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暴发的原因及对策
2020-12-28翟新国
翟新国
(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河南郑州 450000)
1 前言
非洲猪瘟为国内一类动物疫病防控对象,主要为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所致。此病病程短,突发性强。一旦被感染后,急性、最急性病例致死率高达100%,对国内生猪养殖产业的危害极大。中国作为生猪消费大国,每年猪肉制品的买卖总量大,往来贸易频繁,感染非洲猪瘟的几率更大,给国内生猪养殖产业的危害极大。为此,对非洲猪瘟务必要全方位认识,采取综合性控病措施,以降低此病的流行和发生。
2 我国非洲猪瘟爆发的主要原因
(1)非洲猪瘟病毒(强毒株)携带者从境外入境。
(2)目前为止尚无可用的非洲猪瘟疫苗,且全部猪只无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不能抵抗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
(3)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尤其是养猪户缺少对此病的足够认识,临床和病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更是缺乏,生物安全防控意识薄弱。
(4)疫情防控方面经验不足,防控措施还存在一些漏洞。
(5)基层检疫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6)有些小养殖户和小屠宰场在具体的操作中许多环节存在未严格按规执行的问题和隐患。如“育肥时的健康监测”、“出栏时检疫”、“入屠宰场时检疫”、“入场后24h静养观察”、“场内排酸”、“成品肉出场检疫”等多个环节。
3 非洲猪瘟发病机理
此病流行期间,致病病毒经口腔、呼吸道侵入体内,感染咽喉部、扁桃体处,后期蔓延至下颌淋巴处,并随血液遍布全身,此为病毒感染全身的基本过程。具体发病机理表现为:
其一,机体受强病毒影响,体内细胞会发生明显变化。受明显应激刺激时,会造成细胞的批量死亡。
其二,机体受弱病毒影响,这种刺激反应会降低。但是,实验室条件下,明显可见细胞核增大、丝分裂等现象。
就毒力影响来看,强毒作用,死亡率高达90%以上。中等毒力影响,成年猪死亡率在20%40%,幼猪感染致死率80%以上。
为此可见,非洲猪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
4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及病变
4.1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状态,潜伏期5~9d。典型症状:体温高升,高达41℃,持续1~2周。直到死亡前,体温会降低,临床症状明显些。表现为: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咳嗽气喘、脉搏加快等等。同时,还会伴发脓液性结膜炎、呕吐、贫血等症状。
4.2 剖检病理
淋巴有出血,耳、鼻、腹部等无毛处,均可见界线明显的紫色斑点。
脾脏肿大,髓质呈深紫黑色,切面突出。
内循环系统,心包液增多,心内膜充血严重。
咽喉处有淤血,肺泡有淤血,淋巴球破裂。
5 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当前,非洲猪瘟多点爆发,防控局势异常严峻,防控任务逐渐加大。就此,务必要重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切实落实好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工作。
5.1 做好防病宣传
此病对生猪养殖产业危害大,为此,地方防疫部门务必要重视此病的防疫,做好防疫宣传工作,让老百姓意识到非洲猪瘟爆发的危害,进而下意识落实好防疫手段,为控制此病创造条件。
5.2 严控生猪调运
当前,非洲猪瘟远距离传播,与生猪频繁跨区域调运有关。为此,一定做好感染猪只的控制,严格调运检疫,避免出现跨区域传播的可能。
在此病防疫期间,务必要意识到监督检查的重要性,落实好养殖、屠宰、生产、销售过程等的检疫监查,有效遏制病情的扩散和蔓延。
5.3 杜绝散养养殖
根据东欧养殖经验,非洲猪瘟的流行病例,多集中低生物安全水平的散养户、小规模养殖户。为此,推进规模化养殖,杜绝散养,建成生态养殖小区,规范养殖标准。
5.4 规范养殖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严格全进全出,净化养殖猪群。规范引种检疫,必须引种时,至少隔离2周以上,不定期检疫,确保健康后可混群。条件允许的,短时间甚至长时间内,不要自外引种。
5.5 禁用泔水喂猪
有研究证实:被病毒感染的泔水,是非洲猪瘟传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禁用泔水喂猪。选择性使用泔水之前,至少需经高温消毒,避免由病毒传染的可能。
5.6 定期组织驱虫
蜱虫是非洲猪瘟的重要传染媒介,某些吸血昆虫能将一种病毒由一场向另一场带入,实现非洲猪瘟的跨场传播。为此,强烈要求场内要定期组织杀虫。
5.7 减少毒源接触
观察好猪群,确诊感染病例,务必及时隔离,减少与病猪的接触,能起到有效控制此病的目的。同时,场内管理人员,禁止外卖猪肉及肉制品。严格场内封闭管理,密切关注周边疫情流行情况,提前做好防疫应急。
5.8 约束生猪养殖市场
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生猪养殖机构的行为,做好生猪养殖工作的规范管理,杜绝任何滥屠、滥宰行为,严厉打击有使用虚假饲料、药品等的行为,优化非洲猪瘟防控条件,确保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