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用垃圾在田里搞艺术

2020-12-25李沧南

青年文摘 2020年23期
关键词:莫干山乡野营造

李沧南

环保艺术建造营团队打造了“看山还是山”艺术装置

3 月底,美国疫情滑向失控,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州拉法耶特学院的叶嘉怡撤回到国内。赋闲在家的环保主义者叶嘉怡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她是个刚上大一的00 后女孩,不满20 岁,有着这个年龄该有的激情,也有这个年龄少见的思想认知——朋友形容她像个女博士。

3 月,叶嘉怡被好友黄简朋友圈中的那句“乡野疗愈人,人亦疗愈乡野”所感动,觉得无比美好,至此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5 月,种子萌芽,“自然营造实验室”破土而出。6 月,“自然营造实验室”002 号志愿者叶嘉怡和001 号志愿者黄简,来到浙江湖州莫干山后山的某个村子。一个月后,在联合国驻华系统和腾讯联合举办的“中国青年对话未来”系列活动现场,叶嘉怡讲述了自己“乡野疗愈”的故事。

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场关于人与自然的别具一格的思想实验,就此展开了。

来自珊瑚死亡的启发

17 岁那年, 叶嘉怡一个人从美国飞往澳大利亚,参加国家地理团队组织的一次游学。游学的主题是自然风光摄影,前后21天里,他们先在沙漠里露營,随后去原始雨林,再去深海浮潜。

给予她震撼的,正是那次深海浮潜。他们跟随当地的船长,去深海观测海洋生物。她看见了很多珊瑚,颜色浓烈而鲜艳。一开始,她觉得很好看,可后来,她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大量的珊瑚,已经铺上了白霜,如同尸骨一般。事实上,科学家早已发出警告,如果全球变暖的趋势持续下去, 到本世纪30 年代,大堡礁珊瑚白化现象将成为“新常态”,到时,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也会面临灭顶之灾。

本来一场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摄影之旅,却成了叶嘉怡的环境教育课。珊瑚的尸骨,给了她强烈的震撼。环保,从一个遥远而宏大的议题,变成了一个切身的感受,她意识到紧迫性: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有所行动。

回到美国的寄宿高中后,叶嘉怡当起了义工。高中毕业后,她进入拉法耶特学院,主修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但是, 这位00 后少女,无法忘怀那年在海底看到的场景,如此触目惊心。

三个无限可能的词

今年3 月,叶嘉怡在好友黄简的朋友圈看到那句“乡野疗愈人,人亦疗愈乡野”,深受触动。黄简同样是个酷劲十足的00 后少女, 她在一个关于乡野疗愈的公益组织里当志愿者。不久前,该组织联合一些乡野民俗组织了一场针对白衣天使的疗愈计划,帮助在疫情中经历了巨大压力和心理创伤的医护人员在乡野中找一个暂时的栖息地,疗愈身心。

5 月底,叶嘉怡加入黄简的行动,她们讨论如何借助这个平台,探索一些环保和疗愈相结合的可能性。思考和讨论多了,“自然”“营造”“实验室”,这些词汇浮现在她们的脑海里。叶嘉怡觉得,这三个词可以组合出无限的可能性。于是,“自然营造实验室”便诞生了。

自然营造的概念,是她们自己创造的,脱胎于社会学里的“社区营造”——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不同于社区营造,自然营造的空间搬到了自然环境中,对象也不再是人与人的社会性,而是重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在叶嘉怡的愿景中,自然营造,营造的是一个关于环保的互动空间,让更多人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同时也打造一个青年社创平台,围绕环保演变出多种多样的项目。

第一期,她们把目标定在了浙江湖州的莫干山。莫干山是一个避暑胜地,4A 级景区,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向这里。尽管莫干山镇政府实施了极为严格的环保政策,但生活垃圾,污水、废水以及一次性消耗品等问题依然显著,经济发展和环保相悖的矛盾,依然严峻。

6 月,叶嘉怡和黄简来到了莫干山镇的南路村,此地位于莫干山的后山,满坡的翠竹,清澈的山泉,烘托出一个怡人的乡野世界。跟主景区相比,这里显得不那么商业化,没有游客的时候,宛如世外桃源。但随着疫情好转,游客也恢复了往日的景象。

她们决定,把实验场所定在这里。

行动者,在乡野

6 月中旬,项目开始落地。

叶嘉怡和同伴们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到了晚上,他们仍然在田里忙活。同济大学一位老师和几位学生,负责设计规划。这次建造工程的材料之一,是莫干山当地盛产的竹子。他们打了桩,浇灌了水泥,将众多竹竿直立起来,并在竹竿上方套上一个华夫格形状的顶。

游客带来了大量的塑料垃圾,是他们这次行动要处理的核心材料。一部分团队成员负责去附近捡垃圾、收集塑料瓶,几天下来,他们收集了近千个塑料瓶。

清洗干净后,对半剪断,用绳索套住,垂挂在华夫格上,变成可以盛水的小花盆。他们在瓶中种上诸如铜钱草这样的水生植物。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劳作,一个艺术装置便完成了,他们把它命名为“看山还是山”,对此解释是:“很多时候人类的社会活动过度复杂,其实自然永远秉持看山还是山,透过自然的本质,我们希望可以给人们带来启发。”

叶嘉怡介绍,垃圾瓶可以随时更换、拆卸,这也给予游客一定的互动空间,他们不仅可以进入这个场所休憩或者打卡拍照,也可以将随手可能会扔掉的垃圾瓶利用起来,装进装置里,并种上一株绿色的植物。

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叶嘉怡和伙伴们打算前往千岛湖,在那里打造一个艺术家驻场活动,实验人生100 计划。他们邀请了多位艺术家,利用垃圾、环保材料,在乡野中进行持续的艺术创作。后续,他们将与“捡拾中国”合作,前期开展净山计划,将捡拾回来的垃圾进行艺术创作,把捡垃圾的人,捡拾的心路历程和垃圾背后的故事,做成一次垃圾艺术展览。

自然营造实验室的野心也在这里,他们希望打造一个共创平台,围绕健康生活、可持续生活方式,将环保主义融入乡村建造、文旅、艺术等,把自然实验室变成一个共创型的项目孵化平台。

今年7 月,自然营造实验室的项目进入联合国驻华系统和腾讯共同启动的“中国青年对话未来”系列活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 前10 组。7 月19 日,在腾讯会议上,叶嘉怡做了一场线上演讲,参会的嘉宾都是来自环境领域的专家。 一点一滴的行动,必然感染着更多的行动。对于叶嘉怡来说,她秉持的核心理念,依然是“乡野疗愈人,人亦疗愈乡野”。脱离自然的人,回到乡野,获得救赎和疗愈,但自然也需要人类去疗愈她、修复她。在他们所营造的空间里,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对环保展现出人类向善的本质,向善的本质疗愈了人,而向善的行为,则疗愈了自然。而最终需要疗愈的,不仅是人类,也不仅是自然,还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修复并重回正轨。

(心香一瓣摘自“南风窗”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莫干山乡野营造
送你一个乡野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春天的乡野
莫干山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来野·莫干山民宿
徒步莫干山
Mount Mogan and Some Foreigners
乡野闲时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