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桉树主要虫害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
2020-12-25刘秀媚广西省广西高峰林场广西南宁537800
●刘秀媚 闪 瑶 (广西省广西高峰林场 广西 南宁 537800)
桉树因具有速生、丰产、优质、适应性强及用途广泛等特点,在世界上被广泛引种栽培。目前我国桉树的栽培区已发展至华南、西南地区11 省,总面积450 万公顷,以广西面积最大,约占50%;在木材产业上,2016 年广西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3,而桉树占其中的2/3,所以桉树是我国木材储备极其重要的树种[1]。此外桉树还是亚热带和热带荒山瘠地的先锋树种,广泛应用于园林和绿化,集木材、森林、生态等多重功能,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在我国特别是广西地区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2]。危害桉树的害虫有以桉小卷蛾(Strepsicrates coriariae Oku,1974)、油桐尺蠖(Buasra suppressaria Guenee)、桉袋蛾(Acanthopsyche subferaloa Hampson)、小用克尺蛾[Jankowskia fuscara(Leech)]为代表的食叶害虫,有以桉蝙蛾(Endoclita signifier Waller)、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her)、云斑天牛[Batocere horsfieldi(Hope)]为代表的蛀干害虫,还有以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et La salle)为代表的枝梢害虫。桉树在广西大面积引种10 多年的时间里,害虫发生情况为桉小卷蛾、云斑天牛等原有虫害仍然存在,外来害虫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为害及诱发本土害虫桉蝙蛾为害[3-4]。本文就广西地区桉树主要害虫的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措施作以综述。
1 食叶害虫
桉树食叶害虫为害严重时,虫口密度较大,失叶率达到90%以上,害虫直接吃光叶片,致使桉树生长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桉树的生长和产量,对桉树生长造成较大影响。广西地区危害桉树的食叶害虫主要有桉小卷蛾、油桐尺蠖、桉袋蛾和小用克尺蛾。
1.1 桉小卷蛾
桉小卷蛾在广西1 年发生8~9 代,第1 代幼虫于3 月中旬至4 月初孵化,6 月下旬至9 月上旬是高峰期,11 月下旬危害减少。成虫羽化后经1~2d补充营养才开始交尾。白天藏匿,夜间寻找配偶,交配后雌蛾于夜间。将卵产在桉树嫩叶或嫩芽上。成蛾具有趋光性。卵孵化后幼虫即为害邻近的嫩芽,藏匿于心叶上,幼虫3 龄开始卷苞。幼虫期可转移为害2~3 个嫩梢,为害多的可达4~6 个嫩梢;单个虫苞内至多可见3 只低龄幼虫,4~5 龄幼虫一虫一苞[6-7]。
桉小卷蛾分布于广西的横县、宾阳、邕宁、武鸣、荔浦、临桂、港口、八步、昭平、钟山、富川、大化、金城江、环江、罗城、宜州、巴马、都安、凤山、东兰、田阳、田林、忻城、象州、武宣、扶绥、七坡、树木园、东门、派阳山、六万、三门江和维都等地[8]。
