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康保-沽源地区萤石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2020-12-26刘高杰
刘高杰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天津 300170)
康保-沽源地区位于张家口市北部,处在东经114°~116°、北纬41°~42°之间。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背景良好。萤石矿是我国的优势矿种,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1]。本区萤石矿资源较为丰富,因此初步总结其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以期为萤石矿的勘查工作提供帮助。
1 区域地质概况
研究区横跨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Ⅰ1)和中朝准地台(Ⅰ2),包括5个Ⅳ级构造单元(图1),分别为康保褶皱束(Ⅳ11)、土城子台穹(Ⅳ21)、大青沟新台凹(Ⅳ22)、大滩中断凹(Ⅳ23)和红旗营子台穹(Ⅳ24)。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
区内地层具明显的二元结构,变质基底零星分布,主要为新太古界红旗营子岩群和古元古界化德群;沉积盖层以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近系等为主。二叠系为中性-酸性火山岩和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侏罗系以含煤碎屑岩系和红色碎屑岩系为特征,白垩系为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碎屑岩、熔岩。新生代地层分布最为广泛,主要为杂色沉积岩和中-基性火山熔岩。
岩浆活动强烈,规模大、分布广。古生代侵入岩分布于元古代侵入岩外侧,岩性以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副矿物中多见萤石。中生代酸性侵入岩零星分布。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和中新世,早期以酸性火山岩为主,晚期以基性玄武岩喷溢为特征。
本区位于两个Ⅰ级构造单元交汇部位,近东西向展布的尚义-赤城断裂和康保-围场断裂均为基底深大断裂,具有多期、长期活动的特点[2]。北东向的张北-沽源断裂在早白垩世时期控制了张家口期和义县期火山喷发,新生代时期是张北高原盆地的控盆断裂。其它次级断裂构造走向以北东向、北西向和近东西向为主。褶皱构造规模一般较小。中生代火山构造发育,以张北-沽源断裂为界分为张家口-多伦火山喷发带和太仆寺旗-正蓝旗火山喷发带。
2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本区主体位于东西向展布的冀北-辽西萤石矿成矿带(ⅢF-5)西端,康保一带位于北东向展布的内蒙东部萤石矿成矿带(ⅢF-4)南西端[1]。区内发现有萤石矿床(点)35 处,其中康保县22 处、张北县7 处、沽源县6 处,包括中型萤石矿床1 处、小型萤石矿床十余处(表1),矿体主要赋存于海西期花岗岩和早白垩世张家口组火山岩中,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石构造以块状、角砾状、条带状和脉状为主,结构以它形-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为主,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
表1 康保-沽源地区主要萤石矿床(点)特征表
2.1 小麻尼萤石矿
位于张北县大囫囵镇。矿区内出露早白垩世张家口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夹不稳定砂岩。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发育,倾角陡-近直立。矿体呈透镜状、脉状赋存于张家口组流纹质晶屑凝灰岩中,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Ⅰ号矿体长477m,平均厚度2.49m,产状263°∠70~82°,呈脉状向西陡倾斜,深部厚度逐渐变小。Ⅰ-1 号矿体为Ⅰ号矿体的分枝,长91m,平均厚度1.81m,产状250°∠72°。Ⅱ号矿体长97m,平均厚度2.3m,与Ⅰ-1号矿体平行产出。矿石构造以角砾状、块状为主,见有皮壳状、梳状构造,矿石结构为它形-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
2.2 段家沟萤石矿
位于康保县康保镇。矿区内出露海西期斑状花岗岩,近东西向、近南北向断裂构造较发育。矿体呈脉状、透镜状赋存于海西期斑状花岗岩中,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Ⅰ号矿体长200m,平均厚度1.09m,产状260°∠62°。Ⅱ号矿体长300m,平均厚度1.05m,产状340°∠62°。Ⅲ号矿体长300m,控制斜深65m,平均厚1.74m,产状350~355°∠60~62°。矿石呈绿、紫、灰白色,矿石结构为它形-半自行粒状,构造以块状、角砾状为主,个别地段见有网脉状构造和碎裂构造等。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
