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2020-12-25何传启
文_ 何传启
2020年既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开启在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台阶,未来30年我国可采用综合现代化路径,瞄准世界前沿水平,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进程。
一、什么是现代化
在英文里,现代化一词产生于1 8 世纪(1716—1770年);在中文里,现代化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现代化研究出现了三次浪潮,即现代化研究、后现代研究和新现代化研究,产生了大批理论成果。在过去300年里,世界现代化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教训,形成一些基本规律,可为我们提供国际借鉴。对于到底什么是现代化,可从下面几个方面予以认识。
其一,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从现象角度看,现代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以及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前沿水平的行为和过程。其中,发达国家要保持世界前沿水平,发展中国家要追赶世界前沿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前沿的部分要继续保持,没有达到世界前沿的部分要继续追赶。目前只有少数地区和民族没有参与现代化。
其二,现代化是一种文明进步。从内涵角度看,现代化是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范式转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合理保护,同时文化多样性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现代化发生在人类文明的所有层次、所有领域和所有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现代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等。
其三,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目标。从政策角度看,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被作为一个发展目标。其中,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目标是保持现代化水平;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其目标是早日实现现代化。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大致有三种水平,即基本实现、平均实现和全面实现(表1)。
表1 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三种水平(简表)
其四,现代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在 18—21 世纪末期间,世界现代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机械化、电气化和提高生活水平等;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是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提高生活质量等,物质生活质量趋同,精神生活多样化。
其五,现代化进程是非线性的。世界现代化包括三个转变(图1)。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综合现代化是从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三个转变的路径和模式是不一样的。
图1 国家现代化的路线图
第一次现代化路径的主要特点是:以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为导向,以经济增长为中心,重视物质生活;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工业比例上升,农业比例下降;社会城市化和福利化,城市人口比例上升,普及义务教育,社会保险覆盖率上升;政治民主化和职业化,文化理性化和世俗化等。第一次现代化路径的发展模式有10多种,不同国家可采用不同模式。
第二次现代化路径的主要特点是: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导向,以生活质量为中心,重视精神生活;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知识产业比例上升,工业比例下降;社会郊区化和智能化,郊区人口比例上升,普及高等教育;政治民主化和网络化,文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环境质量改善等。第二次现代化路径有20多种发展模式,不同国家可选择不同模式。
综合现代化路径的主要特点是: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并持续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型,迎头赶上未来世界前沿水平。它大约有30多种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第一次现代化和工业化为主,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等;第二阶段,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两次现代化并重;第三阶段,以第二次现代化和知识化为主,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等。
其六,创新是现代化的第一动力。概要地说,知识创新产生新科技,新科技和技术创新相结合产生新产品和新产业,新产业和制度创新相结合产生新经济和新社会,新经济和新社会推动现代化。从创新到现代化的全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信息反馈,从而形成从创新到现代化的正反馈循环驱动。于是,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加速推进。
二、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大致起步于18世纪,流行于20和21世纪。从18世纪到21世纪,世界现代化的内涵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联合国有193个会员国。选取其中人口超过百万和统计数据比较齐全的131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其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96%,分析中国在世界体系中的相对水平和国际地位,可大致反映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
其一,国家现代化水平。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根据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高低,把国家分为四组: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其中,发达国家是现代化国家,其他三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也是非现代化国家(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2020:世界现代化的度量衡》,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6页)。2017年四组国家的个数分别为20、19、38和54;中国属于初等发达国家,第二次现代化指数约为44,排名第47位,大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
其二,地区现代化水平。中国省级行政地区有34个(包括港澳台)。按照《中国现代化报告》分组标准,2017年有3个地区属于发达地区,8个地区属于中等发达地区,21个地区属于初等发达地区,其他地区水平较低。按照世界银行分组标准,2018年有10个地区属于高收入地区,24个地区属于中上收入地区。
其三,人类发展水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根据人类发展指数的高低,把国家分为四组:极高人类发展水平、高人类发展水平、中人类发展水平和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2019年四组国家的个数分别为45、35、23和28;中国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人类发展指数约为0.758,排名第60位。
其四,人均收入水平。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收入的高低,把国家分为四组:高收入国家、中上收入国家、中下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2019年四组国家的个数分别为40、32、39和20;中国属于中上收入国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约为10410美元,排名第45位。
概括地说,在2017—2019年期间,中国现代化的平均水平约为初等发达国家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位置;在世界131个国家中,大致排名第60位左右,不同指标排名不同;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已达到发达或中等发达水平。例如,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指标已达到或接近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水平。
