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奋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2020-12-28刘浩兴
文/刘浩兴
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大文章,当好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协调发展的主力军、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开放发展的先行者、共享发展的践行者
新时代要有新发展,新发展要有新理念。近年来,根植于延安红色沃土的延安能源化工集团,始终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行动、指导发展,牢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大文章,当好创新发展的引领者、协调发展的主力军、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开放发展的先行者、共享发展的践行者,在短短五年多的时间里,逐步由单一的煤炭产业发展为以煤为主,化工、天然气、新能源多能互补,物流、金融等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互补的产业布局,各项经营指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连续两年荣登陕西省百强企业榜单,也为推动延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延能样板”。
一、实施创新驱动,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
创新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品质,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延安市能源龙头企业的延能集团,始终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技术、管理、品牌等全方面创新,让创新融入日常、融于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突出抓好技术创新,破解企业发展难题。针对薄煤层开采效率低、成本高、资源回收不足的问题,延能集团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大胆突破,率先在国内薄煤层开采中创新运用“110工法”无煤柱开采技术,达到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水平,使巷道综合掘进费用降低30%以上,煤炭回收率提高20%以上,单井年增效近亿元。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的低阶煤多联产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中试目前已经完成,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低阶煤炭资源开辟了高效分质清洁利用新路径,获得煤化工领域7项国家发明专利。组织开展小改小革、技术攻关等全员性创新活动,近三年来相继形成了综掘机直线90度转弯、综采工作面快速回撤等110余项小改小革成果,累计创效近亿元。
加强企业管理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重心下沉、激发活力、优化整合、重塑职能”的思路,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持续推进企业改革,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向管理要效益。对下属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对业务类同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竞争力;建立完善党委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等九大类46项规章制度,使监督和管理更加规范,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优质资产上市,有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强化责任考核监督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分类制定实施转型发展、降本增效、扭亏脱困计划,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最大限度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通过一系列改革转型举措的实施,形成了决策科学高效、责任权利明确、监督全面深入、激励约束到位和发展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
探索创新党建品牌,增强企业发展合力。实施“红色领航、四心融合”党建模式,广泛建立“延能先锋党员服务队”“党员先锋号”“党员示范岗”“党员创新工作室”,引导党员在井下生产第一线、项目建设主战场、民生保障最前沿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为目标,在全系统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各党支部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党建工作新方法,成功打造了集团公司机关党支部“新时代、新先锋”党建品牌、生活服务公司党支部“五心”党建品牌、禾草沟一号煤矿党支部“家园党建”品牌等六个极富特色的党建品牌。
二、注重协调发展,构建多元拓展新格局
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延能集团将协调理念贯穿于能源化工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推动产业结构在“无中生有”中实现多元发展,构建了主业突出、多元协同、产融一体、传统与新兴产业结合的全新产业体系。
延能集团的前身是建于1983年的延安市车村煤矿,集团公司在2014年组建之初,产业单一、基础薄弱。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市场起伏跌宕等严峻形势,延能集团党委认真落实省委“五新”战略和市委“高端能化强市”战略部署,紧扣行业发展规律和延安市情,坚持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发展定位,积极融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一主两翼三拓展”产业发展战略(以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发为主体,以天然气开发利用和煤基综合化工产业为支撑,全力拓展多能互补产业、非能产业、金融产业),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拓宽企业发展空间,不断向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领域迈进。通过持续推进煤炭资源收储、生产工艺改造等举措,推动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做优做强做大煤炭主业;谋划自主建设煤化工项目,并顺利完成中试试验,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发起设立规模300亿元的国家级产业基金;获得全国第一批23个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延安新区、安塞区试点的建设主体;获得全国第一批106个增量配售电业务延安新区试点的建设主体;获得延安新区供热30年特许经营权;通过实施一批光伏、风电项目,新能源产业加速崛起。随着煤电、天然气、化工、新能源、多能互补等项目的实施,延能集团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方向更加清晰,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倡导绿色发展,做好节能环保“大文章”