1.2 油桐尺蠖
油桐尺蠖雌成虫体长22~25mm,翅展52~65mm,丝状触角;翅背面黑褐色至灰白色不等,密被灰黑色小点,前翅近外缘有1 条最明显的黄褐色波状纹,后翅有2 条波状纹,前、后翅外缘都有黄褐色缘毛;足黄白色;腹部肥壮,末端具有成簇的黄色毛;产卵器黑褐色。雄虫体形略小,体长20~22mm,翅展52~56mm,触角为双栉齿状。卵椭圆形,淡绿色或淡黄色至黑褐色,聚集成堆,上覆盖黄褐色茸毛。幼虫一般6 龄,少量5~7 龄。初孵幼虫体长2~4mm,灰褐色、淡绿色等颜色;老熟幼虫体长65~70mm,前胸至腹部第10 节具宽阔的黑色带状亚背线,背线和气门线浅绿色,腹面褐色,第5 腹节气门的前上方有个颗粒状突起;尾足淡黄色,扁阔发达;头前端平截,中央凹陷,略呈“M”形,被棕色颗粒状斑点,头部气门紫红色。蛹22~27mm,圆锥形,由绿褐色变为黑褐色;端部具2 个角状黑色小突起,中胸背面前缘两侧各具有1 个耳状突,臀棘明显,基部膨大,腹部末端长刺状[9]。
油桐尺蠖在广西1 年发生4 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层中越冬,幼虫期 30~35d,蛹 10~15d。3 月初开始出现成虫,每只雌成虫可产卵两三堆,每堆含数百至千余颗卵粒,繁殖力较强,其第1~4 代幼虫的危害期分别为4~5 月中旬、6 月下旬至7 月下旬、7 月下旬至 8 月中旬和 10~12 月[9-10]。
油桐尺蠖分布于广西的横县、马山、隆安、良庆、上林、宾阳、武鸣、邕宁、柳北、融安、融水、鹿寨、柳城、柳江、柳东、长洲、防城、福绵、环江、金城江、巴马、天峨、凤山、大化、宜州、都安、罗城、凌云、田阳、乐业、田林、扶绥、树木园、六万和三门江等地[8]。
1.3 桉袋蛾
桉袋蛾雄虫4~5mm,翅展12mm左右;翅无斑纹、暗褐色;触角双栉齿状,短;额区白色;足暗褐色,跗节和基部白色。雌虫呈梨形,长约7mm,棕褐色。卵蛋形,长约0.5mm、宽约0.3mm,白色渐至棕褐色。老熟幼虫乳白色,体长6~12mm;头部被多根白色长毛;胸部各节背板上的深褐色斑对称;腹足为乳突状的环状趾钩;臀板色深,被刚毛多根。蛹棕褐色,长约10mm。腹部末端的1 对臀棘向内弯曲[11-12]。桉袋蛾1 年发生2 代,以老熟幼虫在袋囊内越冬,上宽下窄的虫袋呈宝塔形,长13mm左右、宽7mm左右,虫袋由白丝混合多层重叠的碎叶缠绕而成[11]。1 月上旬老熟幼虫大多转移到分叉侧枝基部化蛹,成虫2 月上旬出现,雄虫羽化后第2 晚交尾;雌虫产卵于卵囊内,平均每囊含卵量118 粒。2 月中下旬卵孵化,3月幼虫开始为害,幼虫在袋口范围内取食叶肉,仅留叶脉和表皮。6 月上旬老熟幼虫化蛹,第1 代成虫6 月底至7 月上旬羽化,7 月上中旬产卵,8~12月为幼虫期。
桉袋蛾分布于广西的横县、武鸣、邕宁、上林、宾阳、阳朔、八步、金城江、环江、大化、巴马、都安、田阳、靖西及派阳山等地[8]。
机器人辅助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手术时,极端头低脚高体位会使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升高3倍、肺动脉压和肺动脉嵌压升高2倍、平均动脉压升高35%,这些变化在术毕恢复平卧位后即刻恢复正常[27]。此时应限制输液,以避免低垂部位水肿。但是目前还缺少关于该体位下目标液体治疗的相关研究。
1.4 小用克尺蛾
