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
2020-12-25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511600梁丽珍黄燕华王智勇蓝秀梅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511600)梁丽珍 黄燕华 王智勇 蓝秀梅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因创伤3周以后出现的症状,临床上多采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正确的体位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而且能有效减轻症状、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作用,但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于术后采取何种体位有利于其恢复尚无统一意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应用价值。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本研究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且经过所有入选者知晓且签署自愿书。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64~85岁,平均年龄(75.51±3.26)岁;其中双侧血肿者5例,单侧血肿者35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5.42±3.61)岁;其中双侧血肿者4例,单侧血肿者36例。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术后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时观察引流液颜色及引流量,并适当进行补液,24~48h拔除引流管,有助于使脑组织膨胀,排出残存的硬膜下液体,减少液体的存留和防止血肿复发。对照组采用头低脚高卧位进行体位护理干预,清醒后血压平稳者,护理人员协助患者抬高床尾10°~15°,同时叮嘱患者禁止卧向患侧,避免压闭引流管。观察组则采用平卧位,于术后去枕取平卧位,2h翻身1次,避免发生褥疮。两组均维持上述体位3d,3d后根据引流管情况进行调整具体体位,后电话随访3个月。
1.3 评价指标 ①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②对比两组硬膜下积液、颅内积气、颅内出血、术后癫痫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发率 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复发率(20.00%)(P<0.05)。
2.2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20.00%)(P<0.05)。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头部损伤往往轻微,其出血缓慢,加之老年人颅腔容积的代偿间隙较大,故常有短至数周,长至数月的中间缓解期,无明显症状表现[1]。此后,血肿会快速增大随即引起脑压迫及颅内压升高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如若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首选方法是钻孔引流术,其预后多较良好[2]。术后患者由于受到镇静剂、肌松剂及意识状态的影响,需卧床休息,但长期卧床可会导致静脉血栓、低氧血症、肺不张等不良后果,采取合适的卧位对预防因卧床不动而引起的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研究探讨,对照组患者给予头低脚高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平卧位护理,其结果显示,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较对照组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由此可见,术后采用平卧位护理优于头低脚高卧位护理。分析其原因为头低脚高卧位会造成患者不适,而不能平静休息,患者烦躁多动容易诱发新的出血,且头低脚高患者不易进食,不利于及时排痰。而平卧位护理,患者可安静休息,头部无剧烈活动,血肿引流效果较好,可降低硬膜下积液、颅内积气并发症的发生,且脑组织与颅骨之间没有发生位移,极大促进脑组织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使血肿不易复发,同时该体位血压容易控制,不易造成新的颅内出血,且体位较符合生理要求,饮食不易误吸,利于排痰,有利于控制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采用平卧位护理更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