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场防控饲料中霉菌毒素中毒的技术措施
2020-12-28张衍昊
张衍昊
(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哈尔滨 150069)
近几年养猪场疫病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疫病多发,具有阶段性以及季节性发病的特点;第二,疫病致死率较高;第三、疫病发病后,用药越来越多,但是效果不明显;第四,疫苗接种的种类越来越多,抗病性的效果不尽人意;第五,疫病过后,生猪处于亚健康状态,正常生长受到影响。其中,常被人们忽视的是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过高导致猪长期处于亚健康或中毒状态。霉菌毒素的主要来源是发霉变质的饲料,世界上25%的谷物,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如玉米、小麦、糠麸等,长期使用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喂养生猪,导致生猪体内堆积大量的霉菌毒素,致使生猪霉菌毒素中毒,对生猪养殖造成巨大的危害,同时,霉菌毒素残留在猪肉制品中,不利于公共卫生以及食品安全,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1 饲料中霉菌毒素中毒分析
1.1 霉菌毒素的特征
通过研究发现,霉菌毒素长期存在,并且在养猪场随处可见,对生猪养殖有很大的影响,第一,破坏生猪的机体免疫力,发病后,机体免疫力很难恢复正常;第二,发病后形成毒素肽,生猪机体具有很强的抗药性;第三,导致生猪器官失去系统功能;第四,霉菌毒素在生猪肠胃大量的覆盖,影响胃内酶的功能,致使消化不良;第四,霉菌毒素抑制小肠绒毛活性,不能及时吸收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影响生猪的生长发育。
1.2 霉菌毒素现状
霉菌毒素主要出现在饲料中,监管部门对生猪饲料质量检测要求越来越严格,不断地增加抽检的次数,已经制定完善的质量检测标准,霉菌毒素中毒给生猪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霉菌毒素的破坏力已经受到养殖业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霉菌毒素通过抑制生猪的免疫系统,影响生猪食欲,饲喂后饲料消化不良,降低饲料的转化率,引起生猪疾病,影响生猪的繁殖,是生猪养殖业面临的难题之一。生猪感染霉菌毒素后,肉制品中会有霉菌毒素的残留,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霉菌毒素的有效防治,成为生猪养殖业饲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1.3 霉菌毒素中毒的病症
慢性中毒:病猪精神萎靡不振、不喜饮食、体温正常、被毛粗乱、日益消瘦、皮肤发紫、腹泻、结膜黄染、四肢发软等,发病后期,生猪不能站立、嗜睡、抽搐等。
急性中毒:病猪体温没有变化、精神沉郁、废食,有的生猪发病后,体温迅速升高至40 ℃,粪便干硬、口腔流涎、肢体无力、步态散乱、垂头弓背、角弓反张,急性中毒后,病猪的神经受到严重的影响,病猪有时呆滞,有时会极度兴奋。
2 防控饲料中霉菌毒素中毒的技术措施
2.1 饲料防控措施
严禁发霉严重谷物用作饲料生产,霉变严重的猪饲料禁止饲喂生猪,轻微发霉谷物饲喂生猪时,使用浓度为0.1%漂白粉浸泡3 h以上,使用清水反复冲洗,直到水清为止,放置2 h 后烘干,再使用清水反复冲洗,直到水清为止,同样放置2 h时后烘干,通过处理,谷物中的霉菌毒素可以减少60%以上,除了用清水冲洗,还可以将谷物日晒、辐射、加热等方式,去除霉菌毒素。谷物去除霉菌毒素后,粉碎谷物,饲喂生猪前,加入脱霉剂后,再饲喂生猪。经过处理的饲料,不可以饲喂种公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哺乳仔猪,只可以饲喂育肥猪,饲喂时要控制饲料量,每头育肥猪≤0.5 kg·d-1,在出栏前的30 d,停止使用脱霉饲料饲喂,防止霉菌毒素残留在机体组织中,保证生猪肉制品的食品卫生及安全。
2.2 饲料霉菌毒素的脱霉技术
物理脱霉法。第一种,使用铝硅酸盐进行物理脱霉,应用其吸附能力,吸附霉菌毒素;第二种,使用甘露聚糖,将其加入到饲料中,可以防止饲料发霉变质;第三种,使用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化学脱霉法。第一种,使用强酸处理,使用强酸催化黄曲霉毒素,通过化学反应,降低饲料中的毒素;第二种,碱处理,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黄曲霉毒素水解成为溶于水的邻位香豆素钠盐,进行冲洗脱霉。
生物脱霉法。很多谷物具有抗微生物的特征,不同动物霉菌毒素中毒敏感性不同,所以研究分析生猪的基因特性,使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霉菌毒素容受性较好的生物复合酶制剂,使用生物复合酶可以分解黄曲霉菌毒素。
中药发酵脱霉法。使用益生菌菌群,防止霉菌毒素的生物合成,使用中药的有效成分,提高生猪肝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形成细胞免疫,将生猪体内的霉菌毒素清除,中药发酵脱霉技术是复合型霉菌毒素脱霉剂,不会吸附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吸附谷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以及T-2 毒素等。
综上,脱霉剂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使用的剂量,根据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结合饲料存储的环境,进行脱霉剂的剂量控制,在温度、湿度适合霉菌毒素生长繁殖的情况下,剂量要增加1 倍。建议使用生物技术和中药发酵技术进行饲料的脱霉,饲喂生猪后,通过肠胃吸收,清除生猪体内的霉菌毒素,实现生猪的绿色无公害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