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分析

2020-12-28戴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1期
关键词:院感儿科优质

戴芳

(安徽省濉溪县医院,安徽 淮北)

0 引言

院内感染即住院患者在医院内部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以及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症状。患者入院48 h 后所获得的感染指的是院内感染[1]。院内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患者、门急诊就诊病人、患者家属、医院工作人员以及探视者等,而目前临床因就诊患者和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较多,很难第一时间确定其感染是否来自医院。实际上院内感染的主要对象为住院患者和医院内的相关工作人员。儿科是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儿童身体尚且处于发育阶段,其免疫抵抗能力较弱,加之生理特点特殊,进而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几率。临床为早期应对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是在患儿治疗的过程中辅以相关的护理措施。加强病房的管理,完善护理措施可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2]。但多项研究证实,传统护理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较差,虽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应用价值不甚理想。而近期,有学者将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科院内感染中,并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目前临床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并结合相关文献和资料,对优质护理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价值和意义做一综述,以便于为临床提供借鉴经验。

1 造成儿科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分析

1.1 环境因素

既往研究显示,空间狭小、缺乏有效的隔离措施以及足够的医护人员是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当医院患者人流量增加时,有限的空间内人口密度增加,而拥挤的人群增加了相互之间接触的几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而儿科病房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无法自理生活,很大程度需要由家属进行照护,加上探视者的增加,病房空间内空气流动效率降低,而在此背景下,患儿、家属以及探视者之间的交往频繁会给病原传播提供一定途径[3]。倪永永等[4]曾在儿科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防范研究中发现,将130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发现102 例患儿出现院内感染,感染率为7.85%。而其因素分析结果发现,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患儿营养不良、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差、消毒隔离不规范、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等。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环境是造成儿科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侵入性操作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临床侵入性操作逐渐增加,包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胃管置入等。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其院内的感染监控力度,针对其危险的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此来降低其院内感染率的发生[5]。虽侵入性操作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但侵入性操作会很大程度地损伤黏膜的屏障作用,进而增加院内感染几率。进一步加强医院的感染控制及管理十分紧迫[6]。而刘瑶等[7]通过分析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发生主要因素同样发现,在为建立人工气道后时会严重降低患者的上呼吸道屏障功能,进而诱发肺部感染。两者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进一步说明侵入性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诱发院内感染。部分侵入性医用仪器因消毒不到位、重复使用等,使患者有极大可能受到感染,这与我国目前医护人员的素质有关。

1.3 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药物。利用抗生素药物时需要注意不可盲目使用或无度滥用广谱类抗生素。以减少抗药菌株,预防二重感染、过敏反应或全身毒性反应[8]。儿童相对于大人而言,因其血管小,交流难度较大,导致护理更加困难[9]。苏付兰等[10]曾在呼吸科病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中对569 例患者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预防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激素等是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许珍等[11]在老年病科医院感染现状及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中同样发现使用广谱抗菌药、营养不良等是造成老年科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两者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2 优质护理措施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次研究将优质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归纳,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点:①加强护理人员知识普及:传染病危害性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季节特性。为此,选取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将可能高发的传染病种类进行列举,并根据传染病的特性实施专业的知识讲座,包括发病特点、消毒要点以及相关护理措施等,提高全体护理人员对传染病的识别以及防范能力[12];②加强护患沟通:因为幼儿年龄尚小,其家属会因为担忧、紧张等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耐心地和患儿家属进行沟通,获取其信任感,并配合家属对患儿进行安抚,以此确保后续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此外,做好院内宣教,强调手卫生以及各项院感基础知识等,减少控制亲属探视时间和次数,以此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13];③加强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需要全面的掌握患儿的具体情况,并进一步对患儿的手足护理、口腔护理以及皮肤护理等进行细化,从根源切断院感的传播。此外,定期对患儿体温进行测量,若其出现异常需要加强观察并及时地通知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理。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在护理工作中需要及时发现传染源、及时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进一步降低患儿的院内感染-风险[14]。④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医院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全面的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加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定期开展以患儿发生院感为主要内容的考试。同时培养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疾病情况,制定相关护理方案的能力,以此细化儿童患者护理方面,最大程度地避免儿童院内感染的几率,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护理人员责任心的提高,能更高效的展开护理工作,以达到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在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时还应该增强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让护理人员能更好的预防护理过程中出现失误,杜绝或减少导致儿童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可能。良好的危机防范意识不仅仅能保障护理工作的进行、降低儿童出现院内感染的几率,还能让儿童及其家长感受到优质的护理,提高其好感度。护理人员在儿童护理期间注重小细节:尽量将可能发生的感染隐患提前消除;同时多与其家长沟通,提高家长的知识量,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增强对儿童的人文关怀,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以此就能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15]。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患儿的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6]。

3 优质护理措施在降低儿科院内感染中的应用

3.1 提供优质环境,确保病房卫生

严格的卫生措施对预防院感至关重要[17]。开展优质护理措施,通过定期开窗通风,确保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定时对房间进行消毒杀菌,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儿科院感的发生。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提升护理质量,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18]。王爽等[19]在优质护理控制儿科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研究中同样将优质护理干预和传统护理干预做一对比发现,优质护理组术后感染率9.09%低于对照组32.73%(P<0.05),以上两组研究基本相符,进一步说明优质护理可以降低院感的发生。

3.2 护理操作规范化,减少手卫生风险发生

通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侵入性操作,可有效降低病人的感染率[20]。黄蕊萍[21]曾在优质护理服务对控制呼吸内科患者院内感染的效果研究中发现,通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监督医护工作人员遵循无菌操作,对医疗设备和消毒液实施使用前细菌学检测以及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包括勤翻身、勤按摩、勤洗手、勤更换、勤检查等可以很大程度的预防手卫生以及操作不规范所引起的院感。而解卫玲[22]选取12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质护理组,对优质护理组给予人性化护理、加强护理知识和技巧等措施后,优质护理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仅为3.3%,相较于常规组16.7 更低(P<0.05)。有报道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可交叉传播[23],进一步说明规范化护理操作以及做好手卫生对于预防院感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按照护理操作规范,培养护理工作中对个人卫生的警惕性,时刻保持个人卫生干净,同时保持医疗设备以及医疗场地的清洁。以此可以尽量避免环境因素对儿童造成感染的因素,还能使儿童及其家长感受到舒适的就诊环境。

3.3 优化抗生素使用

目前,我国护理措施中优质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儿科医院的感染,根据其患儿与家属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儿科医院实施优质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常规的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患和谐[24]。此外,加强抗生素的使用管理应当在今后纳入优质护理措施中,并详细告知医护工作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减少院感发生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院感是现阶段各科室中非常严重的不良事件,而儿科是主要易感场所,医院需要提高对儿科院感的重视程度。此外,院感的控制不仅体现了医院的护理质量优劣,还能展示医院的综合实力水平。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院感的发生,各医院可以适时参考,以此减少和预防儿科院感的发生。

猜你喜欢

院感儿科优质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预警效果及评价研究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 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持续提升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