小用克尺蛾雄虫触角双栉形,末端约1/4 线形无栉齿(雌虫触角线形),体背面灰褐色杂于黑褐色,第1 腹节背面灰黄色;下唇须短,尖端伸达额外;翅深灰褐色至灰褐色,两翅后缘和后翅基部色浅;前翅内线及两翅外线呈黑色短条状;翅端部M1 脉以下为浅黄褐色至淡灰褐色大斑;前翅顶角钝圆,外缘十分倾斜;后翅外缘波状(雌虫较雄虫波曲深),翅反面深褐色,斑纹极其模糊。卵椭圆形,略带浅绿的白色;初孵幼虫头宽0.25~0.3mm,体黑褐色,背部各节间具7 条白色环纹,腹面具5 条节间白点斑线段。老熟幼虫体长48~54mm,体灰褐色,密布褐色不规则网状纹,前胸及腹部气门似圆形,气门圈黑褐色。蛹红褐色,尾端黑褐色,圆锥形,雌蛹腹部末端尖细,具臀刺1 根,先端分叉[13]。
小用克尺蛾在广西1 年发生4 代,以幼虫在树上越冬。每年的 4 月、6 月、8 月和 10 月在林间都可以看到成虫。成虫晚上羽化,次日即可交尾,在嫩叶上产卵,约300 粒1 堆,上方覆盖着雌虫的绒毛。3~4d卵即可孵化,若虫从最初啃食叶肉转为取食全叶,严重时吃光全树或局部林分的叶片,导致枯梢、枯枝甚至死树。老熟幼虫在表土或落叶层中化蛹。该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经常大面积暴发,已是桉树主要的害虫之一[13]。
小用克尺蛾主要分布于广西的横县、宾阳、武鸣、邕宁、良庆、马山、大明山、柳江、防城、陆川、博白、八步、大桂山、昭平、巴马、东兰、环江、罗城、宜州、都安、凤山、大化、南丹、金城江、田阳、忻城、象州、兴宾、金秀、武宣、凭祥、扶绥、江州、七坡、东门、派阳山、三门江、维都及雅长等地[8]。
2 蛀干害虫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桉树的蛀干害虫主要有蝙蝠蛾科的桉蝙蛾和木蠢蛾科的咖啡豹蠹蛾、天牛科的云斑天牛。桉蝙蛾幼虫从蛀道口沿树干周径环状取食韧皮部,后向下蛀食木质部,影响桉树生长,严重的引起风折或整株枯死。咖啡豹蠹蛾幼虫为害树干和枝条,致被害处以上部位黄化枯死,或易受大风折断。云斑天牛以成虫为害新枝树皮和嫩叶,幼虫为害枝干,造成桉树风折或死亡。以上3 种害虫可单独或协同为害,桉蝙蛾幼虫集中在桉树0~2m的主干处为害,云斑天牛集中在桉树0~1m的主干处为害,咖啡豹蠹蛾集中在桉树3~7m的主干处为害[1]。
2.1 桉蝙蛾
桉蝙蛾属大型蛾类,雌蛾50.2~60.8mm,翅展80.6~130.4mm,雄蛾体长 40.7~55.6mm,翅展 70.9~110.6mm。头部小,头顶有褐色成丛的长毛,触角白色短小,长 5.5~6.2mm,丝状,鞭节 19~23 节;复眼大,棕黑色,上颚及下颚须均退化,下唇须极短小。胸部密被毛,前胸前窄后宽;中胸背板狭长盾形,背线明显,倒心形小盾片;后胸背板有中纵沟,被短毛,倒三角形小盾片。胸部腹面棕褐色;前翅狭长、正面黄褐色,前缘有6 个边缘不整齐的黑斑列;R脉、Cu脉与横脉外侧间形成1 个灰褐色三角区,中室基部有一具小白斑的黑点,外缘弧形,边缘整齐无缘毛;后翅浅褐色。前足较短,侧缘被密集长毛,腿节发达似板状,雄虫后足基部具黄色刷状毛。卵圆形至近圆形,直径0.45~0.6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乳黄色、灰色、黑色,卵散产,无黏性。初孵幼虫乳白色,老熟幼虫前胸背板褐色,两侧各有1 个气门和1 个黑色凹陷斑点;胸足黄褐色;腹足5 对,趾钩呈弯钩状,2 行环单序,1 对臀足,缺环 2 序;腹部1~8 节两侧各具1 个气门;蛹长圆筒形,42.6~73.66mm;头部两侧呈瘤状隆起,腹部背面4~7 节具波浪状倒刺,第8 节上有1 对瘤状突[1,14-15]。
桉蝙蛾在广西1~2 年发生1 代。以老熟幼虫于12 月下旬在蛀道内越冬,幼虫翌年2 月上中旬吐丝化蛹。蛹期55d,4 月羽化,每天的15~16 时为羽化高峰期;卵散产,无黏性,产后直接散落在林间地面枯枝落叶层。幼虫分地栖和树栖两个阶段[1,14,16]。
