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0-12-28鞠登会王乐琴杨德明余彦娇
鞠登会,王乐琴,杨德明,余彦娇,蒋 蕾
重庆市涪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 408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大范围的暴发、流行,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目前已将COVID-19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管理办法。本研究调查了重庆市涪陵区居民对COVID-19的认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有效开展居民COVID-19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滚雪球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涪陵区居民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常住在重庆市涪陵区(≥6个月);(2)年龄≥15岁;(3)拥有智能手机,具备基本操作技能和阅读能力;(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重庆市以外的手机账号IP地址;(2)答题时间<100 s。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COVID-19防控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教育信息需求、COVID-19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表现5部分。COVID-19相关知识包括流行病学特征、防护知识、临床表现3部分。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知识有3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各选项知晓率(%)=(答对人数/调查人数)×100%,3题全部回答正确判定为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知识知晓。COVID-19防护知识有5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各选项知晓率(%)=(答对人数/调查人数)×100%,5题全部回答正确判定为 COVID-19防护知识知晓。COVID-19临床表现知识有1题,为多项选择题(4个选项),各选项知晓率(%)=(答对人数/调查人数)×100%,4个选项全部选择正确判定为COVID-19临床表现知识知晓。上述COVID-19相关知识答对1题计1分,答错计0分,认知满分为9分,得分越高COVID-19认知水平越高(<7分为低认知,≥7分为高认知)。
1.2.2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星”制作网络调查问卷,把调查问卷二维码发送给调查对象,调查对象通过微信自行填写。重点考虑职业因素,选取学校2所、工厂或企业2家、机关事业单位2家作为“一级种子”,“一级种子”内的个体自己完成调查的同时将调查问卷二维码发送给自己的微信好友进行调查。问卷收集时间设定为2020年3月5-8日。
1.2.3质量控制 本问卷经重庆市涪陵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审核和预调查后投入使用。问卷中不涉及姓名等隐私信息,避免敏感性语言;除了年龄外,无开放性题目。同时,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如下设置:(1)相同微信账号只能作答1次;(2)设置问卷的每个题目均为必答题,有未回答题目时无法提交。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逻辑检查、纠错。
1.3统计学处理 从“问卷星”导出数据用于统计,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8 417份,其中有效问卷27 243份,有效率为 95.87%。有效问卷中,男性9 900例,占36.34%;女性17 343例,占 63.66%。城市居民17 750例,占65.15%;农村居民9 493例,占34.85%。调查对象年龄分布,15~<25岁、25~<35岁、35~<45岁、45~<55岁、55~79岁人数比例分别为32.86%(8 953例)、12.52%(3 411例)、26.69%(7 272例)、25.56%(6 964例)、2.36%(643例)。婚姻状况方面,未婚、已婚、离异或丧偶的人数比例分别为34.33%(9 353例)、60.31%(16 431例)、5.36%(1 459例)。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职高、大专、本科及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83% (1 316例)、28.90%(7 873例)、38.69%(10 540例)、10.60%(2 889例)、16.98%(4 625例)。职业方面,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人员、教师、医务人员、学生、农民、工人、企业人员及其他人数比例分别为2.37%(645例)、18.27%(4 977例)、1.18%(322例)、30.43%(8 291例)、11.43%(3 115例)、7.62%(2 075例)、7.96%(2 169例)、20.74%(5 649例)。家庭成员中有医务人员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为7.21%(1 963例)。过去1年个人年收入方面,<1万元、1万至5万元、>5万元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3.51%(11 854例)、29.47%(8 029例)、27.02%(7 360例)。
2.2COVID-19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对象COVID-19的认知得分为(7.22±1.07)分,其中≥7分的有21 246例(77.99%)。
2.2.1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对象的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知晓率为87.67%,其中90.94%的调查对象知道COVID-19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是14 d;96.92%的调查对象知道COVID-19可以通过飞沫、接触传播;98.60%的调查对象知道COVID-19可以人传人。女性、居住在城市、文化程度越高、过去1年个人年收入越高、家庭成员中有医务人员的人群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知晓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25岁人群最低,35~<45岁人群最高;不同婚姻状况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未婚人群最低,已婚人群最高;不同职业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学生最低,医务人员最高。见表1。
2.2.2COVID-19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对象的COVID-19防护知识知晓率为37.97%,其中91.86%的调查对象知道正确洗手可以预防COVID-19;74.02%的调查对象知道熏醋、喝板蓝根冲剂不可以预防COVID-19;53.82%的调查对象知道脱下口罩时尽量避免触摸口罩外侧;96.38%的调查对象知道戴口罩可以有效预防COVID-19;98.96%的调查对象知道勤洗手、多通风、不到人群密集处能有效预防COVID-19。女性、居住在城市、文化程度越高、过去1年个人年收入越高、家庭成员中有医务人员的人群COVID-19防护知识知晓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防护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5~<55岁人群最低,25~<35岁人群最高;不同职业人群防护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农民最低,医务人员最高。见表1。
