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小渭治疗小儿乳食积滞治法撷要

2020-12-27梁卫忠席倩倩何玉玲刘小渭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食积健脾脾胃

梁卫忠,王 炎,席倩倩,何玉玲,刘小渭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619; 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太原 030024)

小儿生理功能尚不完善,脾胃较成人稚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加之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若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过食肥腻生冷不消化食物,都会损伤脾胃。《推拿抉微》云“儿患积症,皆因哺乳不节,过餐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积滞中脘”。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若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则乳食停滞,积而不消,发为积滞。主要表现为不思乳食,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甚则呕吐,大便易稀或秘,味臭如败卵。并常兼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手足心热等症[1-2]。行大便检查,可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脂肪球。乳食积滞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故乳食积滞当尽早治疗,防其传变,影响患儿生长发育[3]。

对于乳食积滞的治疗,可以消、导、通等法去有形之邪,亦可健脾、补气、温中补无形之虚[4],但乳食积滞者本就受饮食所伤,继以攻伐猛烈、辛香行散之药物会使脾胃伤上加伤,补药也会加重消化负担,使其不堪重负。若法药不当,或解一时之急,但脾胃受损,更令受纳运化失职,对于饮食物缺乏足够消化能力,使患儿频繁出现乳食积滞证,此为失治也。刘小渭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贾六金的学术继承人,山西省名中医,有30多年儿科工作经验,对于乳食积滞证的治疗经验丰富,认为小儿乳食积滞的治疗当从消积导滞、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芳香醒脾、适调寒温五个角度出发,临床疗效确切,现将导师经验总结如下。

1 治 法

1.1 消积导滞

乳食积滞为有形之邪,当从“实者去之”之法,但不以吐、下之法更增患儿痛苦,用消导之药也。导师在临床中对于乳食积滞证之消导常从三点论治:一者消食,针对食积直接应用消食化积的药物,如山楂、麦芽、鸡内金、六神曲等,可消肉谷麦等诸食停滞,不以莪术、牵牛子等破积类药物,恐峻猛伤胃气;二者行气,食积为有形之邪,易阻滞气机,不通则痛,导致腹痛、腹胀满等,当行气导滞,以厚朴、陈皮、枳壳等除胀满,醋元胡、炒川楝子、木香行气止痛;三者化痰,食物不能转化为正常的水谷精微,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易酿生痰湿之邪,针对痰湿之病理产物,以二陈、二术健脾燥湿化痰,正如《周慎斋遗书》所云“食积停痰……随所伤之物,加以消导”。诸药视其症而增损用之,灵活应用消导之法去其病理产物。

1.2 健脾和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故乳食积滞证的发生与脾胃关系最密切[5]。东垣先生云“脾胃之气壮,则过时而不饥,多食而不伤”,故凡乳食积滞者不论因食多、食硬抑或食凉者,皆因脾胃之气弱,“稚阳”之谓也,这亦是儿童发生乳食积滞较成人多的主要原因,对此当健脾和胃。小儿脾健不在补,贵在运,故临床少用参、芪等大补之药,而以茯苓、白扁豆、山药等健脾益气性平气和者为主,更多以苍白术健运脾胃之药为首。导师临床善用二术治疗小儿脾胃系统疾病,言白术偏入胃,守而不走,健脾之功著,更可降浊,故临床可用白术以通便;苍术偏入脾,走而不守,消食纳谷之用强,更兼总解气血痰湿食五郁之用。二药合用以健脾助运,燥湿和胃,以健代补,达到脾健运,饮食难停的目的。

消积导滞与健脾和胃之法往往同时使用,但消者几多,补者几何,当视其情况而定。若平素纳食可,偶暴饮暴食伤其脾胃者当消积导滞为主;若平素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后作泄者当健脾益气为主;亦有食多而不化者,吃得多但形瘦面黄,胃强脾弱,以健脾助运为主。临床治疗小儿乳食积滞证当祥其病史而用药,方能在治病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石之害。

