“宿敌”关系之一,印度前总理古杰拉尔形容两国关系为“彼此折磨的一对”。那么,印巴之间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致使双方之间争斗打闹这么多年呢?

印巴冲突根源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之间的信仰冲突。印度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本土的印度教,拥有大量的本土信众。而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是随着外族入侵和武力征服才传到印度来的。伊斯兰世界凭借其在军事方面强大的组织力和文化感召力,从公元8世纪起就开启了征服印度次大陆的进程,这一征服的进程持续了近6个世纪。以伊斯兰军事贵族为主的外来统治者逐渐统治了人口占大多数的本地土著印度教人口。印度穆斯林正是在这一阶段才得以慢慢定居下来,他们有的是历代入侵者的后代,有的是因为宗教政策而改变信仰的本土族群,而那些印度教土著居民则被迫沦为臣服者。

伊斯兰军事集团却始终没能彻底使印度伊斯兰化。到了莫卧儿帝国的奥朗则布统治时期,严厉的宗教政策使得不同的宗教集团互相排斥和攻击,并直接引发了许多起义,导致各州纷纷独立。波斯人与阿富汗人趁机相继入侵,欧洲殖民者也开始来到印度,莫卧儿帝国最终走向崩溃,最后,实力强大的英国人控制了印度。

沦为殖民地后,穆斯林不再能够运用国家政权力量来反对别的教派,但是双方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怨恨,却作为一种潜在的冲突因素存在于印度社会之中。两大教派之间的矛盾也渐渐蔓延至其他领域,19世纪下半叶,印度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由于穆斯林群體在观念上轻视商业,不善经商,导致其在民族工业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中都处于劣势。当代议制在印度开始发展起来时,教派竞争又体现在受财产和教育程度限制的选举资格上,这又使得穆斯林居于不利地位。

为了改变这种劣势,穆斯林开始争取单独代表权以保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这为英国当局所接受。而当时的国大党,虽然声称将同等地对待包括一切阶级、阶层和教派的党内成员,但是实际上穆斯林在国大党中还是缺乏代表性,而国大党带有浓厚的印度教色彩。这种不平等进一步降低了穆斯林对于印度的认同感。到了1937年大选时,穆斯林联盟曾试图与国大党在组织政府、分配席位等问题上取得协议,但遭到强硬拒绝,国大党甚至否认穆斯林联盟任何的政治作用。经此一事后,穆斯林联盟迅速调整纲领,凝聚力量,在短短3年内就成长为印度穆斯林中最大和最有号召力的组织,并且在1940年3月的拉合尔会议上宣布通过“巴基斯坦决议”,明确表示在穆斯林人数占多数的地区,如印度的西北和东部区域,应组合起来成为独立国家,必须实现自治和自主。建立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家成为穆斯林联盟的最终目标,也被认为是保护自己经济、政治利益的“最佳路径”。

在英国统治印度的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印度社会中的宗派与种族矛盾一直被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利器,在两大群体之间不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一方制衡另一方。1857年大起义前后,英国殖民者担心穆斯林反攻,于是把穆斯林封建主作为主要打击对象,大力扶持愿意与英国人合作的印度教教徒。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印度教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殖民当局又开始实行拉拢穆斯林上层,牵制国大党,冲淡、抵消民族运动。后期英国还有意推行挑动教派冲突的相关政策,如同意分区选举、承诺激进的反地主和高利贷的法案、鼓励拉合尔决议等,致使穆斯林民众更加靠近穆斯林贵族和中产阶级,而疏远在印度教民众中影响很大的国大党,两大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不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印度次大陆的民族独立意识日渐高涨,英国的殖民统治难以维系。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都开始试图建立自己的国家,印度教徒中有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袖甘地,印度穆斯林中同样有自己的领袖真纳,虽然双方在反抗英国统治上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但是在建国方案上,两者的路线始终无法合二为一。印度教徒甘地不想让一个印度分裂成为两个国家,而真纳却坚持要让印度的穆斯林独立建国,认为这样才不会受欺负。1947年8月,在基本保留英国殖民利益的前提下,末代总督蒙巴顿把统治权分别移交给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作为英联邦内的自治领地宣告独立,这也就是“印巴分治”,然而双方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解。

