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模型:GB/T 35639-2017》的内容与编制特点
2020-12-28张保钢谭宁生
张保钢 李 莉 谭宁生
(1.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北京100038; 2. 城市空间信息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8;3.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北京 100830; 4.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北京 100048)
0 引言
地址是对人们生活、生产以及各类活动场所位置信息的定位和指称,是描述空间位置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地址的指派和使用具有全社会化的特征。它是居民身份证、房屋产权证、工商营业执照、银行卡、企事业单位注册证、税务证等各类法律文书的要件;是公众生活、政务管理、紧急救助、工商活动、邮政通信、货物运输等社会活动和管理的重要信息。地址是供全社会人群使用的、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信息,可谓是无处不在、无人不用、无事无时不涉及的定位信息,是地理空间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频率极高。为规范地址的数据模型,编制《地址模型》[1]这样一部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从国家或行业层次来看,类似标准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主编的《GB/T31186.4-2014银行客户基本信息描述规范第4部分:地址》[2],北京市信息化项目评审中心主编的《GB/T 32627-2016信息技术 地址数据描述要求》[3],国家地理信息中心主编的《CH/Z 9010-2011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4]。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主编的《GA/T 1224-2015地址(房屋)管理信息数据项》[5]以及国家邮政局科学研究规划院主编的《YZ/T 0127-2006邮政地址信息数据结构》[6]。地方层面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编了《DB51/T 2281-2016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规范第3部分:地名地址数据》[7]。国际层面ISO发布了ISO/DIS 19160-1:2014《定址——第一部分 概念模型》(Addressing—Part 1: Conceptual model)。
在以上背景下编制了《地址模型:GB/T 35639-2017》,标准定义了地址的数据模型、数据结构、地址数据与外部数据的关联,适用于地址数据的编配、转换与操作。
1 主要内容
1.1 数据模型
采用UML的定义类(class)及关联关系对地址数据模型进行表述。地址类(Address)、地址组分类(AddressComponent)、可编配地址对象类(AddressableObject)、参考对象类(Reference-Object)、地址元数据类(AddressMetada)和地址引用标准类(AddressSpecification)组成了地址的数据模型。采用XML描述的地址数据模型见图1。
地址模型中的类包括:地址类(Address)、地址组分类(AddressComponent)、可配置地址对象类(AddressableObject)、参照对象类(Reference-Object)、地址元数据类(AddressMetadata)和地址规范类(AddressSpecification)6类。其中地址类和地址组分类为必选类;其余4类为可选类。这6类的属性见表1~表6。
表1 地址类(Address)属性
表2 地址组分类(AddressComponent)属性
表3 可配置地址对象类(AddressableObject)属性
表4 参照对象类(ReferenceObject)属性
表5 地址规范类(AddressSpecification)属性
表6 地址元数据类(AddressMetadata)属性
1.2 数据结构
地址数据结构是由行政区划名、街路巷/片区/村/社区名、院门/楼址、单元户室号、地块号和专用信箱号等地址组分类构成,采用巴科斯范式描述地址组分之间的关系。地址数据结构分为通用地址和专用信箱两种地址数据类型,其表示分别见式(1)和(2)。
(1)
(2)
1.3 与外部数据的关联
与地址数据关联有多种方式,通过地址与外部数据的关联和地址组分与外部类的关联,可实现多种地址数据的应用服务。地址与雇员(Employee)的住址、注册工商机构(BusinessRegiter)总部/分支办公地址或客户(Client)办公地址类相关联可以得到某个地址的雇员信息、注册工商机构或雇员的信息等。当行政区域和街道与空间参照对象关联时可以得到行政区域和街道的空间范围等。
2 编制特点
2.1 坚持了先进性、适用性、一致性和可扩展性的标准编制原则
采用地理信息国际标准推荐的概念模式语言UML描述地址数据模型,按照面向对象技术将地址数据内容抽象为类、属性和关系;采用XML描述地址数据结构,方便地址数据编程;遵从现有各类地址标准和相关管理规定,抽象归纳其中的共性内容,将其结构化,作为地址标准的条款,有的放矢,使规定的要求与现有地址数据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便于地址数据的清理和规范化;注意引用现有标准规定的内容,如地址的概念、UML类和数据类型的属性等,保证了与已有地理信息标准的协调一致;定义的地址数据模型由各种地址数据的类和地址组分构成,具有通用性和可组合的特点。
2.2 地址的数据模型全部通过UML实现
地址的数据模型全部通过UML实现,方便地址数据编程。
2.3 解决了部分已有标准未曾涉足或解决的问题
本标准首次解决了诸如邮箱地址、地块地址等特殊不规范地址的地址模型定义,完善了地址类型及其建模方法。
2.4 与国际标准兼容
地址数据模型结构基本与国际标准ISO/DIS 19160-1一致,具体内容针对我国国情,做了删减和补充。
2.5 为地址应用指明了方向
定义了地址与外部数据关联,给出了地址数据与外部数据关联应用的示例,便于地址应用,方便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在本标准的基础上剪辑和拓展,制定专用地址标准和地方地址标准。
3 与其他标准的关系
3.1 与国内相关标准的关系
对本标准及与其相关的5部国家或行业标准:GB/T 35639-2017、GB/T31186.4-2014、GB/T 32627-2016、CH/Z 9010-2011、GA/T 1224-2015、YZ/T 0127-2006做了对比,详细情况见表7。
表7 地址模型GB/T 35639-2017与其他5部国内相关标准的对比
表8 与ISO/DIS19160-2的比对
3.2 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参照的国际标准是ISO/DIS 19160-1, 在表8中列举了两者间的主要差异[8-13]。
4 结束语
《地址模型》定义了地址的数据模型、数据结构、地址数据与外部数据的关联。具有先进性、适用性、一致性和可扩展性;地址的数据模型全部通过UML实现,方便地址数据编程。解决了部分已有标准未曾涉足或解决的问题,如邮箱地址、地块地址等不规范地址的地址模型定义,完善了地址类型及其建模方法。标准结构与国际标准ISO/DIS 19160-1兼容,通过建立与外部数据的关联, 为地址应用指明了方向。该标准与其他两部有关地址的国家标准在内容上存在交叉,但它比文献2更通用,比文献3更专业具体。期待下次国标改版时三部标准能够统一。现该标准已发布施行,该标准的姊妹篇,另一部国家标准《地名地址地理编码规则》也已完成,即将发布。同时注意到类似的地方标准也陆续推出了多部,一方面地址的应用越来越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完成,大量的地名地址数据成果的管理应用也提出了现实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