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安阳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主旨发微

2020-12-26包晨婷丘亮辉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易学安阳周易

包晨婷 ,丘亮辉

(1.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苏州215009;2.苏州太湖书院,江苏苏州215164)

安阳是周易文化发祥地,2007年周易文化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146XIV-3)。2018年6月27日,国台办宣布批准安阳市羑里城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从1989年开始,安阳已经连续举办30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以下简称“安阳会议”)。一个国际性会议能够连续举办30年是罕见的。安阳古都跨越三千多年,与《周易》有不解之缘。本文作者之一的丘亮辉作为1989年第一届会议的组织者之一,多年来会议的参与者、支持者,见证了安阳从《周易》发源地到《周易》发扬光大的“圣地”的虚实转换,更见证了会议为《周易》走向现代化、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刚健有为、兼容并包的创会精神

1989年5月,《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第一届全国学术讨论会在安阳举办,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和中国科协丘亮辉教授主持开幕式。

贯穿于创会始终的是刚健有为、兼容并包的创会精神。《彖传》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精神。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这是创会各方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态度的体现。《彖传》又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地德厚重,能兼容并蓄,并施以智慧,讲求融通。“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从而“弥纶天地之道”,使得参与各方能够各遂其生,各畅其志。当初创会并非十分容易。这个会议是海内外易学界的共同事业,这个事业的诞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首届安阳会议由五个单位共同发起,是五种社会需求共同推进的产物。

第一,安阳市人民政府实施改革开放、全力打造周易发源地品牌、开发旅游发展经济和建设安阳的需要。安阳旅游部门深知殷墟和羑里城是安阳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全力推动安阳会议的召开。

第二,北京大学新学科发展的需要。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作为旅游地理学首倡者通过直接参与区域旅游开发工作,探讨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他假定外星人曾光顾过地球,提出《易经》是记录天外来客所遗留下的科学知识的形式推理书,这种推测作为解开《易经》之谜的一种设想引起了学界的争议。这种争论客观上激发了大家到羑里城去看个究竟的愿望,引起了人们对周易文化的进一步关注。

第三,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需要。台湾周易研究会是陈立夫先生创办的,他主张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实现两岸的统一。会长黎凯旋先生是数学家,著有《归藏易》。台湾周易研究会致力于出版周易的书,且十分支持台湾学者到大陆寻根。安阳周易会议的开展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迫切需要。

第四,爱国华侨的支持。美国的应鼎承先生写了一本《周易文化》的小册子,他向往周易的发源地——安阳,他支持安阳开会,带头捐款修建羑里城。

第五,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张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易学经典。时任研究会秘书长的丘亮辉认为周易是古代辩证法最完备的形态,是中国古代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如果不研究周易就没有中国特色[1],主张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重新研究周易的经典,建设现代易学文化体系。

在《周易》智慧的指导下,安阳会议兼容并包五种需求和力量,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推动着会议的长久不衰,30年来聚集海内外万名易学爱好者,发表了丰硕的现代易学成果。

二、从革适变、与时偕行的探索精神

安阳会议的初衷就是要弘扬易学的精神,探索现代易学,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古老的易学为何能以促进现代化?现代易学不是现代人杜撰的,是几千年的历代易学演变而来,易学界探索现代易学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

易学有着几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易学可以分为先秦易学、汉代易学、魏晋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明清易学和现代易学。先秦易学作为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应用于社会,有法家和儒家的学说;应用于自然,有道家的学说;应用于人的身体健康,有黄帝内经和中医术;应用于战争和事业则有孙子兵法和鬼谷子的谋略学说等等。总之,先秦的易学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态。汉代是易学研究的高峰期,也是象数派的开创期和繁荣期。同时,两汉易学同当时的天文历法相结合,并受到占星术和天人感应论的影响,形成了以卦气说为中心的哲学体系。魏晋时期,则同老庄玄学相结合,《周易》成了“三玄”之一[2]41。唐代易学与佛教融合发展,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宋易与新儒家的哲学相结合,其发展一直延续到清初。宋人治《易》不仅著作丰富,而且特别注意“图”“书”的发明。清初,宋易仍占统治地位,但是汉学的兴起带来了两者之争,出现易学兴盛局面。