桉蝙蛾分布于广西的宾阳、横县、邕宁、良庆、上林、马山、兴宁、武鸣、大明山、融安、融水、柳南、柳北、鹿寨、柳江、全州、临桂、平乐、岑溪、八步、昭平、大桂山、平桂、钟山、环江、南州、都安、东兰、凤山、大化、右江、平果、凌云、乐业、田林、西林、老山、白林、富川、忻城、七坡、树木园、派阳山、六万、黄冕、陆川及博白等地[8]。
2.2 咖啡豹蠹蛾
咖啡豹蠹蛾雌蛾体长16~23mm,翅展37~54mm,丝状触角;体灰白色,前翅密被大小不一的蓝色短斜斑点,中部有1 个较大的蓝黑斑,前后翅翅脉与外缘连接处各有8 个明显的深色斑点,胸背具青蓝色斑点6 个;腹部赤褐色,被白色细毛;腹部背面和两侧具青蓝色斑点。雄蛾体长11~18mm,翅展12~15mm;触角基半部双栉状,端半部丝状;腹部鳞毛粗密,尾部鳞毛粗长。卵长1.2~1.4mm、宽0.7~0.8mm,淡黄色椭圆形,卵块粘于虫道内。初孵幼虫白色;老龄幼虫36~55mm,头部黄褐色,体背面和侧面红褐色,腹面淡红色,体上着生白色细毛;前胸盾片梯形黄褐色,前缘具4 个小缺刻;腹足趾钩双序环,臀足单序横带。蛹赤褐色,长筒形,雌蛹长16~27mm,雄蛹长14~20mm,第2~7 腹节背面各具2 条横形刺列,第8 腹节仅具 1 条横形刺列[17-18]。
咖啡豹蠹蛾在广西1 年发生1 代。幼虫在被害枝条内越冬,翌年2 月下旬开始树干,3~5 月中旬化蛹。成虫于4 月中旬至7 月中旬羽化,于4 月下旬至6 月上旬产卵。初孵幼虫5 月上旬钻干为害。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配,可多次交配。雌虫交配5~8d开始在树皮裂缝、伤口及坑道等处产卵,产卵多在夜间进行,有单粒散产的,也有呈块状的卵包。卵期16~27d,幼虫从枝条上的叶腋处蛀入,后向枝条上部取食,3~5d内被害处以上部位枯萎,之后幼虫钻出向下转移。化蛹前老熟幼虫在虫道内吐丝,木屑堵塞两端构成椭圆形蛹室,少数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坑道深处裸体化蛹,不做蛹室[17-18]。
咖啡豹蠹蛾分布于广西的雁山、平桂、大桂山、巴马、凤山、环江、罗城、天峨、宜州、东兰、大化、金城江、南丹、忻城及象州等地[8]。
2.3 云斑天牛
云斑天牛体型较大,体长40~65mm,体黑褐色或棕灰色,被灰褐色或灰白色绒毛;前胸背板中央有1 对对称的肾形白斑或橙黄色斑,鞘翅上有2~3 纵行大小不等呈云片状的斑纹,基部1/4 具颗粒状光亮瘤突;体两侧从复眼后方至最后一腹节具一条白色绒毛状纵带;雌虫触角较体略长,雄虫触角超出身体3~4 节;雌虫在腹部最后一节有一明显的竖缝线,雄成虫则没有。卵长约8mm,长椭圆形,由乳白色逐渐变成淡黄色。越冬幼虫体长40~65mm,粗肥多皱,由乳白色变为淡黄色;前胸背板褐斑前方近中线有两个黄白色点,点上各生1根刚毛。蛹长40~60mm,雄蛹第8 腹节腹板后缘呈平直,雌蛹第8 腹节腹板后缘呈“∧”型,雄蛹第9 腹节腹板前缘无圆形瘤状突起,而雌蛹第9 腹节腹板前缘中部具有生殖孔,生殖孔下方两侧各具有一圆形瘤状突起[19-20]。
云斑天牛在广西2年发生1 代,以幼虫(5~8龄)和成虫在蛀道内及蛹室内越冬,于翌年3 月至4 月底出孔或羽化取食寄主植物的嫩枝皮补充营养,有转换寄主的习性。5 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产卵前用上颚将树皮咬成“一”字型的刻巢。5 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卵期约1 个星期。初孵幼虫在刻槽韧皮部周围取食1~2d后蛀入木质部[19],幼虫先向下后向上蛀食,虫粪为粗木丝状,幼虫期长达13~15 个月。第2 年的8~9 月中旬化蛹,部分蛹当年8~10 月羽化,羽化的成虫静伏在蛹室内越冬[19,21]。