三、我国现代化目标的演进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民族,在18世纪以前曾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辉煌历史。18世纪中叶是世界现代化的分水岭。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比先行国家起步约晚一百年,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19世纪中叶以来,无数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而上下求索。20世纪中叶以来,新中国历代领导人都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奋斗目标,从“四个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战略安排,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50年代,我国现代化目标在不断演进。
第一个现代化目标: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二个现代化目标: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1987年,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从1981年到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温饱水平;从1991年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2001年到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21世纪上半叶“新三步走”战略安排。从2001年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从2011年到2020年(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1年到2050年(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个现代化目标:2050年建成现代化强国。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战略安排。从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从1987年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如果按照1990—2015年现代化指数平均速度来测算,中国有可能在2040年前后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10余年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体现我们对现代化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反映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实现现代化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之时。
四、瞄准世界前沿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进程
当前,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达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即将开启;中国现代化水平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未来30年中国可采用综合现代化路径(图1),即全国平均进入综合现代化路径的第三阶段,以知识化为主,以生活质量为中心,即第二次现代化为主阶段。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发达地区仍将处于第一次现代化阶段,仍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总的来看,未来30年以未来世界前沿水平为目标,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并加速向第二次现代化转型,迎头赶上并逐步达到未来世界现代化前沿水平。
其一,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内涵。根据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水平标准(表1)和中国现代化的水平预测,明确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内涵。一是国家现代化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现代化指数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50%,其排名进入世界131个国家的前40位。二是国家经济等六个领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水平平均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关键指标水平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50%和世界平均水平。三是地区现代化水平平均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其中,大约有9个省级行政地区达到发达水平,12个地区达到中等发达水平,13个地区达到初等发达水平。
其二,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参考2035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预期水平和中国现代化主要指标的水平预测,设立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五个标志。一是经济质量,人均国民收入接近3万美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二是生活质量,平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三是教育质量,大学普及率超过80%。四是信息共享,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0%。五是环境质量,PM2.5年均浓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等。
其三,未来30年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世界现代化经验,建议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活质量为主题,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未来30年需要完成三个转变。一是目标和观念转变,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模式内容转变,从第一次现代化为主到第二次现代化为主,从工业化为主到知识化为主。三是工作重心转变,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生活质量为发展主题,即从以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到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主题。
其四,未来15年工作重点的理性选择。依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建议向生活质量进军,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提高生活满意度。首先,以生活质量为发展主题,实现战略转型。建议以生活质量为中心和导向,以经济质量和环境质量为支撑,三个质量一起抓。其次,以创新和改革为动力,实现双轮驱动。建议把握新科技革命战略机遇,继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同时加大系统性改革力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最后,把握三个关键点,提高竞争力和公平性。一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议技术创新与技术学习并行,提高人均资本、人均技能和管理水平。二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建议实行按贡献分配和按需要调节,向人均收入低于小康标准的家庭提供爱心帮扶。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倡各尽所能、平等互利、公平竞争和合理流动,普及高等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等。
其五,因地制宜,梯度推进。我国地区现代化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差距较大,各地可遵循现代化规律,因地制宜选择发展重点。建议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发展主题;初等发达地区采用生活质量和经济建设两者并重的发展模式;较不发达地区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发展水平差距。
人是现代化的行为主体,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一项伟大事业;它既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民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将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且将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开辟新路径,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投身其中,承担一份责任,作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