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在线教学的态度、问题及对策
2020-12-24王青迪
王青迪
摘 要: 新冠病毒席卷全球背景下,在线教学是目前最重要的甚至是最好的学习途径,但如何提升在线教学质量,是共同应对紧急情况下的教育问题,同时,也是把疫情危机转化为检验和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重要机会。文章对疫情背景下的教师在线教学态度做了问卷调查;对在线教学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提高在线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疫情; 在线教学; 应对策略; 在线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4-0048-04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已对高校正常开学和课堂教学构成巨大影响。2月初,教育部针对性地出台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纷纷制定了相关措施,全国的教师群体各显神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展线上授课,满足学生需求。但在突如其来的疫情背景下,正常时期稳定有序的线下教学活动受到阻碍而难以开展,在线教学迅速成为一种替代方案流行开来。作为一种突然被重用的教学模式,在线教学首要考验的是技术操作水平、教学及创新能力,如何更进一步提升在线教学质量,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教师在线教学态度调查
疫情期间,教育部发出“停课不停学”的通知,统筹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覆盖各地的优质资源,帮助超过2.7亿大中小学生在家不旷课、远程能上学。教育部发出通知后,各高校纷纷响应。笔者在浙江省内选了部分高校一线教师做了一次调查,发出60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523份,有效问卷523份。数据统计如下:对基本了解在疫情期间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内涵占95%,不了解占2%,其他占3%。疫情防控期间完全支持学校开展线上教学占95%,不支持占3%,其他占2%。愿意尝试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占95%,不敢尝试占0%,其他占5%。非常有信心按照学校要求做好学生的在线教学工作占90%,一般占5%,其他占5%。相信学生能够按照教学要求完成学生各项学习活动占88%,不相信占2%,其他占10%。对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前需要有针对性的对老师进行培训占99%,不需要占1%。会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各项教学任务占100%。会努力学习在线教学相关理论和技能,全力做好学校的在线教学工作占100%。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以确保在线教育的质量占100%。在家中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对于教学质量有负向影响占5%,不影响占95%。线上教学将使我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增加很多额外的工作量占30%,无影响占70%。对于抗击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工作主要观点:努力完成任务,争取有所创新占85%,基本上按照要求完成占10%,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占3%,不得已为之,不得不完成教学任务占1%,其他占1%。在抗击疫情期间,您会选择以下哪种方式开展线上教学:直接引入第三方平台的同名或相近课程,教师在线组织教学占35%,自己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建设课程资源,并组织学生在线学习占20%,应用智慧教学平台,通过“直播+辅导”形式开展在线教学占43%,其他占2%。当前最感兴趣的培训内容:各类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占65%,线上教学课件制作占8%,线上教学的课程设计占6%,在线直播教学技术占5%,微课制作占5%,在线教学的学生管理占5%,在线教学的质量监控占4%,其他占2%。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适应当前形势,快速融入主播角色。但也存在一小部分教师们临时接任务,表现出怯场的心理。出现这一现象,除了疫情期的特殊情况,还有老师自身的因素,长期故步自封,满足于已熟练的方法,不愿或不敢尝试,没有与时俱进去适应教学信息化的推进,从而有些措手不及。
二、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在线教学,全国各高校教学情况已在稳中求进中,而在实践中,各地政策不同、相关培训不足、地区与城乡之间的信息素养鸿沟、教育不平衡等原因,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提升,出现直播“状况”频发、平台选用“迷茫”、任务“照搬”完成等问题。
(一)直播“状况”频发,操作技能有待熟练
线上教学直播时突发被封号、在线平台崩溃、未开或忘关耳麦、教师“自导自演”等各种“状况”频发。对于初次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师来说,唯有对线上教学的概念深入理解和技术平台的熟练操作,才能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二)平台选用“迷茫”,功能使用有待梳理
“课上”变“线上”,各方面都在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大变化,并能快速融入线上教学环境,广大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现实摸索过程中,教师在运用各教学平台上,还是有一些手足无措的现象。由于平台多而杂,教师感觉很迷茫,不知如何选用功能适合的教学平台。因此,教师对各教学平台功能的熟悉并梳理,快速选用适合自己课程的教学平台,是目前教师线上教学过程中碰到的一大难题。
(三)任务“照搬”完成,创新教学有待加强
教师在线上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及时认识到“课上”与“线上”区别,只是把原来线下教案簡单搬运复制到“线上”,因而存在教学内容照搬的现象;教师当主播,一讲到底,在教学形式上过于单调,只听声不见生,不知道怎样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存在互动缺乏现象。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线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创新性不足,很多时候只是完成教学步骤,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并不高,主动性不强,影响教学效果。
三、在线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
为发挥在线教学的优势,解决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理解一个概念、采用两种平台
1. 线上教学概念与线上学习、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有一定区别。线上教学是师生在同一个时间段无法在同一个空间出现时,实现以音视频即时教学与线上延时互动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2. 针对目前不能同时实现音视频即时教学与线上延时互动要求,建议在线上教学时采用两种不同平台,根据需要来回切换。
(1)网络交互学习平台。实现线上教学时的师生互动,包括点名、提问、回答、讨论、考试等,但不能即时。如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爱课程、雨课堂等平台。
(2)直播平台。实现即时交互,弥补网络交互学习平台不能即时的不足,并能适应教师的传统教学心理与上课习惯。
(二)选用教学平台的具体建议
1. 优先使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如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等平台。
