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梦成痴 为爱坚守
——黄梅戏演员王成印象

2020-12-25

黄梅戏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王成黄梅戏戏曲

□ 沈 澄

王 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汤显祖在他的《牡丹亭》里为世间至情所作出的堪称权威且极具经典的释义。然这份可生可死的至情,又何止限于男女之间的两性之爱,又怎可单指闺中小姐丽娘的青春萌动、大胆叛逆。它可以,不,也应该包涵有其他——譬如演员王成给予黄梅戏艺术的那份因梦成痴、为爱坚守的牵念与执着。

童年的梦想,在独自面对生活的酸辛中走过

上世纪60年代末期,王成出生在安徽省望江县的一个戏曲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使得他在五、六岁时便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门里出身,自会三分。那时,但凡有剧团到望江演出,王成准是逢戏必看,场场不落。据其母亲回忆:当年,安庆市京剧团到望江演出,一连几天他都是下午日场演出开始前就进到了剧场,直至夜场演出结束后才回家。对此,家人曾笑着问起小王成:“为了看戏,你连晚饭都不吃,难道你不觉着饿吗?”小王成摇摇头,憨憨地答道:“有戏看,不觉得饿!”家人不解地追问:“你一个小孩子家又没有票,怎么没被赶出来呢?”小王成不好意思地怯怯回答:“每次清场,我都是躲在厕所里,等清完场,我再出来。”孩子的世界是单纯清澈的,孩子的话语也是直率坦诚的。这番让人啼笑皆非的答话及做法,或许正说明了在童年王成的心里,戏曲艺术就是那最精美、最丰盛,也最诱人的精神食粮。不久之后,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演出《杨门女将》,小王成更是像着了疯魔一般,场场必到。用现在的话讲,那简直就是戏曲的小“铁粉”。

梦,就这样筑在了童年王成的心里。他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戏台上的那些人一样,彩墨勾画、唱念做打。这一天,并没有让他等太久。1978年,安徽黄梅戏学校招生,母亲关切地询问其志愿意向,他斩钉截铁:“想考!”于是,母亲为他报了名,并专门请老师教授了他黄梅戏小戏《小店春早》中的一段唱腔和身段。同时,为了更有把握,母亲又特地教唱了他电影《红孩子》中的主题歌“共产儿童团歌”。在母亲的护送陪伴下,王成来到了安庆的安徽黄梅戏学校参加考试。直至今天,母亲依然清楚地记得:“考试那天,倒是也没出现什么差错,只是一开始因为过度紧张,身子没能立起来。幸亏及时纠正了过来,才没出现什么大的失误。”初试算是通过了,随后也顺利通过了复试。几个月后,一封安徽黄梅戏学校戏曲表演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被送到了王成的家中。母亲为他准备好了简单的行囊,送他踏上了五年的学艺之路。那一年,王成还不满十岁。

戏校,是王成童年梦想的起航之处,那里的经历与生活,也曾不止一次听王成讲述,似乎每次他都是那样的兴致盎然、神采飞扬……于是,便自以为是地认定,在他的生命历程中,那应该是一段独属于他的快乐、美好的童年与少年时光。或许,对他而言,的确是这样的。但在母亲的记忆中,戏校生活却完全呈现出了另外一种景象:他离家求学时才九岁多,由于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再加上一口地道的望江乡音,所以便成为了当地孩子们取乐的对象。他们常常捉弄他、嘲笑他,甚至是欺负他。比如,一旦听说家里给他寄去了白糖、奶粉等,他们便排成一长串,强迫王成依次分发给大家;有时,他们还会把一个寝室的碗筷集中起来给他一个人洗。真是难以想象,用今天的话讲,当时的王成也曾是“校园凌霸”事件的受害者。同时,据他当时的班主任和生活老师讲:“王成啊,是衣服干了,不知道收;扣子掉了,不会钉。不仅经常没衣服换,而且衣服多数情况下是从上到下没有一粒扣子。”每当听到这些话时,母亲总是心疼不已,真后悔不该把他送去戏校受这份罪。但是,令母亲欣慰的是,在学校王成不仅是最听老师话的乖学生,而且学习成绩也很好,每学期的成绩单上,不仅各科成绩都是“优”,老师的评语也是相当不错。毕业前夕,学校为王成那届毕业生排了不少折子戏,不仅在安庆市人民剧院进行了公演,而且还拍摄了电视艺术片。在《追鱼》“真假包公”一折中,不到十五岁的王成所饰演的假包公,无论是扮相、唱腔,还是表演、身段,几乎都无可挑剔。演出赢得了老师和现场观众的一致认可与赞扬,以及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站在台上的王成并不知道,坐在观众席里的母亲悄悄地流下了眼泪……

