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与实践路径探究
2020-12-27陈晓燕
陈晓燕
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与实践路径探究
陈晓燕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2)
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塑造大学生中国气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作用。剖析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强、课程设置欠合理和诸多复合因素的实际影响,提出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等具体措施,以期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文化育人的功能。
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代使命;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曾经的样子,也是一个民族有勇气和能力面向未来的底气。在剥离腐朽文化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思想引领价值。
一、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
(一)在新时代塑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大学生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核;包容自信、礼义廉耻等传统文化所勾勒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理念;和而不同、开放共享等传统文化所表现的是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处世原则。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独特气质的中国人,并成为中华儿女自觉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
新时代需要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大公民。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具有中华民族性格传承的公民塑造。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府对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人格、锻造学生品格并培养具有中国气质的大公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绕不开的话题。畏惧谈传统文化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正确认识和辩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文化自觉基础上不断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3]
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高职院校的时代使命。一方面,就现代国际社会的竞争而言,深层次的竞争实际上是以文化竞争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竞争。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而连接历史和现实的关键便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另一方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需要强大的文化引领和智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的总任务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高职院校是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要求,亦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
(三)在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时代新人既是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的答复,也是对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宝库。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如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以贯之,如何保证中国发展不变色,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文化自信是不可或缺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展现一个民族自信最好的诠释。高职院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锤炼扎实本领,促就个人发展,助力民族复兴。
二、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意识不强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青年人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杰出青年代表的大学生应该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尚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了解不足,对传承优秀文化的主体意识淡薄,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内在认同和外在践行都有待加强。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明确教育主体是学生。大学生应该是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的学习者、参与者、传承者和发扬者,而不应该是旁观者或者被动接受者。因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体意识应当进一步加强。
(二)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欠合理
高职院校普遍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也有一些院校存在人文素养课程重视不足的情况。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界定模糊,在实际课程讲授中呈现专业教材匮乏、课程体系不完善等窘状。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形式单一影响到其价值实现。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通识课程搬进课堂,但课程设置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利用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互联网教学运用程度较低。缺乏形式创新的教育内容,学生参与感和体验感不强,使得高职院校很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塑造,也很难获得学生的接受。
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师资不足。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但当前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课程体系建设缺乏协调和整合,优质资源闲置情况突出。实际教学中,往往是各念各的经,造诣深厚的学术大家与学生面对面的机会较少,对整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升并不大。此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当前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多由兼职教师担任,这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化进程迟滞。
(三)不良因素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 与互联网时代一起到来的是信息大爆炸。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资讯呈现出爆炸式的扩张趋势。信息渠道的来源鱼龙混杂,其裹挟的内容更是泥沙俱下。大学生对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本身的辨识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主动意识和创新不足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让位于泥沙俱下的、碎片化的、快餐化的、具有侵略性的低俗网络信息。
社会不良思潮倒灌和冲击着校园的和谐。大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思潮辨别能力较弱,易受劳动异化的影响,存在盲目崇拜、拜金主义、解构主义倾向。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之较量并成为主流,需要做更多的思考和工作。
三、高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课程建设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前提
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必须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纳入到教学中。修订体系合理、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旨在促进传统哲学思想、文学、道德运用新颖的形式进大学、进课堂,旨在通过权威的体系建设和内容建设,剔除腐朽的传统文化思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自信全面地展现给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高职院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各有侧重,但共性认识大于个性争议。多数学者在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时都从其性质出发为其定义。即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和群体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包含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要求、公民教育等内容的,使社会或者群体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易接受、易领会,推动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以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因素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始终秉持终生学习的基本态度。无论是自然科学类教师,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类教师,都应该多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全人类优秀文化融入专业教学中,以体现大学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促进文化传播,帮助学生品格养成。
着力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教师。多数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配备上,多以兼任的形式授课。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需要在教师队伍里甄选专业教育人才,在教师职业规划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职业规划,加快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化建设。
(三)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保障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信息泥沙俱下迫使我们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抢占高校文化话语权、强化高校文化阵地意识。利用网络技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供给到互联网上,送到学生身边。发掘高职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名师大家走进学生,增强传统文化的可见性、可学习性和可操作性。以慕课、微课、讲坛的形式把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到网络上,使学生更便捷、直观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将传统文化氛围和大学精神旨归融入学校建设中,使其见传统、见文化、见底蕴,着力打造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院系发挥专业特色、结合学生特点,聚焦内涵建设、整合育人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和专业学习相结合,让同学们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校团委依托团学活动,多形式、多维度推动青年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校园生活、浸润学生心灵,融入学生成长全过程,推动“以德树人”;各社团通过开展国学经典晨读、书法展、汉服展示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同学们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整合各类资源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手段
整合高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自身文化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好优势教育资源,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形成具有优势的传统文化资源合力,在实践中打磨优势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品牌。另一方面,要加强整合校际之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通过校际之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藩篱,把更多、更全、更新颖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送到学生的身边,提升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附加值,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此外,还要协调地校,盘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主动参与校地传统文化资源联动,促进大学生对地方史、民族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在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中感受民俗文化;利用好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在寓教于乐的环境氛围中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高校、进课堂,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高职院校应担当起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职责,正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拓展育人平台和载体,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在提升人文素养、塑造时代新人的同时,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时代价值。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03-03(2).
[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3]汤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EB/OL].[2019-10-10].http://www. qstheory.cn/dukan/hqwg/2019-10/09/c_1125079341.htm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Probe into the Present Mission and Realization Path for Education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Xiao-yan
Education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character,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the lack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among the students, improper arrangement of curriculum, and other compound factor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eachers’ relevant quality, creating a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integrating different traditional culture resources, etc., so a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can cultivate and educate people through its lasting and deepinfluence. .
higher vocation; education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present mission; realization path
2019-12-12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9KYF02);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8KYF04);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Szzgjh1-2-2017-33)
陈晓燕(1985-),女,安徽天长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10.13685/j.cnki.abc. 000462
G712
A
1671-9255(2020)01-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