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及启示

2020-12-28李修钰马良潘杨

安徽地质 2020年4期
关键词:皖江经济带成果

李修钰,马良,潘杨

(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2.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安徽合肥 230091)

0 引言

长江经济带是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并行的国家三大重大战略之一,皖江经济带正是长江经济带上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行政区划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区域面积75800km2。皖江经济带拥有基础资源优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更是安徽省主要产业基地、城镇集中分布区、主要矿产勘查开发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矿产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因此,开展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意义重大。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以皖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需求为导向,开展综合地质调查和评价,为皖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布局、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城镇发展规划编制、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与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农业发展规划、矿山环境治理等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1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需求分析及工作内容

1.1 需求分析

皖江经济带总体上资源丰富、潜力较大,生产和居住环境较好,生态环境基本稳定,但还存在发展方式较粗放,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城镇化率不高,资源保障能力下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空间受到压缩等方面的问题。

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生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①需要依据皖江的区位、资源与生态环境特点适宜性开发;②需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③需要节约集约开发,提高国土空间开发效益;④需要加大地质找矿工作,保障沿江经济带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上述需求,均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支撑,为皖江经济带发展奠定基础。

1.2 工作内容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合作开展,时间为6 年(2015 年1 月—2020 年12 月)。计划总经费为12亿元。

紧密围绕需求,工作内容主要为五大方面:

(1)地质调查评价和矿产勘查。以提高地质工作程度、聚焦重大地质问题、支撑“358”找矿行动方案为目标。在重要矿集区,以资源保障为目标开展深部矿产勘查与深部调查评价。其他地区以寻找后备资源接续基地为目标进行系统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力争取得新的找矿突破。

(2)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针对皖江经济带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镇化布局、重大工程建设、长江岸线开发利用、防灾体系建设等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分为4个方面:经济带与城市群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地质资源调查、重要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专题调查和综合研究。

(3)土地质量调查与评价。以服务于土地利用与管理为目标,1∶25万区域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与评价实现全覆盖,调查面积23000km2;1∶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以县为单元进行总体工作部署。

(4)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依据近几年页岩气调查工作成果,结合皖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划、矿产资源规划,本次选择南陵盆地、无为盆地、和县地区以及石台地区作为重点工作突破区。

(5)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管理系统与综合地质数据库。

1.3 工作方法

1.3.1 以需求为导向,中央和地方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创新共同组织、共同策划、共同出资、共同组队、共同实施的“五共同”地质调查工作新机制。以需求为导向,按照中央与地方事权分开原则,中央与地方地质工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无缝对接。

1.3.2 聚焦问题,开展综合地质调查

广泛征求各方面对地质工作的需求;系统收集以往各方面资料,深入分析研究,根据调查区需求和突出地质、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地质调查。这种调查不是“炒剩饭”,而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工作量用在关键区带上,实现填平补齐。综合地质调查重在“综合”二字,要在遵循各专业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调查任务,以地质为基础,开展基础地质、物化探、遥感、水工环综合调查,形成综合地质调查成果。

1.3.3 创新综合地质调查成果表达方式

根据社会、政府及各方面需求,创新成果表达方式,提交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调查成果;调查成果不但有调查内容,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评价。

1.3.4 建立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管理系统与综合地质数据库

按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的原则,建立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管理系统与综合地质数据库,实现多时期、多来源、多专业、多格式的综合数据集成,提供给社会、政府使用。

1.3.5 开展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总结

为全面总结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设立了“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集成”项目,分15个专题进行总结,出版专著和总的成果报告,提供给社会和政府使用。

2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

2.1 2015—2020年资金投入

2015—2020年,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总投入11.17亿元,中央财政投入5.20亿元,省财政投入5.97 亿元。实施项目238 个,其中中央财政项目60个,省财政项目178个。

2.2 主要成果

2.2.1 矿产勘查

A.新发现矿产地及新增资源量对皖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初步统计,2015—2020 年6 月底,皖江经济带勘查新发现金属矿产地55 处,其中大型矿产地5 个、中型矿产地20 个。提交非金属大中型矿产地54 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7处、中型矿产地22处。