1983年,以优异成绩从戏校毕业的王成,与二十多位同学一道被分配到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

一生的痴迷,开启于并非尽如人意的龙套生活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8年撤团建院),应该说,是王成的圆梦之所。但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戏曲演员的从艺之路别无二致的是,进团之初,王成也同样有着一段累积经验、历练自我的龙套生活。然而,王成的龙套生活,却也充满着艺术之外的苦恼和无奈:刚进团,工资本来就不高,再加上自己不善理财,所以常常是吃了上半月,就没了下半月。有时,实在饿得难受,便不得不去别人家蹭饭。如此下去,终归不是常事。眼看着不少同学已纷纷转行离开剧团,王成心里好像并没有多大的触动。也许那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工作,首先是为了吃饱饭。更也许,在他的意识里,工作——自己所痴迷、爱恋并从事的黄梅戏艺术,从来就不是为了单纯地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即使如此拮据、如此狼狈,他也从没想过要离开、要转行、要放弃。出于好心和善意,也有人建议他去某部队歌舞团发展,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婉拒了,用他自己的的话说:“我钟爱的,是黄梅戏。”就这样,王成坚持了下来。

刚一开始,王成所饰演的多是些几乎没有台词,在演出说明书上被统一署名为“本团演员”的群众角色。但是随后不久,观众便在演员表中看到了王成的名字,并且渐渐地从后面排到了前面:黄梅戏舞台剧《遥指杏花村》中的贾铁嘴、《巧妹与憨哥》中的王老六、《挑女婿》中的吴三丁、《梁祝》中的学友、《草色青青》中的赵长发、《秋千架》中的王进士、《天仙配》中的傅公子、《长恨歌》中的安禄山、《红丝错》中的刘半仙、《罗帕记》中的姜雄、《哑女告状》中的呆大、《三请樊梨花》中的樊虎、《六尺巷》中的县太爷、《逆火》中的柴水、《徽商胡雪岩》中的土财主、《小乔初嫁》中的王小六、《遍地月光》中的江委员、《御史夫人》中的阮大铖、《五月的鲜花》中的常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家·春·秋》中的克定、《嫦娥奔月》中的后裔、《鸳鸯配》中的朱焕然、《花好月圆》中的两头忙、《明月清照》中的王御医、《非常如意》中的蔡大新、《墨痕》中的章泮池,黄梅戏数字电影《逆火》中的柴水,以及话剧《万世根本》中的三花子、《徽商传奇》中的詹仁和,与庐剧舞台剧《东门破》中的赵鸭子等。多年来,无论舞台还是银幕,无论角色大小、戏份多少,他都极为认真地去对待,从不心存侥幸、从不偷奸耍滑。因为在他的心里始终存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艺术是神圣的,从事艺术的人,必须拥有一颗虔诚的心。

正是拥有一颗虔诚的心,所以王成总是甘愿做“小学生”。不管是刚进团时跟在名家、前辈后面跑龙套,还是身为一级演员时给年轻后生做配角;不管是在排练场中创作排练,还是坐在剧场的观众席中学习观摩,他都能发现别人身上的强项与优长,即便是在从艺已近40年的今天。当然,这种别人身上的优长与强项,是以自身为参照所得出的结论,而这种参照所反映出的,无疑是对自身理智、清醒、深刻,甚而有些苛刻的反省与认知。因此,他时常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并始终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戏曲演员出身的他,从不介意和避讳他人对自己文化水平较低的评说,但却会通过自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实际行动去不断纠正他人的这一并不客观、并非事实的片面与主观看法。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在王成那里,真的不是一句简单的说辞。