2.3 孔督沟萤石矿
位于康保县照阳河镇。矿区内出露海西期花岗岩,见有走向北西、近直立的张性断裂。矿体呈脉状赋存于海西期花岗岩中,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萤石矿体长583m,平均厚度1.20m,最大控制斜深130m,总体产状215°∠80°。矿石结构以细粒-中粒它形粒状结构为主,少量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少量为角砾状构造。
3 成矿规律
本区萤石矿成因类型均为热液充填脉型[3],分为岩浆期后热液型和火山-次火山热液型两种,均产在断裂构造破碎带中,矿物组合及矿石成分简单,成矿温度低,围岩蚀变较弱。岩浆期后热液型萤石矿床主要产于海西期花岗岩体内,以段家沟、孔督沟、南井沟、黄花洼萤石矿等为代表;火山-次火山热液型萤石矿床主要产于早白垩世张家口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和粗面岩中,部分产于早白垩世花岗岩(脉)中,前者以小麻尼、二道渠、狼尾巴山、红泥滩萤石矿等为代表,后者以口山和白碱滩萤石矿为代表。区内萤石矿的形成受燕山期花岗岩、火山碎屑岩和断裂控制[4]。
(1)空间分布规律:本区萤石矿以康保一带最为集中,分布在康保-围场深断裂以北,呈北东向带状延伸,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受海西期花岗岩和北西向、近南北向、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萤石矿化主要见于岩体的边缘或接触带部位。海西期花岗岩富F,为成矿提供了物源。张北-沽源一带的萤石矿处在张北-沽源断裂和鱼儿山-下花园断裂之间,总体呈北东向展布,矿体呈脉状、透镜状、复脉状主要产在张家口组火山岩中,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最为明显,次为近南北向。主要受火山机构附近的环状、放射状断裂控制。
(2)时间分布规律:区内萤石矿严格受次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与赋矿断层一致,近矿围岩蚀变以硅化等低温热液蚀变为主、呈线型沿赋矿断层分布,黄花洼萤石矿包裹体温度在150~195℃之间[2],根据上述特征推测成矿时间在早白垩世火山活动之后。
(3)地层控矿规律:张北-沽源一带的萤石矿主要产在张家口组火山岩地层中,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和粗面岩等岩石致密、性脆、易于破碎,容易形成规模较大的破碎带[5],有利于含矿热液的运移和沉淀。
(4)岩浆岩控矿规律:康保地区的萤石矿主要产在海西期S 型侵入岩中,岩性以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为主,这些花岗岩副矿物中萤石含量高,表明F元素初步富集,经后期热液萃取在断裂破碎带中沉淀富集成矿[6]。
(5)构造控矿规律:康保和张北-沽源两个成矿集中区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萤石矿体均充填在次级断裂构造破碎带中,受断裂构造控制非常明显。容矿断层走向以北西向为主、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次之,倾角陡-近直立,断面平直,早期为压扭性、晚期为张扭性,具多期活动的特征。火山构造附近的环状、放射状断裂及其次级构造裂隙为含矿热液的沉淀提供了空间。
4 找矿标志
(1)蚀变矿化标志:矿石常呈绿色、紫色、白色等醒目的色调,是寻找萤石矿的最直接标志。硅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等围岩蚀变是间接找矿标志。
(2)构造标志:本区萤石矿均受断裂构造及其次级裂隙带控制,尤以北西向断裂为主,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次之。火山构造附近的环状、放射状断裂是寻找萤石矿的有利部位。
(3)海西期高氟含量的花岗岩:康保一带的萤石矿产在海西期花岗岩中,这些岩体普遍具有高氟含量的特征,节理裂隙面上发育明显的萤石化[6],是寻找萤石矿的有利标志。
(4)地球化学标志:主要萤石矿床(点)均发育有明显的F异常,是重要的间接找矿标志。
(5)张家口组火山岩:张北和沽源一带的萤石矿主要赋存在早白垩世张家口组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和粗面岩中,断裂构造发育的张家口组火山岩地层是较好的找矿标志。
5 结论
(1)冀西北康保-沽源一带已发现萤石矿床(点)35 处,其中中型1 处、小型十余处,集中分布在北西部的康保地区和中东部的张北-沽源地区。
(2)萤石矿体主要赋存在海西期花岗岩和早白垩世张家口组火山岩中,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成矿时期在早白垩世火山活动之后,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充填脉型。
(3)主要找矿标志有蚀变矿化、断裂构造、海西期高氟含量的花岗岩、区域化探氟异常和断裂构造发育的张家口组火山岩地层。
(4)本区萤石矿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矿化线索丰富,康保地区海西期高氟含量的花岗岩和张北-沽源地区火山断陷盆地的边缘断裂及火山构造附近的环状、放射状断裂是重点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