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历龙江乡村调研的“四个感受”

2020-12-25王炳春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黑龙江粮食 2020年9期
关键词:调研

□ 王炳春(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2020年8月20日至25日,为了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校委和中共绥化市委联合调研的指示精神,笔者与中共绥化市委党校课题组的同行们赴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西南村和秦家镇黑龙江滨北正大农业集团,调研村企合作土地流转建设田园综合体。连续六天的调研,使笔者亲历“寒地黑土绿色健康”的龙江乡村的独特魅力,也切身感受到“调研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决策的基本功”这一真理。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大国博弈全面加剧,在面临挑战和遭遇困难的当前,更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用好调研这一“传家宝”、做好调研这一“基本功”、摒弃“黑板经济学”,以“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为指导,实地探索研究“三农”问题。

感受一:乡村调研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做好调研意义重大。在调研中可以发现一些地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尤其需要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注意甄别和解决。

1. 乡村面临新形势新情况

目前的“三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其中,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又是重中之重。受疫情和南方多地水灾的影响,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径变窄。而农民工就业岗位减少,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阻等问题,可能会使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返贫,加剧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难度。如果不能如期完成硬任务、补上短板,不仅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还会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三农”工作重要、复杂、特殊,一系列相互连带的新情况新问题都亟待破解,需要赴乡村进行调研。

2. “三农”工作任务重难题多

做好“三农”工作是稳市场、稳就业和稳社会的基础,必须坚守住这个战略后院,发挥好“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要始终绷紧端牢“中国饭碗”这根弦,坚持“三个一起抓”,即数量与质量一起抓、产量与产能一起抓、生产与生态一起抓。在认真调研的前提下,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只争朝夕的精气神,把加强农业,特别是抓好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落到实处,蹄疾步稳地做好“三农”工作,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一件一件对账销号。这对于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为农民排忧解难和保持乡村祥和安定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扭转物价上行与经济增长下行的“双碰头”。

3. 需要吃透农业的特殊性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特殊经济活动。农业的生产对象是动植物,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土地来进行。其特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域性。农业生产存在地域空间上的差异,动植物本身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规律,不同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不同的外部环境。二是季节性。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作物生长发育受热量、水分、光照等自然因素影响,畜牧养殖、植树造林和水产捕捞等也有季节性,需要乡村调研区分农忙与农闲。三是周期性。在农业再生产过程中,从种子或幼畜进入生产过程开始,到获得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有一个周期。种植业的生产周期一般是从整地播种开始到产品收获所经过的全部时间。畜牧业的生产周期一般是从饲养幼畜开始到获得畜产品的全部时间。农业生产以生物为对象,一般生产周期较长,大多需要数月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只有深入调研,才能吃透农业的特殊性,使政策举措的落实不违农时,合理安排生产,农业生产活动有序而高效。

4. 正视农村的地域性差异

农村是具有一定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活动等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农业是农村重要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不仅要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态各异,发展不平衡。目前省际和省内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地域性差异,特别是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农村的地域发展差距越来越明显,这也就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区域化的差异。随着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准确评价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认真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特征,对新时期 “三农”政策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行乡村调研,就需要从农村经济实力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制定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方案,在整理分析调研数据时应用聚类分析划分出不同的发展类型,正视农村的地域性差异,依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谱系图,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5. 四个深刻变化正在发生

当前“三农”工作正在发生“四个深刻变化”。一是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目前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三权分置”制度的确立,农村承包地更加有序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增强了现代农业的活力,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拓宽了农业生产时空分布,加速了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正在调整和优化,市场对农产品消费的多样性与农产品结构趋同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同消费层次对农产品提出不同的消费需求。但各地农业资源优势的趋同,加上一些地方在选择主导产业、确定若干龙头企业时,是在对农产品市场和外地农业资源、生产和加工能力底数不清的情况下确定的,竞相效仿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乡村社会形态和治理基础变化。当前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滞后于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传统的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方法手段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乡村治理体系、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保障、治理绩效目标等都要完成现代化转向,实现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民主化、德治化、精细化、法治化。四是农民思想观念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接受到城市文明的冲击。随着农村的发展,农民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一些农民存在既要摆脱土地又舍不得土地的思想,不愿土地转包转让、入股托管;部分农民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这些都有碍于现代农业组织形式的实现。以上四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正在发生,亟待深入调研,使“三农”工作尽快适应这些变化。

感受二:全面把握调研环节

乡村调研必经的阶段缺一不可。选题阶段要从兴趣、价值、可行性和目标精确性等方面考虑;准备阶段包括准备调查内容、准备调查工具、准备调查对象;调查阶段要收集资料,实施调查;分析阶段要做好审核、整理、统计、分析;总结阶段要撰写好调研报告。每个阶段都要工作到位,才能使整个乡村调研达到预期目的。其中以下四个环节是乡村调研最为重要的环节,必须全面把握“四要”。