并非尽如人意,却依然选择了坚持。就这样摸爬滚打一路走来,痴心不变、钟爱依然的王成,装扮着黄梅戏的美丽,也成全成就了他自己。

无声的爱恋,是体验不同人生之后的锲而不舍

曾有人说,演员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在戏里体验着别人的生活,感受着他们的喜悦和痛苦,却常常会流下自己的眼泪。对此,王成深有感触、颇以为然,他说,演戏是一件幸福的事,不曾或无法经历的人生,都可以通过戏里的体验得到弥补,并聊以慰藉。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体验着戏里戏外的不同人生、感悟着亦真亦幻的多样生活,而今已走过知天命之年的王成虽愈发洒脱与淡然,但却依旧锲而不舍、步履坚定。如此,或许也正是得益于他所体验过的那些属于别人的不同人生——

柴水,应该说是一个让观众和他自己均记忆深刻的角色,也是一个这么多年来少有的属于他的正面形象。2005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推出了根据鲁彦周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黄梅戏舞台剧《逆火》,在该剧中,由王成饰演的柴水一角与由蒋建国饰演的柴梦轩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对比:一个真诚厚道,一个虚伪狡诈;一个热忱善良,一个冷酷狠毒;一个坦荡勇敢,一个自私怯弱。他虽然只是一个被柴庄收留的江湖郎中,但是却敢于挑战宗法族规向小奶奶韵竹袒露自己的一腔爱慕之情;即便是自己的性命难保,却也要救助这一庄被瘟疫所感染的老老小小。柴水始终都是乐观爽朗的,他不仅以高亢明亮的唢呐声唤醒了沉浸在梦幻中无法自拔的韵竹,还以他虽坎坷但豁达、虽低贱却高贵的性格与品格感染并影响着悲观懦弱的韵竹。正如在剧中他所唱道的那样:“山高水险多磨难,灰头灰脸莫灰心。……莫道人间尽冷酷,也有寒冬也有春。”这是一个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的人物形象,却已走向悲剧的结局揭示出了宗规族法的虚伪与丑恶。王成通过他精准到位、妥帖细腻的表演,挑战并突破了曾经的自我,也为观众奉献上了这样一位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的可爱之人,以至有时我们在看戏的过程中,竟也难以分辨我们到底是在戏里还是戏外,那到底是柴水还是王成。

章泮池,是八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墨痕》中的人物形象。电视剧《墨痕》,可以说是王成与爱人徐君共同的心血结晶,当年为了筹拍这部电视剧,他们二人一起看外景、跑投资、邀主创、请演员……直至最终制作完成之后寻求与联系播放平台,前后共约三年时间。同时,他们二人也在该剧中担纲主演,分别饰演了墨荷和章泮池。《墨痕》以清代徽墨传奇为主线,以清代墨商胡天柱原型为背景,围绕以制墨为业的陈、汪两家之兴衰,以及陈氏孤女墨荷与胡天柱二人面对困境遭遇时的艰难选择为主线,演绎了一段荡气回肠的徽商传奇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由王成饰演的墨商章泮池曾因妒火中烧而致陈家二十八口人被斩刑场,虽借此机会除掉了商场上的强劲对手,但他也从此陷入了恐惧、不安,甚至愧疚之中。尤其是在二十年后,深感欠下一笔血泪债的章泮池再次见到陈家人墨荷时,更是如孱弱的惊弓之鸟一般……不难发现,章泮池是一个复杂、丰满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决不可以简单地将其定义为“坏人”或反面人物。在出演该剧时,王成通过反复研读剧本、充分走进人物并深入体验内心等,较完美地实现了与章泮池这一人物形象合二为一,并以极富艺术张力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章泮池从惶恐不安,到悔恨痛苦,直至自我救赎的精神世界与心理历程。

詹仁和,来自于话剧《徽商传奇》。其实,王成并不止这一次参演话剧。早在2008年,王成就在话剧《万世根本》中饰演了三花子一角。作为戏曲演员的他,常常喜欢琢磨不同艺术形式在表演上的差异,更希望能够有机会亲自参与其中,去切身体验、感悟一番。王成的这一想法,绝非是心血来潮式的突发奇想,而是不断观摩、悉心思考之后,渴望通过这种借鉴与学习来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戏曲表演及其人物塑造方面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对于王成而言,参演话剧《徽商传奇》,正是这样一次难得而宝贵的机会。《徽商传奇》是一部讲述徽商成长历程,展现徽商精神的艺术作品。剧中,由王成饰演的詹仁和是一位忠诚守信、认真谨慎,但却有几分固执刻板的账房先生。作为贯穿全剧的人物之一,詹仁和个性明朗、形象丰满、层次清晰,且随着剧情的逐步推进而有所变化发展。在塑造这一角色时,曾经所熟悉和惯用的手眼身法、唱念做打等手段几乎是无用武之地,由此王成努力走出原有的戏曲创作思维,摆脱行当、程式等的束缚,立足文本和人物,从特定的人物关系出发、从剧中的规定情境出发,探寻并挖掘出了这一角色应有的心理依据与外部特征,最终圆满顺利地完成了詹仁和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且赢得了专家、同行与观众的一致认可。话剧参演体验,不仅让王成学习到了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看到了灵动各异的路边景象,也感悟到了纷杂丰沛的世态风情。

