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与技术举措
2020-12-25凌峰平
凌峰平
(中国电建浙江华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矿石资源是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使用的资源之一,由于近些年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所以人们持续增加了开采、使用矿石资源的数量。鉴于矿山开采缺乏秩序管理,因此被开采的矿山被严重破坏,引发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诸多自然灾害。所以,做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举措研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1 国内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内容分析
1.1 稳定、加固边坡
开采矿物期间,若施工现场未得到良好保护,必然会影响施工现场四周地质状况,若处理不当可能造成山体滑坡等灾害。所以,当矿山开采完毕时工作人员应对周围矿山地质及时保护。比如,工作人员应对破损山体四周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及危险性;做好现场查验,对矿山山体损坏规模、程度、分布状况进行研究,预测评估可能出现的事故种类、灾害程度;最后,要结合评估结果设计针对性方案,对山体进行修复处理。
1.2 修复矿山植被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常用方法包括植被修复法,因为该法修复效果好,所以被广泛运用。修复矿山植被期间,工作人员确定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主要目标后,要对矿山土壤、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经过对矿山环境细致分析后,精选种植植被的形式。植被种植期间,工作人员需对矿山四周土壤状况进行调查取证,通常可采用直接或覆土种植方式;另外,直接种植具备成本低的优点、覆土种植具备操作简便的优点,所以要根据矿山状况合理选择。
1.3 修复矿山土壤生物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土壤生物修复由两部分组成,其一,“确保土壤微生物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土壤中的微生物达到标准,矿山土壤生物修复工作才能起到效果。在该项工作中,为了避免对矿山的生态结构造成破坏,需要了解矿山土壤中的各种原有微生物,保证植物顺利生长。其二,“将土壤中动物种类恢复原样”;恢复土壤动物种类,能对土壤结构进行优化,待彻底分解动物后,还能增加土壤肥力[1]。
2 国内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举措分析
2.1 治理边坡稳定性
研究发现,采矿采剥行为会将岩体里原始应力平衡打破,引发次生应力场,会导致边坡岩体出现形变,丧失稳定性,引发崩落、滑动、散落、坍塌等现象。治理时,需体现评估边坡安全性,再实施治理。常见的采石场治理边坡法如下:①若边坡陡峭,以稳定性差的岩体、堆积体边坡为主,可实施削坡;若陡坡高度较低,则实施填方压脚。②若边坡处于富水地区,应设计地表、地下联合排水方案,实现疏干排水,若排水有难度,可打引水孔排水。③若边坡破碎带深受局部地质结构影响,应实施钢筋网喷混凝土支护等方式修复。④若边坡岩石有严重的风化现象,由于会引发小规模坍塌,可在削坡后建挡土墙治理。⑤浮石滚落会引发安全问题,所以要仔细检查、清理坡面,一旦发现问题要马上处理,最后应配合绿化工程,将金属网建敷设在坡面处挡石。
2.2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分析
2.2.1 植生槽技术
该技术是主流的生态修复方法,即“在合适地方顺着坡体等高线将适量的槽板种植在此处后,将人工客土基质导入槽板;接着挑选气候温润的天气移栽各类植株,并播撒植被种子;然后派遣专业人员行合理养护法看护种植区,打造人工植被群落。”此技术以生态学为基本原理核心,有效结合了工程及生活措施,在恢复生态功能、控制水土流失方面效果俱佳。
操作规程如下:①施工方搭设排架、挖掘排水沟,要结合山顶走势,科学建设排水沟,降低绿化受降水的影响;可选择M7.5砂浆、砖作为修建排水沟的材料,内外要抹面的水泥砂浆厚度要保持一致;搭建排架时应由上而下顺着坡面倾斜施工;应选择型号合适的钻杆打孔,且>20cm钻孔深度即可,接着置入钢筋;操作时应使架子和岩棉保持70cm间距。②种植槽板、安装滴管网管;主水管经建成的蓄水池引出,为整座山体供水;要紧固主次水管连接位置,如固定时选择膨胀螺栓,从而完成骨架网状浇灌系统建设。③移植植被到槽板内,施工时应基于多样性选择挑选植物种类,还要为槽板填入适量的营养土[2]。
