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发现七十年前的《白布楼》手抄本
2020-12-25韩笑龙
□ 韩笑龙
黄梅戏解放前叫黄梅调,发源在安徽安庆地区,它原是一种民间小戏,解放后发展成一个大剧种。在民国时期,民间班社演出的剧本一般见于石刻本、木刻本,还有手抄本。这些剧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唱段有限,道白简短,故事内容多带提纲式,全剧不注释场次,仅以人物上下场划分剧情段落,但剧中每个人物所扮演的行当,分工却十分明确。民间班社在演出一戏的过程中可根据观众的要求,适当延长演出的时间,这就要求演员们随着剧情的发展,对自己演出的角色不断增加唱词和念白,在即兴表演、自由发挥唱念的情况下,合情处理,完成好每个角色的形象,以满足观众的要求。如果一出戏多次延长时间,可将其演成上、下两集,演出时间再延长的就变成了连台本戏。
黄梅戏手抄本同石刻本、木刻本有所不同,它是由当地的戏曲爱好者和文人墨客或是资深的黄梅调老艺人将口传心授的剧目用毛笔书写成的手抄剧本,这是解放前多见的一种,它来得快,便于师傅及时传授给徒弟或演员。旧社会黄梅调手抄剧本在安庆地区四乡八镇演出时,常出现同样一个剧目,同样一个主题思想,但剧中的唱词和念白大同小异,唱段的长短也不一样;还出现同样一个剧目,同样一个角色,但不同的演员会演唱出不同的风格,而且能看出每个演员的艺术水平和对戏演唱的执着精神。例如:众所周知的黄梅戏《蔡鸣凤辞店》一剧,我曾看到过三种不同的手抄本,有老艺人张胜英的唱本,有丁翠霞的唱本,还有严凤英的唱本。回想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她们同在安庆演出,个个声情并茂、演出盛况空前,轰动了安庆城,都受到观众的赞赏,但唯独严凤英的唱段最具感染力,整个唱词流畅,风味浓厚,最受欢迎。她《小辞店》的唱段流传至今,为什么经久不衰?这跟当年众家名师的口传心授有着密切的关系,严凤英的版本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由此可见,黄梅戏手抄本,是我们优秀传统剧目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安庆市进行老城改造,在城区倒扒狮一条老街危房拆迁时,在一住户家发现了一部分黄梅调(黄梅戏旧称)的手抄本,这些手抄本来自民国期间的藏品,最早的剧本上写有民国二十一年,最迟的写有民国三十九年,其它剧本没有写具体时间(可能年限还要早一点),如:《新八折》《飞虎山》《白云庵》《茶碗记》《白云楼》《玉古瓶》等,目前,这些黄梅戏传统剧目至今尚未挖掘整理出来,因此更显稀罕和珍贵,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黄梅戏的历史,保护好这些幸存的黄梅戏文化遗产有着深远的意义。
空闲之时,我认真地翻阅这些珍藏的黄梅调手抄本时,却意想不到发觉有《白布楼》的手抄本,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回忆!这不是七十年前要找的剧本吗?
要提起这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安徽省文化局领导组织黄梅戏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集中对黄梅戏传统剧目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搜集和整理,由于这项工作抓得紧、进展快,卓有成效地保护了一大批黄梅戏文化遗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戏曲研究工作和丰富黄梅戏上演剧目,起到了积极重要作用,并且在1958年1月由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出版了一套十册的《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后简称《剧目汇编》)。当年安徽省著名编剧陆洪非先生(由其创作或参与编创的剧目有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是挖掘、整理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负责人之一,他全身心投入《剧目汇编》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出版的《剧目汇编》中,排印了黄梅戏三十六本大戏、七十二折小戏的全部内容,并在每个剧目前注有“前记”及剧情介绍。当我阅读到《白布楼》一剧的“前言”时,顿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年怎么用上了湖北采茶戏《白布楼》的剧本呢?
《白布楼》的“前言”是这样介绍的:“《白布楼》是黄梅戏的老传统剧目之一,解放前在安庆潜山、怀宁一带经常演出。解放初期这个剧目不但在舞台上绝迹,剧本也已丧失。五十年代末挖掘、整理黄梅戏传统剧目,到处寻找剧本,最后才在湖北黄梅戏老艺人余海仙处访到此本。将此剧本编入《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这一段话是摘自《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六册231 页。原来《白布楼》的来历是这样的。
后来,我又看到陆洪非先生在《皖戏丛谈》中对《白布楼》来历的评述:“《白布楼》是早期黄梅戏班社里常演的大戏之一。小时候在望江故乡,就听说过关于这个剧目的内容与表演。1953年秋天到石牌去搜集黄梅戏的史料时,怀宁一部分老艺人也提到《白布楼》,并说:这个戏是过去潜山、怀宁一带剧团的常演剧目,以丑角和花脸为主。近三十年来很少演出,剧本也就丢失了。1958年黄梅县采茶艺人余海仙带领青年学员到安庆艺校学习时,把《白布楼》带来了。”原来如此!
今天,我们所发现的《白布楼》手抄本是七十年前安庆人王鍊松先生于民国三十九年春月抄写的,这个剧本的发现印证了以上他们的话,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说明《白布楼》一戏解放前的确在安庆地区演出过;第二,湖北余海仙提供的《白布楼》是湖北采茶戏剧本,而安庆王鍊松的《白布楼》手抄本是安徽黄梅戏剧本。湖北采茶戏同安徽黄梅戏不是一个剧种,对比之下,剧中的人物唱段及念白中也有差异。这也说明,当年《剧目汇编》上的《白布楼》只是借采茶戏的本子做了一个弥补。
幸喜,黄梅戏《白布楼》的剧本揭开70年的尘封,今日终于出现了,而出现的地点就在我们的身边——安庆。这一重大收获,是以前从事黄梅戏剧目研究、挖掘、整理工作的老一辈专家、学者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现在虽然他们大部分人已离开人世,如在天有灵会感到欣慰的!我们将努力达成黄梅戏前辈们的心愿,继续传承、发展好黄梅戏事业。因为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发源地啊!
《白布楼》手抄本 韩笑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