B.矿产远景调查及深部矿产调查,圈定新的找矿靶区;加强了战略性新兴矿产晶质石墨和三稀矿产的调查评价工作。助力皖江经济带找矿勘查工作。

C.新区找矿取得重大进展,拓宽了找矿思路。宣州区茶亭铜金多金属矿的发现、宣城市长山锌金多金属矿找矿突破为“红层、松散层、推覆体之下”及深部找矿指明了方向。

2.2.2 页岩气

继2016 年在皖江坳陷潜力带的安徽宣城远景区水东复向斜有利区港地1井获得二叠系三气一油(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油)的重要发现之后,在水东复向斜新田镇次洼部署实施的皖宣地1井在三叠系和龙山组泥质条带状灰岩高角度裂缝储层中发现气测全烃峰值32%的轻质油油迹显示,圈定了宣城远景区3809km2、优选了水东复向斜382km2的页岩油气勘查面积。安徽南陵远景区皖南地1井在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笔石页岩中发现了气测异常4.48%的后效显示,圈定了南陵盆地远景区2936km2的页岩气勘查面积;安徽巢湖-含山远景区皖含地1 井在高家边组笔石页岩中发现了0.83%的气测显示,圈定了巢湖-含山远景区3339km2、优选了巢湖-含山复向斜有利区454km2的页岩气勘查面积。这些揭示了皖江坳陷潜力带良好的资源勘查前景。

2.2.3 矿泉水评价

皖江经济带勘查评价的并符合GB8537-2018 标准的饮用天然矿泉水井(泉)共72 个,皖江9 市(六安市仅含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均有分布,以偏硅酸锶型、偏硅酸型、锶型天然矿泉水为主,占总数的89.43%。珍稀矿泉水有碳酸偏硅酸锶型、偏硅酸锶锂型和锶锌型。

皖江经济带内,饮用天然矿泉水探明资源量总量为24452m3/d,滁州市、合肥市、马鞍山市探明储量最丰富,分别达8505.664m3/d、5362.79m3/d、4020m3/d。

2.2.4 土地质量调查

由中央财政出资的皖江经济带1∶25 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已实现全域覆盖。1∶5 万县(区、市)土地质量调查项目16个,其中省财政出资开展和县、青阳县、无为县、东至县、庐江县矾山-泥河地区、宁国市、怀宁县、芜湖县、石台县、潜山县、宣州区;中央财政出资开展的桐城、枞阳、全椒、肥东、居巢区等;除宣州区正在实施外,其他均已完成。另开展皖江示范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农业水文地质调查、池州市富硒土壤资源地球化学调查等专题研究。

A.系统分析了皖江经济带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皖江经济带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全区无污染或风险可忽略的优先保护类土壤面积约61260km2,占皖江陆域总面积的84.31%。

B.开展区域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等级评价。皖江经济带土壤质量综合状况总体较好,优质土壤面积6620km2,占9.11%;良好等级土壤面积33396km2,占45.96%;中等土壤面积32104km2,占44.18%;差等和劣等土壤少,分别占0.26%、0.49%。

C.圈定了区域富硒、富锌土壤资源。皖江经济带内富硒、富锌资源较为丰富,区内富硒土壤面积约10935km2,占皖江陆域总面积的15.05%,集中分布在池州、宣城、铜陵地区。富锌土壤面积约21474 km2,占29.55%。

2.2.5 地质遗迹调查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助力地学旅游可持续发展

皖江经济带重要地质遗迹共112处。综合鉴评确定皖江经济带有县市级地质遗迹22处、省级地质遗迹61处、国家级地质遗迹27处、世界级地质遗迹2处。

建立了重要地质遗迹数据库,以全面掌握该地区地质旅游资源状况及现状、特征、规模和开发潜力等因素,为全面推进皖江经济带地质遗迹保护和合理利用、发展地学旅游产业经济、精准扶贫和服务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2.6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积极支撑安徽新时期生态环境管理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全面摸清了矿产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厘清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的责任主体。查明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和规模,进一步认识了其影响程度和危害性。掌握了以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和治理工作的成效与不足,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发展趋势分析以及治理区划分,提出了防治对策和建议,有效支撑了安徽省新时期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工作。