1.3 升清降浊

人体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气机的升降调节[6],脾升胃降是人体气机之枢纽,《四圣心源》曰“脾升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脾主升清,一指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面、清窍以及上输于肺,通过心肺化生气血,继而输布全身;二指其维持脏器稳定的特点。胃主降浊,指将饮食物受纳腐熟,糟粕向下输于小肠,泌别清浊,以及大肠传导变化最终排出体外的整个过程。脾宜升则健,胃宜降为和。降浊是受纳与升清的前提,小儿乳食停于中焦,痞结气机,不升不降,失于协调而致病。清气不升则神倦乏力、纳呆、头晕、泄泻;浊气不降甚则上逆致呕吐、嗳气、胀满、口臭、咳嗽等。升降失常一方面可通过健运脾胃,使脾胃之气旺,则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另一方面基于脾胃生理特性选用升降浮沉药性相宜者来治疗,对于清气不升者,以升提药性之升麻、柴胡、葛根等治之,用量宜小,取其性也;浊气不降者施以旋覆花、竹茹、姜半夏、枳壳等降逆之药。

脾胃升降亦受肝肺的影响,肝左升,肝性属木,主生发条达,助津血运行输布;肺右降,肺属金,主肃杀与沉降,助水津下布,浊气下达。肝升肺降与脾升胃降都是人体气机升降之要,《临证指南医案》中述“升降之机,不外乎清升浊降”。肝疏助脾升,肺降助胃降,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乳食积滞者土壅木抑,肝气郁结,以柴胡、郁金、木香疏肝气;中焦壅滞,肺降受限,加之食积生痰,可发为咳嗽,以姜半夏、旋覆花降肺化痰。乳食积滞证治疗中肝肺气机升降与脾胃升降关系密切,升降浮沉之药物选择亦有很多相同之处,柴胡疏肝亦或升脾,旋覆降肺亦或降胃,或二者皆有,依临床症状变化不同而意义有别。

亦有因乳食积滞兼发外感者,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升降主里,出入主外也,升降之病亦可累及出入。饮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时,可经由脾胃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之柔者入血脉而为营,其悍者行脉外而为卫气。今乳食积滞,水谷精微不得上乘,荣卫之气缺乏,卫外之功不足,易感外邪,感寒者酌加荆芥、防风等辛温解表之品,感热者酌加银花、菊花等辛凉解表之药以治其标。

1.4 芳香醒脾

芳香药物可化湿,可燥湿,其气味芳香亦可醒脾[7-8]。若食积者,纳运失常,水反为湿,湿聚成痰,脾易为痰湿之邪困阻而呆滞,失其健运,宜芳香之气解脾胃之困,此之谓醒。醒脾法治疗乳食积滞历史悠久,《内经》载“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即佩兰之草,可除积滞。导师在临床中常用藿香、佩兰,以其药性较为平和,无显著温凉之偏,应用广泛。

在脾胃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健脾和胃与芳香醒脾之药应用率非常高,但此类药物多辛温燥烈,辛香行散,用之不当,易耗气伤阴,故不可但求疗效而将藿香、佩兰、砂仁、苍术、厚朴、豆蔻、白术等药集群成剂,当少有不伤津耗气者。治宜适度,选药合理,且佐以芍药、乌梅等酸收之药,防止发散太过。

1.5 适调寒温

小儿因乳食积滞致病者有偏寒、偏热者,也有寒热错杂者,治疗时应该明辨寒热,施以不同方药,若施之不当,则易寒易热,病情转坏,反生害也。

乳食积滞初起以寒证居多,可见鼻唇周发青,面白唇淡,手足发凉等,此因寒性收引凝滞,易聚而生疾,热则发散而流通,故小儿食积初起以寒居多,此寒可为小儿本身脾胃虚寒,阳气不足以化物,如《保婴撮要》言“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幼科释谜》亦云“太阴脾脏,奠安一身……本脏气虚,虚则寒因,虚寒相搏,或又湿屯,水谷所入,莫与磨磷,久则成积”,此其一也,治疗选用干姜、肉桂等温中之药,用量宜小,1~2 g足以;另一方面可能是小儿食凉饮冷较多,入于胃克化不及而凝滞,发为冷积,用药以生姜、紫苏、草果类温化之。现在人们习惯多吃瓜果,却不知食多亦可败胃,导师善以草果化瓜果冷积,用量同样不宜过多,却有推墙倒壁之功,东垣亦曾言草果“温脾胃,止呕吐……消宿食,解酒毒、果积”。

小儿食积有热者,苔黄,口舌干燥,手足心热,吞酸,甚则全身发潮热[9],一者可因小儿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此等食物最易酿生湿热,湿热化火;二者乳食不化,久而成积,积滞化热,正如李乃庚教授提出的“胃肠瘀热论”[10],“乳食内停,壅塞脾胃……积滞日久,郁而化热”,治疗上当以消积导滞为本,以连翘、炒栀子、黄芩、薏苡仁等清轻之品清解里热,不可以石膏、大黄等,内伤之热,脾胃已伤,何耐攻伐焉。导师临床喜用连翘和薏苡仁,以连翘散结之功著,苡仁化厚腻苔之效强。