1. 调研方案要科学制定

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缜密筹划整个调研活动,是做好乡村调研的重要基础。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调研方案,意味着整个调研活动成功了一半。一是明确调研目的。根据当前国家和省的经济形势和相关的方针政策,以及自己的兴趣和学识,并结合调研的要素特征,选定一个值得调研的问题,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退耕还林等等。并且从学理层面要明确是政策执行型调研、决策服务型调研、热点问题型调研和经验总结型调研中的哪一种类型的调研课题。二是确定调研对象。主要与调研目的有关,要明确调研对象,知道该向谁调研,知道如何确定相关的调研主体。例如调研田园综合体,主要涉及四方面调研对象,即当地的党委政府、村级组织、村民和涉农企业等。要注重典型性与代表性相统一,避免“调演”、“约研”。三是选择调研方法。依据调研目的和调研对象选择适当的调研方法。运用问卷调研掌握乡村的共性问题,问卷设计要合理,贴近实际,采用开放式、封闭式或混合式问卷收集信息;通过访谈调研发掘乡村的重点问题,先进行非结构性访谈,再进行结构性访谈,通过访谈获得资料;通过田野调研透视乡村的深层次问题,入村入户,现场观察,真实体验乡村生产生活,访遍村子的每个角落,走遍每家农户,凭感觉的印象搜集数据资料。要注重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走访与座谈相结合。四是细化调查内容。设计好统计表、问卷、访谈提纲等。例如笔者在调研村企合作土地流转建设田园综合体时,采用选择性深入访谈,对流转土地的农户就主要询问流转后的收益和就业情况,对村级组织就主要询问如何通过土地流转壮大集体经济,对涉农企业就主要询问获得利润和承担社会责任等。

2. 实地调研要深入开展

乡村实地调研可以采取观察、访谈、收集资料、心理投射以及通过使用摄影摄像设备等方法记录资料。其中观察和访谈是乡村实地调查中收集资料的重要方式。一是参与观察。调研者可以在自然情境中观察乡村正在进行的活动或事件,直接看到被调研者的所言所行,与乡村干部和农户交心,听到实话实情。要努力提高观察活动中调研者的参与程度,实现从完全不介入到完全参与的转变。调研者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摸清实情。但是,参与观察通常相当费时和费力,而且因为调研者无法直接观察现场过去发生的事,也不能强行进入所有的场所和私人的情境,因此参与观察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调研情境。二是做好访谈。实地访谈可以使调研者了解被调研者内心的观点、信念、动机、判断、价值、态度和情绪,能补充参与观察的不足。要确定主要访谈对象、时间和次数,形成良好的访谈关系,将访谈对象视为一个人而不仅仅是资料的来源,在访谈期间最好做详细的访谈记录。三是其他收集数据的方法。运用心理投射可使人们产生有关文化和心理反应而获得资料,使用摄影摄像设备等工具可以实地记录获得资料。这些收集数据的方法,调研者可参照个人的调研取向酌情选择使用,以增进调研结果的可信性。

3. 调研材料要整理分析

对调研材料的整理分析就是消化材料、分析判断的研究过程。“三分调查,七分研究”。研究是调查的继续和升华,要舍得花费心思来深化研究,避免囫囵吞枣、不得要领。一是加工整理。按真实、准确、完整、统一、简明和新颖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将调研所得的原始材料按调研目的进行审核、汇总和初步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为进一步分析研究调研资料打好基础。二是分析思考。在调研材料中,文献、刊物上存在粗略东西,客观的材料也未必具有普遍性,专家学者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这就需要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加工整理后的材料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度的思考,着力在把握事物本质、寻求事物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上下功夫,从而得到符合实际的判断和观点。

