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自救:企业逆境生存之道

2020-12-24陈春花

现代阅读 2020年4期
关键词:携程逆境马云

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原本繁荣喧嚣的春节瞬间冻结。继而,中国企业面临了一场“生死大考”,每家企业、每位员工都被推上了战场:面对同样的危机,谁能活下去?在企业生命历程的种种危机下,又如何一次次扛过来?

极速认知调整

疫情爆发,一瞬间冲击与压力、担心与困顿、对疫情走势的不可预测、对爆炸的信息难辨真伪,这一切都交织与并存着。此时,人们的确无法预测疫情在何时结束,也无法预测疫情最终对经济和生活的影响有多大,但是人们仍可以大胆地拥抱未来,因为这是现实的选择——没有逃避的机会,也没有退缩的可能。

我们之所以觉得很困顿,是因为危机的冲击太大,危机下的环境太复杂并令人不安;是因为看不清现状,也无法预知未来。究其根本,是源于无法快速面对危机带来的冲击,无法让自己安定下来,甚至希望这一切不要发生。

面对危机,快速调整认知是企业首先需要作出的选择。当我们把认知调整好,就拥有认知危机的能力,知道如何了解危机中的各种知识,知道如何对危机中的信息进行加工,为应对危机打下心理基础——既是管理者的心理基础,也是组织的心理基础。

与危机共处

此次疫情带来的危机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但是从各种传播的信息,从身边发生的事情来看,我们并未作好与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共处的准备。人们还是期待有一个清晰的专业判断,有一个时间节点,有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去应对危机。但事实上,疫情持续的时间和政策的对冲力度都将带来不确定。1月30日之前,我们还仅仅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事情,而在这一天之后,便成为全球的公共事件。由此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将在更大范围内具有不确定性。

危机下的不确定性会持续发生,所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直面它的勇气,更需要有认知它的能力,有与它共处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核心是改变自己。

认知不同,企业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2003年5月,“非典”时期,阿里巴巴的每一位员工都要被隔离。5月6日,阿里巴巴决定让员工回家办公,马云和所有员工一样,被关在自己家里,12天不许出门。在此情况下,马云立即安排全员在家工作的计划。员工们自觉地每天8点多开始工作,中午吃点饭,下午1点多又坐到电脑旁,晚上八九点,大家在网上一起聊天、玩游戏,甚至还举办了几次网络卡拉OK大赛。公司还要求每一位员工通知家人,在家里,不管是谁都要接电话,第一句话要说:“你好,阿里巴巴。”

在这个特殊的隔离期,阿里巴巴的服务没有一天中断,很多客户甚至都不知道阿里巴巴出现了疫情隔离,员工并未失去工作机会,阿里巴巴实现了更大的增长。

马云在阿里巴巴自我隔离期间,看到“非典”带来的新商机,他们决定推出淘宝业务。此前,阿里巴巴的业务主要面向2B(企业用户)市场,没有面向2C(个人用户)市场的零售业务。“非典”发生后,马云敏锐地觉察到,网络零售将成为人们的刚需,阿里巴巴有必要推出零售业务。2003年5月10日,淘宝上线了。打开页面醒目地写着:“纪念在‘非典时期辛勤工作的人们。”由于被隔离,马云都没法到现场去主持上线仪式。

他在自己家中,舉起酒杯遥遥祝福:“保佑淘宝一路顺风。”

“非典”过去两年后,马云把5月10日定为“阿里日”。马云在设立阿里日的公开信中表示,这个日子是为了纪念“非典”时期公司的不屈奋斗而设立的。他写道:“当‘非典的记忆悄悄地在我们的脑海中褪去的时候,阿里人在抗击非典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果断、团结、敬业、互助互爱的阿里精神却历久弥新,不管是否亲身经历过那段危急时刻,都深深为阿里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动着、激励着……

与很多人说“‘非典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同,马云自己从来不这么说。他有更高明的阐述。他说:“非典时期,谁都不应该想到,这是一个机会,而应该想到,大家碰到什么麻烦,我们能怎么帮助到大家。”

这就是马云为什么可以把阿里巴巴打造成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司。因为在巨大的危机中,马云能够带领阿里巴巴的员工与危机共处,以明确的认知能力去理解危机、理解挑战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的是,他们能够顺应危机带来的变化,看到商机,并且抓住商机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我非常推崇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许深受其影响,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我开始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主观努力,强调企业自身的能力,而非环境的约束。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与不确定性相处,与动荡的世界相处。

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

危机带来的影响,的确让人焦虑,甚至有些灰心,我也知道在危机中企业经营会变得更加困难。但是如果危机成为一种经营条件,我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环境,还有企业自身的调整。

在危机中坚信企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坚信企业自我成长不受环境影响才是最重要的。有关在危机中企业如何发展的研究显示,优秀的企业不受危机的影响,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够保持增长,这些研究发现构成了企业危机自救的核心:增长是一种理念,并以这个理念来指导企业自己的行动。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在逆境中,这些企业更显示出其优势,一旦危机过去就会迎来强劲的增长。

携程就是这样家企业。2003年年初,“非典”的突然爆发让一切戛然而止。谁都不知道“非典”要蔓延多久才能熬过去。同行的很多公司,只能纷纷裁员应对。携程人也陷入了绝望。在最艰难的时候,创始人梁建章连发几封内部信,向全体人员阐明自己的观点。他指出,要相信中国政府能够控制住疫情,并且相信“非典”过后,旅游业会迎来爆发。

他激情澎湃地写道:“‘非典过后,携程会更好!”

梁建章没有像同行那样大幅裁员,而是保留了几乎所有员工,梁建章规定,所有管理人员只上半天班,拿60%的工资。同时,趁着业务低迷时期,携程在内部举行了大量的培训,进行业务流程优化,提升员工的能力。

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行警告,将北京从疫区名单中排除。“双解”的到来,给北京旅游业发出了一个强劲的复苏信号。压抑已久的国内旅游市场彻底释放了出来,随后中国旅游业开始“奇迹”般地快速反弹。一直在积蓄力量的携程抓住机会,迅速吸收了一大批从传统旅游企业中流动过来的人员,积极扩张,一举确立行业领先者的地位。那些裁员的公司一下子措手不及,错过了这波业务大发展的时机,而养精蓄锐已久的携程则迎来了大丰收,业绩高速增长,直接让携程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2003年12月9日,携程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获得了超过15倍的认购比例,当日股价上涨了80%,是当时全球3年来首日上市涨幅最高的股票,也是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此时,距离“非典”过去,仅仅半年时间。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说过:“我是绝对相信运气这回事儿的,并且我发现,我工作越努力,我的运气就越好。”梁建章和携程人也是如此。他们在“非典”危机中更努力地工作,更坚定地发展,结果获得了好运气。携程之所以有这样的好运气,就是因为它把危机当作必须面对的经营条件,然后充分去面对,并展开自己的发展行动,由此获得了逆势增长的机会。

在我所做的领先企业研究中,那些超过100年历史的公司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坚定增长的信心。这些优秀的企业总是把危机作为经营的条件而非制约因素,它们的领导者总是能够让自己的企业在危机的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记住,在危机中,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是最重要的。

(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危机自救:企业逆境生存之道》     作者:陈春花)

猜你喜欢

携程逆境马云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携程梁建章:从学者企业家到百变“COSER”
马云:提前退休做一个让自己喜欢的人
携程被批“捆绑销售” 公司紧急整改
马云,你听我说
打个平手
携程+ 去哪儿= ?
完形填空Ⅳ
倒立的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