在企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延能集团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向绿色发展要质量、要效益,全力打造绿色智慧型企业。
增加新能源投入,做好绿色发展的加法。积极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10个县区142MW光伏扶贫项目完成验收,子长寺湾50MW等7个总计220MW新能源风电项目获得核准,延安新区多能互补示范项目主体工程桥沟110kV变电站完成建设并实现带电运行,与国电投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甘泉县绿能植物工厂项目(电转草),未来三年预期实现风电、光伏等综合发电13.33亿度,为集团“十四五”期间打造百万级装机量新能源基地奠定基础。此外,还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废气、废水、废液、废渣,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
减少污染排放,做好绿色发展的减法。落实水、大气、土壤三个“十条”有关要求和行业标准体系,全方位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四废”(噪声、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和达标排放。借助先进适用的节能降耗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技术改造,淘汰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开发低耗能、高附加值产品。
打造文明矿区,做好绿色发展的乘法。制定出台《绿色能源、绿色矿山建设指导意见》,开展绿色矿山示范建设,积极创建清洁文明矿区和健康企业,主动参与延安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纵深开展厂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消除脏乱差现象,切实提升厂区内的生态和工作环境质量。
四、扩大开放合作,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开放是深化改革的强劲动力。延能集团将开放发展理念贯穿到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中,发挥延安革命老区的独特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合作,把优秀的理念、技术“引进来”,以开放主动的姿态“走出去”,在开放中求突破,在合作中促发展,构筑了全面开放新高地。
积极寻求“外力”,实现互利共赢。秉承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近几年来延能集团先后与有实力、有资源、有诚意的中煤集团、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投、国网公司、长江三峡、中国华电、中航油等8家央企,中集集团、约翰芬雷等2家跨国企业,陕煤集团、陕鼓集团等5家省级企业,延安利源、河南金马、北京新奥等20家地方企业、民营企业成功合作,与各路朋友共商、共建、共享,在天然气、煤层气、新能源、多能互补、矿井建设、维修制造、物流贸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补齐了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短板,增强了企业实力,实现了“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的目的。如今,延能集团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合作共赢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针对自身研发能力不足的现状,延能集团加强与延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以院士工作站为依托,开展井下矸石充填式开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动煤炭科学、绿色、安全、高效开采;深化与西安科技大学、省煤炭协会、煤研所的合作,充分发挥煤矿油型气研究机构作用,加快推进《芦村一号煤矿煤油气共生矿井油气赋存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积极实施瓦斯、油型气等重大风险中长期治理规划,有效降低了企业项目建设与运营风险,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
五、共享发展成果,彰显国企担当新形象
共享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企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延能集团坚持“带动一方经济、保护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把“发展企业、创造价值”作为企业的初心,把“造福职工、奉献社会”作为企业的使命,让广大职工和群众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红利。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坚持把企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把项目推进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挂职帮扶、捐款捐物等形式,积极支持地方建设和发展。组建扶贫工作队,对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倾力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发展;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帮扶村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援;投资3000余万元,支持176户村民进行易地搬迁;捐赠1000万元,支持地方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投资11.7亿元、总容量142兆瓦的光伏扶贫项目已全部建成并网发电,使10个县区12956户贫困户20年期间累计可享受帮扶资金达7.2亿元,实现了精准脱贫;加大环保清洁型煤供应,助力延安2019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3天,为维护“圣地蓝”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延安市慈善协会设立300万元慈善冠名基金,支持延安慈善事业发展;先后向社会捐款1500余万元,把关爱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提升职工幸福指数。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的原则,把职工需求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职工工资连续16年实现“连增”,率先在全市国企中建立企业年金,坚持为职工进行体检,为职工参保大病互助保险,持续开展困难职工帮扶、老干部慰问、“金秋助学”等活动,让企业发展惠及广大职工。累计向困难职工发放救助金200余万元,发放助学金近百万元,为职工子女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极大地增强了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
保障职工民主权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定期召开职代会,建立集体协商、职代联席会制度,发挥职工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依法维护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拓宽民主管理渠道,激发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型。健全完善职工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化解机制,确保相关问题及时解决和依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