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铺就的路上(创作谈)
2020-12-25哑石
哑 石
百年新诗话语实践,伴随着社会文化风云嬗变,深度牵连于这片土地的跌宕、挫折与希望,一代代诗人艰苦卓绝的努力,顽强地为现代汉语诗性内核的生成和拓展输送着精血。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仍处于一百多年前新诗不得不出发的“开端”之中。当下汉语处境,其微妙性和复杂度,包括某种新颖的急迫感,并非哪种现成理论能够全面有效地廓清。另一方面,百年新诗,已经毫无疑问为我们贡献出了星群般杰出、耀眼的范例,譬如现代性言说主体的探索与技艺、历史想象力和感受力的独特个人方案……置身于如此展开的语言星河,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真的能感受到现代汉语如麦穗一般籽粒渐渐饱满起来的尊严,并有望随着写作的一步步积累,时不时去触摸、刺探一下其涌动中暗布的悬崖与陷阱。
我相信,新诗的所谓本质,不是先验地被某种优势理论所规划,而是在一代代诗人手中生成并逐渐开阔;那些优秀诗人的嗓音,正是在与时间的对话与博弈中,镌刻出了新诗那“纯洁一个种族的语言”的伦理及美学面目。当下全球语境的资本逻辑和信息技术爆炸,以及地方性文化深刻的内涵,不仅考验着现实荣枯中个体的人性,也具在地考验着汉语新诗触须的灵敏性,以及自我塑形的心智。也许,这种考验,将长期存在,它需要我们这些从业者,放下个我成见,更谦卑地锤炼语言内部强韧的有效技艺,繁灿不必自谓开新,逞灵亦需界限自警,捭阖沉着,以对称于精神生活的真实处境。我曾在一首试图谈论诗的小诗中写下这样几句:
相较于青枣的脆,无论是口感还是
音韵,“她”都更想锻炼其柔韧。
汉语新诗,谦卑于消化汹涌的问题而骄傲
于标准,曾完美、精深的标准——
或许,纠缠于诗好诗坏已是无聊斜枝,
羞耻愈加宽大,冒犯中,修辞树立诚恳。
(《诗论·57》)
是的,在对当代杰作的观摩中,除了学习所有写作必然要求的诚恳、自省,我还明显感受到“冒犯”作为当代新诗的内在属性。这种冒犯,钟情于文明,有幸得到精神和技艺的双重淬炼,让汉语呈现出清溪涌流中星光的龙吟。人们对当代新诗的要求,尤其是特殊历史时期中人与现实的深层辩证关系,是否越出了诗学范畴,可能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允诺、鼓励差异分明甚至相互“矛盾”的诗学追求的发展,才是健康语言生态释放出的可以信赖的“凭据”。在我看来,微妙而复杂地回应并建构现实的精神律动,维护诗人的尊严,赓续生命的善意,从来就是诗歌意志的内驱力之一。
不同时代,诗歌意志的褶皱,或许会造就语言不同滋味的情感,于其中,我们可以打量诗歌意志的困境和希望,创造性的诗歌写作,内蕴着一种深刻因而不会被轻易捕获的舒展,作为语言世界的公民,我们仍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