现代易学是现代人研究《周易》的成果,并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倾向。不管研究者是否自觉,从时间上说,现代易学可以理解为五四运动至今的易学;从内容上说,现代易学就是以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研究古代易学经典的学问。这个理念既承传易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现代易学是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碰撞、融合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起始于五四时期以西方科学反思传统易学之时,并在百年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研究热潮,其中,安阳会议对推动现代易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易学的百年探索,要追溯到清末民初,杭辛斋、薛学潜等学者就已经注意用科学的精神研究易学,为易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法,成为现代易学的先驱。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曹云祥校长提出国学研究院是为了“研究中国高深之经史哲学”,其研究方法是“利用科学方法”,开启了用自然科学的理性思维重新研究易经的新时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史辨”思潮兴起,顾颉刚、钱玄同、胡适等学者讨论了《易经》的成书年代、作者等问题,意在否定传统的说法。易学家们开始用西方近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周易》。冯友兰及其《中国哲学史》(1930-1933),以实证主义方法分析《周易》哲学。苏渊雷《周易会通》(1934)、金景芳《易通》(1941)亦相继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分析《周易》哲学思想,宣扬民主精神与社会革新思想。20世纪60年代初,冯友兰、李景春、高亨、东方明等学者就《周易》的性质、《周易》的辩证法因素、研究《周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周易》研究在国内外再掀热潮。1984年5月,20世纪以易学为主题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大学召开。冯友兰在会议的代祝词中指出,辩证法中的“流行”“对待”“发展”三个原则,就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辩证的宇宙代数学[3]。此次会议上,赵庄愚、赵定理等学者提出了“科学易”,探讨了易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1989年安阳开启了《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的系列学术讨论会。创会之初,就有易学家提出:易学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吗?同时也有科学家提出:科学能成为易学研究的内容吗?安阳会议开启了《周易》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与会学者认为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检验易学的科学性,也可以形成新的、创造性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方向。唐明邦这样评价:“这次盛会对《周易》作了开创性的研讨,突出地显示了科学易学派的异军崛起、方兴未艾,展现了周易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4]安阳会议经过30年的努力,体现出了从革适变、与时偕行的探索精神,象、数、理、占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造了安阳易学圣地的金字招牌。

三、保合太和、两岸寻根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一向对统一和分裂有着深刻的认识。《周易》将最高的和谐状态称为“太和”,并以“保合太和”“天下和平”为最高的价值理想。受此影响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篇》)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的思想,认为只要内部和谐团结,上下齐心合力,力量就会增大,就能无往而不胜。

安阳会议自创立之初,就以团结海内外易学家共同探索和交流现代易学的研究成果为初衷,尤其重视两岸寻根、谋求统一大业。这是会议五个发起单位的共识。台湾各界有组织参加大陆各种会议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就是安阳会议。国务院台办、河南省台办、安阳市台办以各种方式介入会议,2014年河南省台办确定羑里城为“河南省对台交流基地”,2018年国台办确定羑里城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肯定了会议的定位。

《周易》是两岸共同的文化基础,共同的“根”与“魂”。这样的学术会议为两岸民间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两岸同胞有机会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易道文化,增进心灵相通,使之成为沟通两岸各界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桥梁,推动了两岸《易经》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两岸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充分说明两岸各界专家学者对周易文化研究的认可和重视,更加体现出两岸同根、文化同源的血脉亲情。

四、有容乃大、辩证对待的包容精神

易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但大致可以归为象数派和义理派。义理派的着重点在发展意义的概念逻辑体系,象数派侧重符号和卦象系统的完善化,易学研究走的是义理和象数两条路线并进、交替主次的发展道路[5]。安阳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由象、数、理、占各派共同参加的国际性易学大会,义理与象数相互攻驳,相拥互抱,理用结合,包容发展,是会议的重要特色和精神。义理和象数的研究都取得可喜的成果,呈现人文易、象数易、考古易、科学易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周易》是由象、数、理、占组成的、有结构的文化体系。因此不可能也无必要把占筮排除在现代易学之外,而只能从象、数、理、占的结构中去理解和认识占筮。“象”为卦爻,“数”为筮数,“理”为哲理,“占”为占筮。一般认为“象”“数”是《周易》特有的符号和数量形式,“理”是对象数的哲理阐述,“占”则是象、数、理在社会生活,人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尚秉和先生说不懂象数就不懂周易,学习周易一定要从象数入手,这已经成为学习和研究易学者的共识。很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有象、数、理、占各派,却不知道正是这些派别的不断攻驳推动着易学的发展。可见象、数、理、占是一个整体的各个侧面,互补而不可或缺。有人说象数是易学的应用,其实象数是易学的基础理论。易学的发展是先有数才有象,有象数才有易理,现代称之为古代决策方法的占筮才是对象数易理的应用。

安阳会议的主旨正是《周易》的核心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具有不衰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周易》名句,充分显示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民族经典的重视。《周易》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信中国安阳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将会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易学安阳周易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安阳之旅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敦煌古迹旅游景点与《周易》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安阳中嘉业投资有限公司
甜甜的“蝴蝶茧”
《雕菰楼易学五种》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