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推广分析

2020-12-28孔德林

时代农机 2020年5期
关键词:平地耕作农艺

孔德林

(舒城县柏林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安徽 舒城231382)

20 世纪70 年代伊始,国内以粮食产量为科研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在1992 年时研制出的农业生产技术,具有耕作保护性质,最先实践田地选在黄土高原地区。在后续科研人员的探索与研究中,逐渐摸索适合国内农业发展的生产流程,以保护性耕作为基础的农业工艺,2002 年获得国内农业相关部门的生产认可,逐渐在多个地区予以推广。

1 农机技术应用

1.1 水稻收获留茬

采用全喂入运行流程的水稻联合机械,开展水稻的自动化收割,在收获机运行时,应采取留茬措施,留茬标准为[25,35]厘米,借助机械设备完成留茬粉碎工艺流程,实现全稻茬的还田操作。在应用收获机完成水稻收割基础上,借助切碎机实施稻茬切碎生产工艺,切碎标准为[8,10]厘米,切碎完成时间稻茬还田。

在机械开展水稻收获时,保护性耕作的农业生产工艺注意事项有:

(1)全喂与半喂两种形式的水稻收割农业生产工艺,对秸秆粉碎长度有一定规范要求,具体表现为[6,10]厘米,且应采取均匀抛洒操作,在收获机设备表面装置相关配套设施,完成收获相关农业流程,配套装置有抛洒与切碎。

(2)在全喂入收获农艺中,设备规格应选择90 马力。基于水稻抛撒设备动力需求在[15,18]马力,为此收获机动力应至少为抛撒标准的5 倍,即90 马力,以此保障秸秆粉碎程序的有序运行,减少机车动力不足发生故障,保障水稻收割农艺无异常。

(3)半喂、全喂两种规格的收获设备,配套设施应从作业量、喂入量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减少作业排草发生堵塞。在收获设备开展选型期间,应保障动力供给的充足性,为秸秆粉碎设施预留动力供给空间,保障农机作业有序性,减少设备发生故障[1]。

1.2 秋季翻新

依据规定的轮流耕作标准与相关规定,采取三年一次的深耕形式,选择3~5 种不同规格的农具设施稻田翻新流程,翻新时间选在秋季,翻新深度为[22,25]厘米,翻新作业的最大深度应控制在28 厘米以内。深翻标准应符合相关规范,减少断条、漏翻等不完全作业事件发生。水田完成翻新农艺,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产生,全面增强水稻的抵抗能力,保障水稻种植产量与整体质量,有效改善土壤质量与种植结构。秋季翻新流程的注意事项为:三年轮耕制度,农艺作业应符合深翻相关流程的标准,保障秸秆翻埋质量,为后续开展平地作业提供良好地质条件。

1.3 埋稻茬

水田农艺中应用的埋草搅浆设备,其主要的应用表现在:埋草、整地、搅浆三个方面,以前两者较为关键。此工艺在应用程序方面,简化了旋耕、耙地两个流程,工艺深度控制在[18,22]厘米。作业次数为2 次,采取横纵方向各一次。此种作业工艺的优势为:

(1)一次作业即可满足机械插秧的农艺需求,搅浆、耙地、施肥三个农业程序,在此工艺中一次完成,极具作业便利性,有效优化农艺生产成本,缓解农户农艺劳作强度。生产成本控制在每亩60 元。

(2)完成埋草农艺流程。埋草搅浆机的组成中,其钢丝用于埋草操作,能够实现将根茬、秸秆等物质,深埋在土壤层至少5 厘米,保持地表整洁,不存在根茬秸秆,提升作业效率。