2.2.3COVID-19临床表现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 调查对象的COVID-19临床表现知晓率为20.76%,其中99.25%的调查对象知道COVID-19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干咳;47.22%的调查对象知道COVID-19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咽痛;40.00%的调查对象知道COVID-19临床表现有肌肉酸痛;36.42%的调查对象知道COVID-19临床表现有腹泻。女性、居住在城市、文化程度越高、过去1年个人年收入越高、家庭成员中有医务人员的人群COVID-19临床表现知晓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临床表现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25岁人群最低,55~79岁人群最高;不同婚姻状况人群临床表现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未婚人群最低,已婚人群最高;不同职业人群临床表现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学生最低,医务人员最高。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人群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防护知识、临床表现知晓率比较
续表1 不同特征人群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防护知识、临床表现知晓率比较
2.2.4不同特征人群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 女性、居住在城市、文化程度越高、过去1年个人年收入越高、家庭成员中有医务人员的人群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人群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5~<25岁人群高认知人数比例最低,25~<35岁人群高认知人数比例最高;不同婚姻状况人群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未婚人群高认知人数比例最低,已婚人群高认知人数比例最高;不同职业人群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农民高认知人数比例最低,教师高认知人数比例最高。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人群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n(%)]
续表2 不同特征人群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比较[n(%)]
2.2.5不同特征人群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认知水平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居住地、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成员中是否有医务人员、过去1年个人年收入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居住在城市、文化程度越高、教师或医务人员、过去1年个人年收入越高是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水平高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见表3、4。
表3 Logistic 回归分析变量赋值表
表4 不同特征人群对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次调查以公众对COVID-19健康教育信息需求、COVID-19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表现为主要内容,着重分析重庆市涪陵区居民对COVID-19相关知识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较好,77.99%的调查对象具有高认知水平,与齐晔等[1]、郑建盛等[2]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中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知晓率较高(87.67%),但COVID-19的防护知识知晓率和临床表现知晓率较低(分别为37.97%和20.76%),这反映出调查对象对COVID-19的认知并不全面。在防护知识知晓方面,有25.98%的调查对象认为熏醋、喝板蓝根冲剂可以预防COVID-19,这可能是由于网络不实信息的传播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期间形成的老旧观念导致的,提示在传播核心知识时也应注意加大辟谣力度,注重核心知识的科学性、时效性;绝大多数调查对象(96.38%)知道戴口罩可以有效预防COVID-19,但有46.18%的调查对象不知道脱下口罩时应尽量避免触摸口罩外侧,这可能是口罩使用注意事项方面的宣传力度和深度不够导致的,由于戴口罩是预防COVID-19的重要措施,提示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口罩使用注意事项的宣传力度。在临床表现知晓方面,绝大多数调查对象(99.25%)知道COVID-19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干咳,但有52.78%的调查对象不知道COVID-19临床表现有鼻塞、流涕、咽痛,有60.00%的调查对象不知道COVID-19临床表现有肌肉酸痛,有63.58%的调查对象不知道COVID-19临床表现有腹泻,由于知晓临床表现是促进人群及时就医的重要措施,提示应对COVID-19临床表现相关知识加大宣传力度。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居住在城市、文化程度越高、教师或医务人员、过去1年个人年收入越高是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水平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原因如下:(1)如今网络科技发达,各种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抖音等受众广大,且在疫情期间因实施隔离措施,居民使用电子产品及浏览社交软件的频率增加。相关研究表明,参与网络教育的女性相比男性,具有参与学习时长更长、观看视频次数更多、浏览课程次数更多的学习行为[3]。(2)与农村相比,城市具有更多的医疗卫生和教育资源,农村居民接受健康教育相对较少。(3)教师和医务人员属于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而文化程度越高,COVID-19相关知识认知水平越高[4-6]。(4)经济条件越好,能享受的各项资源越丰富,接受健康教育的渠道更多。上述结论提示在接下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应针对男性、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及收入较低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其对COVID-19的认知程度,帮助其改善行为方式[7]。
本研究使用网络调查,有效避免了疫情期间的传染风险,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样本。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是基于网络邀请的非随机抽样,会造成一定的选择偏倚,导致样本对全人群的代表性不足。老年人群参与网络调查人数较少,调查结果可能被高估,导致结论的推广受到一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