脾喜温,胃喜清,用药者,偏寒则伤脾,偏热则伤胃。正如“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处方自当明辨寒热,四性适宜,兼顾脾胃之生理特性,方能有功而无害。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导师继承贾老“多法合用,复方治病”的理念,对于乳食积滞证施以消导、升降、健运、芳化等法,处以平胃散、参苓白术散、保和丸、健脾丸等,多方合用,对症加减,疗效显著。导师多年儿科临床,于儿科用药上体会颇深,可用它药替代时就少用大苦大寒之石膏,少用大辛大热之附子等,既要取得疗效,又要顾护小儿体质。

2 调 护

小儿乳食不知自节,家长的调护至关重要。第一,诸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有求必应,冰糕、饮料不断,寒者伤脾胃阳气,多食甘亦可致“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故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过分顺从,应少吃寒凉、甜食;第二,小儿喜动,饭后活动频繁使气血供养全身,导致没有足够的气血滋养脾胃,以供消化,故饭后不宜剧烈活动;第三,有部分家长自觉小儿发育慢于同龄儿童,自行购买各种滋补之品,滋腻碍胃,致使脾胃呆滞无力。小儿正常发育只需适时添加辅食,不挑食,饮食多样化,少进肥甘厚腻之品,就足够供其发育所需,部分患儿缺少微量元素也应该在检验指标指导下进行补充,多则有害无益。

3 医案精选

南金艳,男,5岁,19 kg,2019年5月13日初诊,主诉:不思饮食1月余,伴腹痛1周。现病史:患儿1月前因进食无度出现不思饮食,食量较一月前明显减少,伴腹胀、口臭,手足心热,自行口服小儿消食颗粒后症状减轻不明显。1周前患儿出现腹痛症状,食后加重,泄后痛减,1周来反复发作,遂来就诊。现症见:纳食不佳,腹痛腹胀,口气臭秽,手足心热,无恶心、呕吐,无发热、口干,精神可,小便可,大便偏硬,二日一行。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无阳性体征,腹部微隆,无胃肠型及蠕动波,叩诊呈鼓音,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舌红,苔白厚,脉滑,指纹紫滞。辅助检查:便常规示:脂肪球(+)。腹部加腹膜后淋巴结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积滞(乳食积滞)。治宜健脾和胃,消积导滞。施以中药处方如下:苍术8 g,白术 15 g,厚朴 6 g,陈皮 8 g,茯苓 8 g,连翘 10 g,升麻 6 g,姜半夏 4 g,玄参 10 g,三仙各 10 g,砂仁6 g(后下),薏苡仁15 g,醋元胡 8 g,木香 8 g,甘草6 g。五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2019年5月18日复诊,纳食可,无腹痛、腹胀,晨起有口气,手足心发热,大便可,日行一次。予上方去木香、砂仁,加炒栀子8 g,广藿香8 g。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患儿有饮食不节史,致使过食而伤脾胃,运化不及而积滞,糟粕内停故不思食,气滞不行发为腹痛、腹胀,食积蕴久化热而表现为手足心热。导师以二陈平胃散为基础方,合白术以健脾和胃,连翘清轻之品除食积所致郁热;三仙合用可消各种饮食积滞;元胡、木香行气止痛;升麻、姜夏一者升脾阳,一者降胃浊,恢复气机升降;砂仁芳香以醒脾开胃;玄参既可养阴防燥烈之品伤阴,又有一定通便作用而助浊气下行;苡仁化厚苔,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寒温并用,升降相宜,消补兼施,使其积滞消而治标,脾健运而本亦调。复诊时积滞好转,去木香芳香行散之品,加栀子清解余热,以性平之藿香易性温之砂仁,使全方更平和,旨在健脾和胃以巩固疗效。

4 小结

小儿乳食积滞证在儿科疾病中所占比率较高,因乳食积滞引起的儿科疾病也较多,有便秘、呕吐、厌食、泄泻、发热、咳嗽,甚则积滞、疳证等。现代医学对于乳食积滞的治疗如促动力药、消化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药物的长期疗效差。中医从整体观念着手,治疗方法多样化,对于乳食积滞及其所致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食积健脾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食积的危害性及防治的必要性
保和丸在部分儿科临床应用的概述
常见病三验方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