从龙套,到配角,到主角;从戏曲,到影视,到话剧……王成向前、向上的脚步不仅从未停歇,而且愈加从容、愈加稳健,因为他明白: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

执着的坚守,诠释着“认定了就不再回头”的人生选择

从1983年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算起,至今,王成已为他钟爱的黄梅戏艺术坚守了近40年。这40年里,不止一次,他原本可以,也完全有理由、有资格选择离开,尤其是在戏曲艺术不景气、剧场演出萧条,只能靠着在歌厅舞厅表演流行歌舞勉强维持生活的那几年,但是他始终没有。对此,他给出的解释是:“除了黄梅戏,我什么都不想干,也什么都干不好!”面对这般说辞,懂他的人通常只是会心一笑、不作争辩,他哪里是什么都干不好,分明是死心眼般的认定了,就绝不会再回头。确实,王成就是这样的人!

40年来,他不离不弃,精心守护着黄梅戏艺术。然而,似乎只要跟黄梅戏在一起,他便什么都可以干得好。除了术业有专攻的演员之外,自新世纪以来,他还相继担任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的联络部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兼二团团长,及副院长兼纪检书记等。作为院部的领导班子成员,多年来,在协助蒋建国院长、江松阳书记完成剧院各项工作的同时,其自身也在剧目建设、市场开拓、院团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在剧院的多项工作和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期间,鲜有人知,为了协助剧院的艺术生产和剧目创作,在负责接送、招待外请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与相关专家等工作中他的操劳和付出,但却总能听闻到对他热情、周到与细致的赞扬;也很少有人会过问,为了打开市场、联络演出,为了与演出方建立感情、加深友谊,只身在外的他要待上多长的时间,且要通过怎样并不轻松的方式才能争取下一次演出的订单;再也不会有人关心,在曾经并未实行实名制车票的年代,为了保障剧院外地演出等的票务工作,他究竟是费了多少心、尽了多少力,想了多少办法、耗了多少工夫。可是经常被拿来当作笑话讲的,却是他和票贩子们早已成了熟络的好朋友。他从不把本分当贡献,也从来不去纠结多干少干,他总是说:“黄梅戏剧院就是我们的家,踏踏实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都是理所应当的嘛,谁还会计较、抱怨为家里多干了些吗?”

40年来,他主演和参演的舞台剧、电视连续剧和话剧等,共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二等奖”、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南北片)展演参演剧目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三次)、全国戏曲电视剧“黄河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戏曲节目“兰花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安徽省政府黄梅戏艺术年新剧目展演“特别剧目奖”、全省现代小戏传统小戏折子戏调演“演出二等奖”、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金黄梅奖”、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安徽电视剧“灰喜鹊一等奖”,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剧目(三次);他个人曾相继荣获全省现代小戏传统小戏折子戏调演演员“表演二等奖”“表演一等奖”、安徽省小戏小品大赛演员“表演一等奖”、全省小戏折子戏调演演员“表演三等奖”,被推选为安徽省“六个一批”拔尖人才,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近40年的坚守,并非是为着奖项和荣誉,但这些却是给予坚守者最诚挚的回报与犒劳。

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成是个不善言表的人,更不懂得如何去推介、宣传自己。但是,他却以实际行动,滴滴点点、苦辣酸甜,书写下对黄梅戏艺术40年来的痴迷、钟爱与坚守。

猜你喜欢

王成黄梅戏戏曲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戏曲从哪里来
黄梅戏《中国梦》
《广西戏曲》
黄梅戏《祝福》
奇妙的大自然
只往坏处想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悦读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