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和治理区划,强化了成果服务于政府和社会的功能。

2.2.7 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服务沿江重大工程规划建设

开展了皖江岸线稳定性调查,定量进行了岸线稳定性分区评价;进行了长江大桥、过江隧道、港口码头、仓储工程等重大涉岸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科学的措施建议。为皖江岸线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重大涉岸工程规划与选址等提供技术支撑。

2.2.8 城市地质调查

皖江经济带除滁州市、宣州市外均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基础地质资料。部省市合作示范——安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系统查明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浅层地热能及优质土壤等地质资源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特殊岩土体、水土环境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建立城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科学评价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平台,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支撑和服务,促进城市治理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

3 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初步应用

3.1 富硒、富硒特色农产品-现代农业发展

皖江经济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摸清了皖江经济带内土地质量“家底”,取得的成果已在国土、环保、农业等部门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较为显著,有力地推动了皖江经济带内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已查明的富硒土壤资源情况,池州、庐江等地已开发出富硒茶叶、富硒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宿松县等大别山区,依托调查发现的优质土壤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助力精准扶贫。这项基础性工作,为实现皖江经济带土地“三位一体”管护提供了依据。

3.2 富硒土壤资源调查助力池州市大健康产业规划

我省首个由地方政府提出需求、以地级市为调查对象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已完成。初步查明了池州市富硒土壤、绿色土壤等土壤资源的宏观资源量和分布特征。摸清了池州市土地综合质量现状的“家底”。进而圈定出一批安全富硒、绿色富硒等优质富硒土壤资源,拓展了富硒土壤开发、利用的渠道,如贵池区已建成万亩富硒水稻生产基地,经济效益明显;石台县已发展为富硒茶叶基地和休闲养生基地;在石台县仙寓镇,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开发天然富硒水。上述项目的实施,将直接服务池州市计划打造富硒水稻优势规划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规划区以及速生林规划区,加快形成较为全面的富硒农林渔产业体系,着力把富硒产业打造成为大健康产业的一张突出名片。

3.3 地质遗迹调查服务规划建设

成果资料先后提供给安徽省有关单位和政府部门,为其编制安徽省地质环境规划、安徽省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安徽省地质旅游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专题成果直接应用于近年来区内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工作。

3.4 城市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服务重大工程选址

“新安庆西高铁站规划建设区工程地质调查”是“安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根据地方需求的轻重缓急先期开展的两个专题之一。专题围绕安庆市区西部高铁新区建设紧迫需求,通过大比例尺工程地质调查(面积27km2),评价了埋深0~10m、10~15m及15~30m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提出各层空间主要制约问题,从建筑布局、基础选型及基坑工程开挖等3个方面提出了地学建议,为高铁新区勘查建设服务。

4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的启示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充分显示了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为皖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地质资料和技术支撑。

4.1 以需求为导向,围绕目的开展地质工作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地质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聚焦国家国土资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面向大地质、大市场、大资源、大环境,使地质工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一定要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地质工作理念,积极主动围绕国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4.2 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作用

调整地质工作结构,从传统的地质找矿、水工环地质工作领域拓展,开展国土空间多尺度、全要素地质调查;调整专业知识结构,强化深部勘查、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城市地质、农业地质、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等方面学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地质成果表达方式;面向社会,建立大数据集成与地质信息服务系统;制定完善新时代地质工作标准,使新时代地质工作有章可依。

4.3 提高认识,深化改革求发展

面对国家对地质工作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我们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地勘单位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要主动呼应新时代,摒弃旧观念,统一思想,理清发展思路,不等不靠,超前谋划。要发扬地质人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精神,抓住当前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适应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变化,拓展工作领域,提高服务水平,谋求生存发展。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不全面、不深入;二是社会各方面参与度不够,对综合地质调查工作认识不足;三是成果转化应用不够,成果的表达方式不适应各方面的需求;四是总结宣传不够,各级政府及社会了解程度不够;五是综合地质调查方法技术体系及标准有待完善。

猜你喜欢

皖江经济带成果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