2.2.2 高次团粒喷播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土质、岩质边坡等,常以客土材料让通过喷播形式出现团粒反应。接着通过出现的疏水反应,使粘结力强的土壤在坡面吸附,从而提高坡面抗雨水及风力侵蚀能力。施工顺序为:清理坡面、挂网、喷播、养护。常用喷播材料由客土及复合料、团粒剂等组成。
2.2.3 坡脚叠石挡土墙绿化技术
利用将爬藤栽种在挡土墙底部的方式,尽可能避免坡体水土流失现象。通常可选择爬山虎、常青藤等植物,还可选择迎春等灌木植物进行适量种植。若种草,出于对后期管理及植物植物生长角度考虑,应选择冷季型草种种植。
3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出现的问题与处理对策
3.1 工程实践问题
3.1.1 监管强度弱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期间有关部门监管管理制度之后、执行力较差,影响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时监督效果,或修复技术未满足质量修复要求,影响了工程修复效果,未能完成预期矿山生态修复目标。同时,因监管不到位,还存在治理资金被非法挪用等现象。
3.1.2 矿山修复治理资金流动监管难度大
修复矿山生态系统要使用大量资金,所以在监管资金流动时难度较大。
比如,未结合矿山状况明确治理经费总数,存在浪费治理资金的现象。或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阶段,未有效管控工程成本,影响了资金在各修复环节的使用率,提高了修复成本。最后,在治山费用申请期间未按要求备案,使修复矿山生态的工作受到了阻碍。
3.1.3 修复方案科学性不足
在部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由于施工单位没有对矿山附近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或者没有对技术进行创新,都会对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3]。
3.2 保证落实工程的对策
3.2.1 强化监管
有关部门应健全、优化矿山修复工作监管制度,保证工程顺利实施,要求施工方根据国家法规法规与质检标准组织修复施工。待各项工程完成修复后要进行质检,实现边修复、边检查、边整改的流程管理目标。
3.2.2 确定矿山生态修复责任
矿山生态修复时应推动落实责任机制,明确制度体系中各项目修复标准、负责人,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安全事故应追究对应责任人责任,从而激发工作人员责任心。
3.2.3 对滥用经费行为进行严惩
在矿山治理资金监管时刻推广、实施费用失信惩戒制度,借助监管平台对资金动向进行实时监管,一旦发现问题,可及时追责、处罚相关责任人。
3.3 矿山边坡生态修复问题处理举措
3.3.1 仔细清理坡面
组织边坡生态修复时,应调查、确定矿山边坡结构、地质状况,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合理的矿山边坡治理举措;若边坡由松散混合土石构成,治理前应对坡面危石进行处理,接着根据设计要求实施削坡举措,改善坡面平顺度。
3.3.2 保证植被群落结构营造科学性
在提高矿山边坡植被覆盖率时,应结合“因地制宜”原则优选植被群落,鉴于乔灌草植物类型在边坡环境生长效果好、自播能力强的特点,可优先种植乔灌草植物。同时要结合矿山边坡形态、分化状况、土质类型等,精选植被群落种类,才能改善生态修复质量。
3.3.3 应用排水、截水设施
在矿山边坡科学设置、应用截水、排水设施,可避免地表/下水顺岩体裂缝淌入里面,从而便可杜绝山体内部结构软化、侵蚀引发的塌方等灾害现象。所以,应根据矿山边坡真实状况,做好截水、排水设施的合理应用、布置,第一时间排除地表积水与地下水。修建好截排水沟后应进行按时维护,促使排水流畅性得到保护[4]。
3.3.4 严格验收工程项目
工程完工后,质检部门应根据生态修复工程规定、国家标准等验收工程项目所有修复环节施工质量,要严格检查、勘验隐蔽及分项工程施工质量,确保矿山生态功能恢复效果。
4 结束语
总之,组织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期间,应结合矿山真实状况、确定生态修复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制定并落实修复方案等,才能改善矿区生态修复效果、恢复本地生态功能,推动矿山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