2. 教师考虑学校雨课堂、在线课程中心(超星)等校内在线教学平台。具体形式和方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择优选用。
3. 本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供参考:(1)腾讯课堂“老师极速版”+网络交互学习平台;(2)QQ群直播+网络交互学习平台;(3)ZOOM+网络交互学习平台;(4)腾讯会议+网络交互学习平台;(5)钉钉+网络交互学习平台;(6)微信群+网络交互学习平台;(7)云班课+腾讯直播。
(三)加强线上教学的师生互动交流
云互动—云反馈—云协作—云交流—云应急,串联整个线上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 设计互动环节。结合授课内容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提问与讨论、头脑风暴、焦点对话等,在平台多次点名提问和点赞方式,为学生提供“上台发言”的机会。
2. 增强即时反馈。加强师生间教学反馈的及进性;借助论坛、聊天和弹幕等工具鼓励学生间进行交流和反馈。
3. 创造协作机会。将学生分组,要求他们合作、共同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并对学习成果进行教师和组间评定。
4. 开展课后主动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收集信息,增強师生情感交流和有针对性地调整相应的教学活动。
5. 改革学习评价方式。为追求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学习评价采用“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多元化”教学过程形成性评价方式。其中,线上学习成绩由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课堂测验由慕课堂的课前和随堂测试题完成情况评价。小组项目由实践完成情况和汇报答辩情况评价。
(四)对线上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应对准备
1. 担心网络速度与平台承受力受阻情况。如果直播不行,可以直接用QQ群语音(微信语音),或用平台上的PPT素材分发、讨论、作业布置等方法进行代替,但要事先有预案。
2. 担心部分学生移动终端网络状态不好,无法及时观看与听取教师上课。教师应在线上教学课后进行针对性辅导,可以采用PPT方式,把主要内容归纳几点截图发给学生。
3. 无法知晓学生有没有在线听课。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多次点名提问。
4. 担心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容量与教学秩序,减省讲授知识性内容时间,这些事先也要有准备。
5. 担心讲授太快,时间多出来,那应尽量多准备一些教学小任务、小作业与微视频素材,包括提问与回答。
6. 避免强制学生签到、打卡、限制视频观看时长,这些方法并不能有效吸引学生参与线上学习,更有效的方式是:展示学生的问题、及时汇总点评学生的学习作业、鼓励学生发布自己发现的新的学习资源和倡导学生交流学习过程(部分学生对新媒体使用非常熟练)。
(五)化“疫情”为教学资源,加强思政教育
把疫情防控案例融合到课程中,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浙江万里学院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在线上教学中,都要用好“疫情”这本教材,通过课堂深化、课堂拓展开展爱国主义、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教育,上好这堂特殊而又鲜活生动的“思政大课”。
宁波财经学院结合此次疫情,在课程中开展“身边的抗疫故事”主题微演讲、“生命的价值”专题讲座、“面对灾难”主题征文、“幸福宁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实践教学成果汇报会等,以丰富线上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求学生录制小视频为武汉加油,写一封杜绝野味的倡议书,针对疫情从国家和个人的角度分别承担什么责任展开讨论,加强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宁波大学通过音乐《声乐演唱与指导》的在线课堂,任课老师为学生们上了一节特殊的声乐课——“云合唱”《天使真爱》,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使学生深受教育。
四、在线教学兴起的积极意义
(一)是全球共同定义“未来教育”的一个契机
这次迅速而广泛蔓延的新冠疫情,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素养鸿沟和教育不平衡,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但不约而同地组织学校之外的学生学习,从而迫使大家加快思考未来教育的形态。
(二)是一种以弹性教学和主动学习为特征的新型教育形态
国际上大批学校临时关闭,尽可能通过在线学习让广大学生“停课不停学”,相对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和被动学习来说,就是弹性的教学组织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中国的经验表明,流畅的通信平台、适切的数字资源、便利的学习工具、多样的学习方式、灵活的教学组织、有效的支持服务、密切的政企校协同,是确保大规模在线学习的七个关键要素。
(三)是一次针对广大学生的人类生命教育的活动
突如其来的疫情,人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成为了学生和家长考虑的第一要素,也进一步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人与网络空间中虚拟社会的关系。我们可以借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教育。
(四)是一次对全纳教育的重大考验
需要政府和社会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即如何为残疾人等有特殊需要的人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如何平衡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学习机会,包括提供合适的资源、工具、平台和服务等。
(五)是一个凸显教育信息化价值的特殊时期
中国的广大教师之所以能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停课不停学”,除了社会信息化提供的可靠宽带网络环境外,还受益于学校信息化的成就,包括数字资源建设、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管理的习惯等。通过这次大规模在线学习的实践,若能进一步提升师生的信息素养、优化学校信息化环境,进而转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将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契机。
五、结语
通过此次在线教学质量提升的研究和探索,也让笔者深刻体悟到很多教育改革理念,也正如陈滢博士所说,教学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教育需要有不变的初心。也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同质等效”。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刻内化学习意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众志成城,群策群力,让我们的线上教学有温度!有力度!有质量!也期待春暖花开之时,便是学生们果实采撷之日。
参考文献:
[1] 余闯. 教育部印发指导意见——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J]. 现代教育技术,2020(2):1.
[2] 陈晓希. 以在线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究[J]. 科教导刊,2020(1):8-9,27.
[3] 丁大朋,刘锐. 疫情背景下高校在线教学推进策略研究: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