云斑天牛分布于广西的横县、宾阳、武鸣、兴宁、柳北、柳南、融安、鹿寨、柳江、柳东、灵川、荔浦、八步、平桂、邵平、钟山、富川、大桂山、宜州、环江、巴马、东兰、凤山、大化、南丹、金城江、罗城、靖西、田林、乐业、百林、田阳、金秀、象州、忻城、兴宾及武宣等地[8]。
3 蛀梢害虫——桉树枝瘿姬小蜂
桉树枝瘿姬小蜂为外来入侵害虫。雌成虫体长1.10~1.40mm,棕色,有蓝色或绿色金属光泽。单眼3 个,呈三角形排列;复眼红色,近圆形;触角柄节和梗节黄色,梗节长约为柄节的1/2,索节3 节,棒节3节;前胸背板短,中胸盾片无中线;翅透明,翅脉棕色;基脉常具1 刚毛;腹部短,肛下板延伸至腹部的一半;产卵器鞘短。雄成虫体长0.80~1.20mm,与雌成虫相似;触角黄色;翅脉黄色,腹部与胸部等长,雄性外生殖器指状突出[22-23]。孤雌生殖。
桉树枝瘿姬小蜂在广西1 年发生3~4 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在虫瘿内越冬,翌年4 月开始羽化,越冬代成虫从2 月下旬起陆续羽化,3~4 月达羽化高峰,4~5 月形成大量新的虫瘿,6~11月均可见老熟虫瘿和新形成虫瘿。在室温条件下,平均132.6d完成1 个世代。雌成虫喜在桉树当年生的嫩枝和嫩叶的叶柄、中脉的上皮组织产卵,卵呈直线排列;产卵后1d,桉树受害部位产生白色分泌物将卵刻痕封住,大部分虫瘿内有多头幼虫共生[24-26]。
桉树枝瘿姬小蜂分布于广西的邕宁、巴马、横县、武鸣、融水、柳北、鹿寨、七星、苍梧、防城、港口、陆川、博白、八步、平桂、邵平、钟山、富川、大桂山、环江、罗城、巴马、都安、大化、金秀、象州、合山、忻城、武宣、兴宾、扶绥、派阳山、维都和雅长等地[8]。
4 桉树害虫综合防控措施
桉树食叶害虫多以2~3 种以上害虫混合为害;蛀干害虫和蛀梢害虫也会单独或混合为害。因此,在制定防治措施时,要根据害虫的为害特点、时间、部位及其生物学特性,采取预防为主、多种措施联合综合防治,绿色高效控制害虫种群[10,19,27-29]。
4.1 加强监测预警及检疫
对入侵害虫桉树枝瘿姬小蜂,应加强对入境的苗木等严格检疫,人为切断其传播路径。针对本土害虫,在害虫发生地,利用性信息素、无人机、遥感等手段及时有效监测害虫种群数量,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控制害虫种群密度及危害林地的范围。
4.2 结合营林措施强化人工防治
在不同时期对桉树林采取人工营林抚育措施,针对桉树枝瘿姬小蜂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在虫瘿内越冬的特点,可收集有虫瘿的桉树枝,集中烧毁。油桐尺蠖有入土化蛹越冬的习性,在冬季翻土施肥,可压死和冻死一部分越冬蛹。
4.3 实施化学、生物等综合防治
桉树食叶害虫可采用烟剂、人工喷雾及无人机等技术防治,使用低毒的苦参碱、波尔多液、灭幼脲、铜硫合剂及苯氧威乳油等矿物源无机化合物农药进行防治。针对云斑天牛、桉蝙蛾、咖啡豹蠹蛾,目前桉蝙蛾已有幼虫专用的白僵菌及生物防治技术[1],其他蛀干害虫可人工向蛀道注入吡虫啉、氧化乐果或磷化铝堵塞虫孔防治。另外也可用白僵菌、Bt乳剂、核型多角病毒等进行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