4. 调研报告要精心撰写

调研报告的撰写是将整理分析的客观材料和理性思考的判断及观点加工成文,是整个调研成果的集中体现,要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建议。可以按问题分述式来写,也可以按“现状、问题、对策建议”三段式来写。调研报告的结构要包括标题、前言、正文 和结语四个方面。调研报告的撰写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撰写调研报告的目的是将调研结果、战略性的建议以及其他结果传递给管理人员或其他担任专门职务的人员。一是主题鲜明、突出重点。主题鲜明就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话题,有特点有新意,尽量避免按照陈旧的思路考虑问题,更不能简单重复别人的老路。突出重点主要说明通过调研了解到的事实,分析说明被调研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对调研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二是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就是要求用清晰的思路来组织安排写作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开头结尾的起合,过渡照应的转承,段落的合理安排,上下连贯,主次分明等。反映乡村振兴基本情况的,多采用“情况-成果-问题-建议”的结构;用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介绍的,采用“成果-做法-经验”的结构;揭露毁林开荒问题的,采用“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揭示“小产权房”案件的,采用“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布局合理就是要把调研报告的“骨架”搭好,以“围绕主题、层层递进和环环相扣”为原则,逻辑上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顺序恰当,段落合理。三是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调研报告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摘要要求准确、简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引言要提出问题、介绍调研背景、指出调研目的、阐明调研假设、说明调研意义;依据不同的选题采用不同的调研方法;调研材料整理及分析要求现实与材料要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相结合、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小结涵盖调研方法是否科学、调研结论是否正确可靠、调研成果的价值、本课题目前调研的局限性和进一步调研的建议;调研结论的文字要简练严谨、措辞慎重、逻辑性强,调研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调研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指出要进一步调研的问题。资料详实就是要有详细、确实和完整的调研数据资料,调研数据资料必须准确,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更不能自相矛盾。四是观点鲜明、表达准确。“一语中的、准确无误”。观点鲜明就是用最简明、极具针对性的语言表达你所要阐述的内容,让人一听就知道你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表达准确就是核心概念内涵清晰、有典型丰富的细节、句间关系有序,建议突出主题词、补充关键细节。必要的叙述、较为具体的细节描写,更容易表达调研者的意图和观点。力争做到“六化”,即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奥内容通俗化、零散问题系统化、推理和分析规范化、数据和关系图表化、标志性语句生动化。

感受三:克服调研中的“三不”

以乡村调研来了解“三农”实际情况,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大多数党的各级机关干部重视乡村调研,积极深入农业农村,为农民办实事,逐步具备甚至精通乡村调研本领,在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定和要求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但在这一过程中,少数干部的乡村调研仍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即“调演”、“约研”,存在“你让我去哪我就去哪,你让我看什么我就看什么”的问题,机械地走“规定路线”,没有“自选动作”。听到看到的大都是事先精心准备的乡村“亮点”,这样的乡村调研看不到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听不到农民真实的呼声、起不到解决“三农”问题应有的作用。重视乡村调研、改进工作作风和密切联系农民,要努力克服乡村调研的“三不”。

1. 克服不重视调研

一是思想认识缺失。一些干部认为开展乡村调研只是工作的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乡村调研的要求。对乡村调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很好地从改革发展大局角度认识到乡村调研对推动“三农”工作上水平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没有牢固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思想,对深入乡村调研的认识不够。长期强调调研的重要性,也使一些干部认为这只是一项工作要求,对其重要意义没有完全深刻理解。二是过分看重汇报。以工作忙为借口,坐在办公室里搞所谓的“研究政策、学习文件”,认为现在交通、通讯发达,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上网站就能得到大量的乡村信息,不需要再到乡村调研了。对于各种汇报材料过分看重,对于深入基层一线的乡村调研反而不大相信,对农民的疾苦置若罔闻、对乡村的问题视而不见、对解决乡村的矛盾毫无热情。因此,作决策的水平就相当欠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影响了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2. 克服不善于调研

搞好调研,必须既调查又研究。调查研究重在“身入”,贵在“心至”。“身入”就是调查,“心至”就是研究。无论是“身入”还是“心至”都要具备调研本领,即掌握多种调研方法手段。不善于乡村调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调研方式的选择不贴近乡村实际。对于乡村调研,不懂得采取走访式、体验式、解剖式、蹲点式、问卷式调研方式中的哪一种更符合实际,不知道专题调研、开调研会等怎么样操作,不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做好数字时代的乡村调研,新时代乡村调研本领有待进一步提升。做不到上网知“三农”实情、下网解农民忧愁。乡村调研既要“键对键”,更要“面对面”,不过通信手段再发达也不能替代深入乡村的实地调研。二是不会用“东北村屯方言土语”有效沟通。只有与农民聊得来、谈得开,才能缩短沟通距离,达到有效调研的目的。一些干部没有把“东北村屯方言土语”作为乡村调研的一门“必修课”,作为一种工作技能来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背后是感情、素质和能力。不会口语表达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疏离农民,对农民缺乏感情。乡村调研中,同农民沟通时没有放下架子和面子,总习惯于说书面语言和客套话,不会唠农民关心的“致富增收”的家常话。