印巴分治时,印度所拥有的资源配置和力量大大优于巴基斯坦。在领土和人口上,印度得到了疆土的76%、人口的82%,分别是巴基斯坦的3倍和4倍;在经济上,印度获得了82.5%的现金和英镑存款、近90%的工厂以及大部分基础设施,经济总量是巴的20多倍;而武装力量上,英属印度军队及武器也基本上是按照2:1的比例分配给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这种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力量失衡使巴基斯坦自独立起就对自身的生存和安全倍感忧虑。加之印度本身就不接受两个民族的理论,直到现在都坚持认为印巴分治是一个人为的错误,期待巴基斯坦“解体”和“回归”,使得巴基斯坦对印度的忧虑进一步加剧,始终担心自己会被印度吞并。

同时,印巴分治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两大宗派之间的矛盾,给双方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害。分治前后,印穆两个宗教群体相互残杀,致使50多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这是南亚最沉痛的教训。简单粗暴的分治方案显然没有解决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这种矛盾一部分反映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矛盾之中,还有一部分则反映在印度国内的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印度穆斯林集团借着巴基斯坦这层关系,反抗往往更加激烈,可以说外来力量的支援无形中助长了冲突的火焰;而对于印度教集团来说,更是直接怀疑国内穆斯林的忠诚度,将他们视为国内潜在的分离势力,经常对穆斯林进行压制,其结果却招致穆斯林集团更强烈的反抗,进而产生许多穆斯林激进组织,其中一些后来走上了发动恐怖袭击的道路,引来后患。

根据《蒙巴顿方案》,英属印度由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分而治之,分别建立印度和巴基斯坦。但是对于当时印度存在的562个王公土邦,却可以自行选择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这就在土邦的领土归属问题上留下隐患,其中最突出的是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简称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大陆西北部,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从人口分布上来看,绝大部分人口为穆斯林,但却由印度王公统治,由此导致该邦在选择归属国时处于犹疑状态,起初还想保持独立。但是克什米尔地区战略位置险要,是阿富汗東南部山地的自然延伸,不管是对印度北部平原地区还是对巴基斯坦东部平原地区都呈俯瞰之势,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掌控这个地区就会对另一方形成致命打击。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能在南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则坚定地声称: “克什米尔是巴基斯坦头上的帽子,如果失去这顶帽子,巴基斯坦就会被威胁,巴基斯坦坚决捍卫荣耀。”因此克什米尔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伴随着大规模的流血和冲突。1947年《蒙巴顿方案》一出,克什米尔印度教徒在王公贵族煽动下,在查谟地区残酷屠杀了20万信仰伊斯兰教的普通老百姓。10月成千上万巴基斯坦武装分子冲入查谟地区,展开了报复。由此引发了印巴第一次战争!

双方展开了大会战,一时炮火纷飞,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为了争夺一个3000米的战略高地,印巴双方都杀红了眼,反复厮杀搏斗,轻重武器齐开火,直至杀到弹尽粮绝,双方又拼白刃战,都誓死不退。最后形成了僵持对峙局面,谁也奈何不了谁。战争进入1949年,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只好接受联合国调解暂时停火,第一次印巴战争结束,以印度占领克什米尔2/3领土而大获全胜,巴基斯坦心有不甘却只能接受现实。印巴成世仇宿怨,此后又发生了第二次及第三次印巴战争,起因都是因为克什米尔归属和主权问题。停火协议签了一堆都成了废纸,相对于巴基斯坦方讲,对实际控制区域不满意,对印度来讲,认为全克什米尔地区都是自己的领土,当然也是极为不满。因此,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长期军事对峙,经常发生武装冲突,互相炮击成为习惯。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报道中提及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频繁爆发冲突的原因。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印巴之间的这种冲突无解,战争的阴影依旧会长久地盘旋在克什米尔上空,只是可怜克什米尔地区的平民大众要常年饱受战乱之苦了。

猜你喜欢

国大党印度教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冰屋
喜迎春天
最美湖泊被污染
在不一致这一点上,我们很一致
“偷”面包
尼赫鲁家族第五代接掌国大党
大工程
印度教领袖要求一家生10个孩子
印度国大党不让拉胡尔选总理
印度执政党 买《贫民富翁》主题曲助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