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0-12-28河南省鹤壁京立医院458030赵伟霞
河南省鹤壁京立医院(458030)赵伟霞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休克类型,由于短时间大出血致使机体血容量不足、循环血量锐减导致,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识别休克早期症状并实施快速抢救,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是临床重点关注问题[1]。本研究选取我院失血性休克患者分组对比,旨在分析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3月失血性休克患者72例,根据入院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36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参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25~53岁,平均(39.12±6.89)岁。研究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24~54岁,平均(38.85±6.93)岁。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根据临床症状确诊为失血性休克;患者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疾病;凝血功能异常;哺乳期、妊娠期女性。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宣教、对症护理、心理干预。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①入院时:向家属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及病房周围环境,护理人员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评估配合度,若患者意识清晰则评估心理状态。②入院1d:监测生命体征,血压低于90/60mmHg、心率高于100次/min立即汇报给主治医师,建立静脉通道2条,手术前向患者家属明确手术方案,包括术者、麻醉师、责任护士,术后密切关注并发症情况。③入院2~3d:给予并发症、引流管护理,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干预,监测血流动力学,若血流动力学不稳,及时给予体液复苏;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对创面较大患者,注意急救与护理过程中及时实施清洁处理。④入院3~7d:进行饮食管理,有效补充营养,并适当指导进行运动锻炼,遵医嘱给予抗生素。⑤出院前:宣教出院后注意事项,注意饮食科学合理,避免油腻,适当进行锻炼。
1.3 观察指标 护理效果。包括术前准备时间、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其中医生满意度包含护理质量、接诊态度、医护配合、护患沟通,患者满意度包含护理质量、接诊态度、心理护理、健康宣教;2h床上活动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研究组术前准备时间(2 5.3 6±5.2 7)m i n短于参照组(3 8.6 4±7.4 2)m i n,医生满意度(9 4.3 5±1.5 7)%、患者满意度(9 6.7 1±2.6 4)%高于参照组(88.67±2.04%)、(86.74±3.49)%,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h床上活动率 研究组2h床上活动29例;参照组2h床上活动20例。两组比较,研究组2h床上活动几率80.56%(29/36)高于参照组55.56(20/36),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P=0.022)。
3 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外科损伤常见并发症,危险性高,临床治疗通过寻找出血部分进行止血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2]。失血性休克进展迅速,致残致死率高,临床护理路径可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建立静脉通道,给予供氧,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了解病情状况并及时汇报给主治医师,以减少手术准备时间,对挽救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前准备时间短于参照组,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可缩短手术准备时间,提高医生及患者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突出“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护理工作中更加主动,通过护患积极沟通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确立恢复目标,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同时临床护理路径将护理措施与抢救相结合,确保患者到达手术室后可立即抢救,是护理质量提高的体现。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2h床上活动几率80.56%高于参照组55.56(P<0.05)。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可帮助患者尽早进行床上活动。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可缩短手术准备时间,促进恢复,提高医生及患者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