3. 克服不深入调研

不深入乡村调研所获得的结果就像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那种“像挂了一篇‘狗肉帐’,像乡下人上街听了许多新奇故事,又像站在高山顶上观察人民城郭”。凡此种种乡村调研,严重影响“三农”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妨碍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一是视调研为工作程序。把调研仅看成是工作中的一个程序,并非出自真心想要了解乡村真实客观的情况,只是在一些政策的制定和决策的酝酿阶段不得不做出乡村调研的样子,或者迫于上级任务压力不得不去完成,满足于能够按照要求开展调研就行了。从乡村调研程序上看,“到场”了、“了解”了、也有相关的记录和影像资料。这样的“乡村调研”看上去确实很像是在做细致深入的调研,至于能否通过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个程序机械地完成了。显然,这种走马观花似的、不够深入的乡村调研,既劳民伤财,又徒劳无功,对指导“三农”工作更是有害无利。二是没有“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不深入调研,就看不到“三农”工作的任务在不断变化,看不到从事“三农”的人员存在新老交替和岗位的变化,看不到“三农”工作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说到底,就是没有采取严格的实事求是和谦恭的拜农民为师的态度,也不坚持锲而不舍地科学分析的态度,不深入的乡村调研是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的,更不会找到有关乡村振兴规律性的东西。

感受四:艺术升华乡村调研

“三农”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就是开展乡村调研,要具备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即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把握能力,解放思想和敢于创新的意识,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较强的综合分析和文字表达功底等。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做到秉要执本、常勤精进,把乡村调研作为一种工作追求,就一定能够在艺术上升华乡村调研水平,成为一名出色的“三农”工作者。

1. 通过情感互动营造调研氛围

乡村调研是一种互动行为,营造调研环境氛围非常重要,只有彼此相互信任,调研才能得以进行,被调研者才能主动向调研者敞开心扉,讲真话道实情,才是一种有效的交流。一是赢得信任。农民是非常质朴的,只要对农民兄弟坦诚相待,就会打消他们的顾虑,进而产生情感互动,乡村调研自然顺利进行且效果良好。要坦诚告之调研的真实意图,取得对方的理解,并庄严承诺涉及不便公开的资料可隐去被调研者的特征信息,让被调研者放心配合调研。二是采取聊天式交流方式。主动向被调研者说明来意,使用得体的称呼、温和的语气、平缓的语调、朴实的言语进行交流,以消除调研者与被调研者之间的陌生感。交流中注意观察被调研者是否愿意配合、个性是否直率、思想上是否有顾虑。聊天式交谈不失为一种有效地获取调研资料的好方法。三是找寻共同语言。可以依据调研环境,从年龄、身体健康、家庭成员、子女上学就业、天气、眼前景色等多个角度,聊被调研者感兴趣的话题,在兴致正浓时迂回切入调研正题。一定要有调研前的预热过程,不要突兀地就进入调研正题,否则会影响到调研效果和质量。

2. 采用导入场景引入调研主题

对于有思想顾虑、不愿意配合的被调研者,要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改变被调研者的恐慌心态做起,从场景导入开始推进。一是递进式导入。从居住环境和条件改善、庭院经济,追溯农户收益,进而交谈收入结构和收入渠道。二是跨界式导入。从种植业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开始,谈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进而过渡到养殖业,再拓展到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以便了解整个农户家庭收入的状况。三是列举式导入。与被调研者聊抽烟喝酒等生活习惯、聊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医疗保障、聊寒门学子上大学的艰辛,总体上把握农户的消费支出结构,在不知不觉中让被调研者说出调研者所要了解的实情。场景导入时,建议不在被调研者面前记录,更不要当面使用录音笔、照相机和摄录机等设备,以消除被调研者的顾虑。

3. 运用互相印证检测调研结果

乡村调研时被调研者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民,在性格、心态和表达能力等多个方面各有差异,在接受调研时会有提供资料信息与实际不符、履行义务的意识不强等情况,也存在调研者不按规定采集样本,甚至不采集样本的现象。还存在村级组织和涉农企业刻意隐瞒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调研质量和调研结论的准确性。一是农户间互相印证。调研甲户时顺便了解乙户的情况,调研乙户时顺便核实甲户说的是否不一致,再调研丙户时核实甲、乙两户究竟谁说的更符合实际。这样,调研者收集的数据会更准确、了解的情况会更全面、得出的结论会更贴近实际。二是农户、村干部、涉农企业负责人互相印证。乡村调研时从农户,到乡村干部,再到涉农企业这样的顺序进行工作,更容易发现矛盾和问题,逐步递进“捋顺”,可以取得良好的调研效果。

猜你喜欢

调研
深入考察调研 携手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南方周末读者调研
苦练“四功” 提升人大调研工作水平
联合调研备足询问“粮草”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近半月以来机构调研最多的前50家公司(05.24—06.07)
市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