(3)平地农艺效果经济性好。借助搅浆作业流程,拖平土地表面,减少整地与平地产生的农艺成本。

埋草搅浆的作业规范为:搅浆频率应科学控制,平地完成时土壤应保持小颗粒状态,平地应控制在2 次以内,如若平地次数过多,土壤质量松软、呈黏糊状、透气能力欠佳,造成土壤沉淀周期延长,至少是原有沉淀周期的二倍,影响水稻健康成长,致使水稻秧苗发生缓苗拖延,拖延3 天左右,严重时造成秧苗死亡。通常情况下,2 次平地横向、纵向各1 次,圆周平地措施不具有适用性。在作业末期,机车行驶速度减小,每小时3 千米为宜,保障秸秆与其他杂物深埋在地表层深度为5 厘米位置,为后续实施插秧农艺奠定地质条件。

1.4 条带状施肥

条带施肥工艺以电动操作为主,实施电机施肥程序,在草浆搅拌结束时进行。机车行驶方向应等同于插秧机的工作方向,以此保障插秧苗对肥料的均匀吸收能力,提升化肥应用效率。在农艺生产期间,排肥管口与地面相距至少5 厘米,如若相距距离较小,泥水对化肥发生溶解,降低化肥的应用效果,造成排肥堵塞事件发生,不利于农艺生产活动的有序实施。如若排肥口与地面高于5 厘米,施肥带宽度将会增加,引起肥料施用分散,降低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能力[2]。

作业方式为:第一次作业,搅浆机设备应以横向为主;第二次作业,搅拌机方向与插秧机方向为参照,运行施肥电机,完成施肥流程,采取旋耕刀实施翻埋操作,条带状施肥带规格为深度20 厘米、宽度8 厘米,增强施肥的集中性。条带状施肥方式:在搅浆机以插秧方向予以施肥期间,采取旋耕翻埋农艺方式,以此控制土壤翻埋次数,增强化肥挥发与水土流失的控制能力。条带状施肥工艺相比传统农艺模式,化肥应用效率获得显著提升,传统工艺中化肥应用效率为35%,条带状施肥农艺的化肥应用效率为70%,是传统工艺化肥应用效率的二倍,极具节能生态效应。

2 推广应用

2.1 经济产出

水田保护性理念研制的耕作农机工艺,在实际投入农业生产活动中,获得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提升土地实际开发与应用的程度,优化农业生产的人力与作业成本,保障每亩地成本减少至少30 元,化肥使用量每亩地可节省至少7.5 千克。此项农艺技术的综合利用,显著增加水稻种植产量,增产量至少25 千克,每亩地增加收益至少40 元。由此发现,此工艺的经济性与生态性俱佳,极具农艺推广价值[3]。

2.2 生态改善

水田保护性耕作理念中,开展了农机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此新型技术生态效益良好,每亩地秸秆量为[300,400]千克,减少秸秆燃烧带来的生态污染。秸秆还田有效提升土壤成分中的有机物质,目前土壤有机物质占比为3.5%。每年土壤中产生的有机物消耗,等同于秸秆为土壤增加的有机物,实现有机物的循环利用。预计在未来10 年,土壤中有机物质占比将提升至4.5%。有机物成本的提升,可减少化肥使用,使其降低至原有应用的一半。此农艺程序有效保障水稻获得高产,有助于增强土壤的培肥地质能力,发展农耕的可持续理念,具有良好的推广意义。

此外,新技术在实际推广期间,应结合农户的知识吸收能力,为其开展具有学习适用性的教程,比如图册、视频操作指导等,相关推广人员应深入农业种植基地,获取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新技术的良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技术指导,增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保障农户掌握新技术的操作规范与农艺流程,促进新技术全面投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其生态性与经济性的综合价值,为人们提供优质丰产的水稻农产品,提升农业生产活动的综合效益,创建农业种植与生产活动的新模式。

3 结 论

综上所述,以水田保护性视角制定的耕作技术,在实际投入农艺生产活动中,应结合使用区域的实际特点,开展科学推广与合理应用,保障水稻种植的正确性,创造水稻农艺的丰产与优质,顺应社会对水稻农产品的各类需求。水田保护耕作技术,极具生态与经济多重应用效益,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发展可能性,拥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平地耕作农艺
基于数字孪生的农业耕作监控系统
保护性耕作试验监测数据分析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高楼万丈平地起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5份果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初报
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