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术后月经量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
2020-12-28河南省舞钢市人民医院525000郭红霞
河南省舞钢市人民医院(525000)郭红霞
子宫内膜息肉为妇产科常见疾病,多发于育龄、绝经后女性患者,其病因尚未明确。本研究选取我院6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旨在研究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6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2017年1月~2018年4月),均经阴道超声检查确诊;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n=33)、对照组(n=33),观察组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30.39±4.13)岁;对照组年龄2 1~3 9岁,平均年龄(29.95±4.41)岁。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月经结束后4~7d行手术治疗,以5%葡萄糖为膨宫液,设置膨宫压力为95mmHg;给予患者腰麻,取膀胱截石体位,消毒铺巾;用子宫钳夹子宫颈前唇,探查子宫颈后,利用8号宫颈管扩张;置入宫腔镜,以流速为110mL/min膨宫液进行膨宫操作。对照组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刮除术。经宫腔镜确定息肉位置、数量、大小,选择适当型号的刮匙,刮出息肉,利用负压吸引宫腔,经宫腔镜确认息肉是否完全刮除。观察组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经宫腔镜以环状电极对息肉基底部进行电切,电凝功率设置30~50W,电切功率70~80W;根据息肉及其周围组织具体情况进行电切,负压全面吸引,经宫腔镜确认息肉是否完全切除。两组术后均给予患者持续口服安宫药3个月,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术后半年、1年两组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②比较术后半年、1年两组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月经量 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术后半年,观察组月经量(329.46±43.21)ml少于对照组(351.89±55.78)ml(P<0.05);术后1年,观察组月经量(202.33±67.09)ml少于对照组(321.79±83.10)ml(P<0.05)。
2.2 子宫内膜厚度 术后半年,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9.13±1.14)mm高于对照组(7.05±2.09)mm(P<0.05);术后1年,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10.81±2.01)mm高于对照组(9.03±2.03)mm(P<0.05)。
2.3 复发率 术后半年,观察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9例,观察组复发率3.23%(1/31)低于对照组30.00%(9/30)(P<0.05);术后1年,观察组复发2例,对照组复发12例,观察组复发率6.45%(2/31)低于对照组40.00%(12/30)(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常见于35岁以上女性患者,以月经量增多,阴道不规则流血为特征表现,严重者可导致不孕,影响患者家庭及生活[1]。目前临床多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子宫内膜息肉刮除术方式进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刮除术以刮匙刮除子宫内膜息肉,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较低,有利于其修复,并恢复至平整、光滑,进一步增加孕卵着床率,从而提高妊娠率,但其对月经量降低方面较弱,且由于其对息肉基底部位及其周围组织无法完全刮除,而导致复发率高。相较于子宫内膜息肉刮除术,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优势在于:①其使用环状电极,并利用电切割、电凝方式,可一并切除息肉基底部位及其周围组织,并能电凝固宫角部、较大血管,进一步避免息肉复发。②在切除息肉的同时保护子宫内膜基底部,并薄化功能层内膜,在保护子宫内膜基础上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月经量[2]。本研究显示,术后半年、1年,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月经量少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可有效降低月经量,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且术后复发率较低。
综上所述,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能有效减少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月经量,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且复发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