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水域景观生态旅游与生态管理体系构建
2020-12-25余晓燕
余晓燕
(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1800)
长期以来在我国旅游市场中,水上旅游项目呈现出同质化、克隆等特征,仍局限于单一旅游业态的数量型发展,忽视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特征。通过对旅游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进行动态分析,本文建立集生态旅游与生态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管治体系,打造“一代草圣、十里温泉、百里老山、千年银杏、万只白鹭、十万亩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特色浦口水域景观,为该区域旅游业的质量型、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研究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
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概念最早由拉斯喀·瑞于1983 年提出,是指一种出于特定目标(研究、欣赏、享受当地自然景观与文化特质)在未受污染的自然区域开展旅游活动的一种旅游方式,并且也是一种对环境友善、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旅游综合形态,其根本目标为实现旅游保护区与周围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可持续性理论
通常衡量一种旅游形态是否归属于生态旅游可遵循以下三个标准,分别为以自然为基础、具有教育意义或学习属性、符合可持续性原则。世界自然基金会针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作出明确定义,包括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保护并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以及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可持续性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生态旅游与生态管理体系,能够真正增强旅游管理的持续性与可操作性, 服务于旅游业长远发展。
(二)浦口水域景观生态旅游的特殊性分析
1. 坚持保护性原则
保护性原则是衡量生态旅游的重要标准,在旅游资源开发层面体现为遵循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纳入成本核算中,完善资源开发规划的编制,保证获得投资效益;在管理部门视角体现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尺度,需保证符合环境容量承载范围,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避免因短视行为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在产业发展视角体现为维系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实现对南京市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在游客视角体现为提高游客自身素质与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
2. 社会经济效益共享
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工作中,旅游地周围社区居民应享有公平分配生态旅游所创造社会经济效益的权利,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使当地居民获得收益,由此激发其参与旅游资源保护、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 科学文化价值属性
科学文化价值属性主要体现在旅游项目设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路线开发与旅游产品、服务设计等层面,应突出生态旅游的专业性特征,一方面能够激发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旅游心理层面,确保生态旅游项目吸引的游客群体为具有研究、欣赏、了解当地生态环境与人文价值的高层次游客,保证实现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4. 区域性功能定位
浦口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北部,与六合区构成江北新区,在南京2035年城市总规划中被纳入南京未来两大主城区范畴。南京作为江苏自贸区的三大片区之一,建有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示范区及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未来依托浦口水域景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凸显出其区位优势特征,将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景观与科技创新要素相结合,增强区域功能定位、拓宽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
二、生态旅游与生态管理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综合性开发管治体系,完善相关保障支持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实现生态旅游与生态管理体系的协同建设,首要前提是由市政府发挥管理职能,建立浦口水域景观生态管治系统,依据短期、中期、长期目标进行生态环境监控与预警机制的建设,并健全水域生态资料数据库,以城市生态理论为参考、基于系统分析方法查明影响水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理清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辩证关系,运用综合性手段实现对区域资源的优化调配,借此营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水域生态环境,为当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创设良好前提。
2. 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在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工作中,旅游地周围社区居民为利益共同体,因此应注重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加强社区居民在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事务中的参与度,借此打造适应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新型社区。
3. 完善环境管理机制。以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为主体,围绕四个层面完善环境管理机制的建设:首先从经营管理层面入手,可在区域入口处设置管治工作站,向游客说明有关生态旅游的相关管理制度,普及游客行为准则;其次从游客教育层面入手,应将游客生态环保意识教育知识融入导游培训工作中,保证在讲解浦口水域景观知识与当地文化常识的过程中渗透关于生态旅游的资讯,实现对游客不良行为的及时纠偏;再次从普及规章制度入手,应在区域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上融入相关规章制度,起到普及作用;最后从教育层面入手,利用晚间节目、小剧场等多种形式将环保教育转化为生态旅游项目的基本组成要素,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教育功能。
4. 细化立法保障支持。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通过了《南京市旅游条例》,并且已于2018年3月起正式施行,为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间的协同机制建设提供支持。
(二)运用多种水域景观营造方法,深入挖掘功能价值
丰富景观营造方法:一方面,可引入生物技术(如固定式SD功能菌)和生态技术(如人工湿地系统)构建滨水带植物净化系统、生态浮岛、沉水植物净化系统、水生动物调控系统等,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可采用乡土植物进行灵活搭配,营造水下微地形,有效丰富浦口水域景观的旅游价值。
探索多种功能价值:一方面,深入挖掘水域景观的科普娱乐功能,打造水上游乐场、水上植物园、水上科普展示区等多种场所,供游客了解自然知识、深化旅游体验;另一方面,还应挖掘出水域景观的碳汇功能,营造湿地木本景观林带,提升林泽生长与净水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规划,细化保护措施编制
1. 编制开发保护规划。从总体发展目标确定层面入手,当前浦口区境内以老山山脉为分割线沿南、北划分为长江、滁河两大水系,境内河道分别长49公里和42.8公里,涉及象山湖、佛手湖、白马湖等湖泊及50余处水库、25个河流湿地、6个湖泊湿地、近60个人工湿地和湿地公园, 蕴含丰富的水体旅游资源。
2. 细化具体保护措施。在实行旅游资源项目开发的同时,还应细化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编制。首先在水资源保护上,加快推动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及水环境承载力评估机制建设;其次在水利工程景观保护上,应针对符合景观利用条件的工程设施、废弃水工建筑物、水利设施进行合理开发;再次在水生态环境保护上,应加强水域保护区与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工作,针对规划区域范围内的受损河流、护坡进行修复措施的编制,落实对区域珍稀水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最后在水文化遗产保护上,综合运用社交媒体平台与各类新媒体渠道进行水文化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总体来看,在“一城一区、一片一链”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通过构建生态旅游与生态管理一体化管治体系,能够为浦口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