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现状分析
2020-12-24蔡万旭单立山瞿学方李文涛杜小发
蔡万旭,单立山,瞿学方,李文涛,杜小发,
(1.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300)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也是现代林业和生态建设的根本。以森林为主体的森林资源是林业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增加森林资源,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1-3]。林地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生存、发展过程的基础,也是森林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与保障[4-5]。林地保护利用不仅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利用、森林覆盖率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6-8]。随着“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围绕森林保护、恢复与利用进行了研究。因此了解林地资源现状,掌握林地的动态变化,对于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连城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天然青杄、祁连圆柏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祁连山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保存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天然青杄、祁连圆柏等物种资源,是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地质地理等学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1 研究区概况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部,地理坐标为102°36′~102°55′E,36°33′~36°48′N。保护区东以甘肃省永登县民乐乡的普贯山为界,南接青海省乐都县下北山林场,西与青海省互助县北山林场为邻,北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城保护站相接,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地带,也是甘青2省4县的交汇地带。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梅花鹿、斑尾榛鸡、金雕、黑鹳、马麝、马鹿、岩羊等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星叶草、桃儿七、玉龙蕨、掌叶大黄及毛杓兰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
保护区气候属祁连山山地—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多风少雨,夏无酷暑,秋季温凉。
保护区内涉及兰州市永登县、武威市天祝县的4个乡(镇)17个行政村,区内居民散居于黑龙沟、水磨沟、天王沟口、岗子沟口、铁城沟口、指南北、竹林沟等地。保护区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虽然人数少,但族种较多,如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裕固族等,在生产、生活中民族风格十分突出。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以2011年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遥感判读和现地调查的方法进一步细化小班,更新小班信息,通过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校对和调整,对保护区林地资源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3 林地资源现状分析
保护区总面积 47 930 hm2,占兰州市总面积的3.66%,占甘肃省总面积的0.11%。其中,林地面积为 40 576.09 hm2,非林地面积为 7 353.91 hm2,分别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4.66%和15.34%(图1)。保护区森林面积为 36 550.11 hm2,森林覆盖率为76.26%。
3.1 林地按权属分布
保护区林地按使用权可划分为国有和集体2种,在 40 576.09 hm2林地中,国有林地面积为 39 941.93 hm2,占98.44%;集体林地面积为634.16 hm2,占1.56%。国有林地分布中,有林地面积 24 796.97 hm2,占国有林地面积的62.08%;疏林地面积55.35 hm2,占0.14%;灌木林地面积 11 251.38 hm2,占28.17%;苗圃地面积14.29 hm2,占0.04%;宜林地面积 3 796.66 hm2,占9.51%;林业辅助和无立木林地面积27.28 hm2,占0.07%。集体林地分布中,有林地面积7.98 hm2,占集体林地面积的1.26%;灌木林地面积494.42 hm2,占77.96%;无立木林地面积131.76 hm2,占20.78%。集体林地有林地为保护区村民栽植的青杨,灌木林地为退耕还林地形成(表1,图2)。
表1 林地按权属分布统计
3.2 林地按地类分布
保护区林地面积 40 576.09 hm2。其中:有林地 24 804.95 hm2,占61.13%;疏林地55.35 hm2,占0.14%;灌木林地 11 745.80 hm2,占28.95%;苗圃地14.29 hm2,占0.04%;无立木林地132.71 hm2,占0.33%;宜林荒山荒地 3 796.66 hm2,占9.36%;林业辅助生产用地26.33 hm2,占0.06%(表2,图3)。
表2 林地按地类统计
宜林地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均有分布。核心区和缓冲区宜林地较为分散,呈点块状分布,地块面积小,土壤砾石含量高,且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和高山草甸地带或石质山地和土层厚度较薄地带,高寒或干旱严重,蓄水保墒能力较差,土壤贫瘠。实验区宜林地多呈带状和块状分布,地块面积相对较大,土壤砾石含量低,适宜造林。
3.3 林地按保护等级分布
在 40 576.11 hm2林地中,Ⅰ级保护林地面积 28 511.70 hm2,占林地面积的70.27%;Ⅱ级保护林地面积 12 064.41 hm2,占29.73%(表3,图4)。
图4 林地按保护等级统计
表3 林地按保护等级面积统计
3.4 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分布
保护区有林地面积为 24 804.95 hm2,林木蓄积量 3 023 289.00 m3,单位蓄积量121.88 m3/hm2。其中纯林面积 17 431.77 hm2,林木蓄积量 2 236 188 m3,
分别占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70.28%和73.97%,单位面积蓄积量为128.28 m3/hm2。青杄组成的青杄林分布于阴坡面,油松组成的油松林分布在阴坡或半阴坡。混交林面积 7 373.18 hm2,蓄积量为 787 101 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19.72%和26.03%,单位蓄积量为106.57 m3/hm2(表4)。
表4 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统计
对比分析,保护区纯林面积占比较大,混交林面积占比较小;纯林蓄积量较大,混交林蓄积量较小,单位面积蓄积量纯林>混交林。受地形的影响,保护区有林地呈团块状分布,山杨林少有大面积连续成片分布,油松林、云杉林连续成片分布。
3.5 有林地按权属分布
保护区有林地按权属可分为国有和集体2种,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99.97%和0.03%。国有林蓄积量 3 022 438 m3,占林木总蓄积量的99.97%,单位面积蓄积量121.89 m3/hm2;集体林林木蓄积量为851.00 m3,仅占总蓄积量的0.03%,单位面积蓄积量106.64 m3/hm2(表5)。
表5 有林地按权属统计
3.6 有林地按优势树种(组)分布
参考李敏、赵鹏祥等将有林地按照优势树种进行二级分类的方法[9],保护区有林地按优势树种(组)可分为混交类、硬阔类、软阔类、针叶类4类。混交类面积 7 373.18 hm2,蓄积量 787 101 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29.73%和26.04%,单位蓄积量为106.75 m3/hm2;硬阔类面积 3 938.31 hm2,蓄积量 340 040 m3,分别占15.88%和11.25%,单位蓄积量为86.34 m3/hm2;软阔类面积1729.36 hm2,蓄积量 175 909 m3,分别占6.97%和5.81%,单位蓄积量为107.72 m3/hm2;针叶类面积 11 764.1 hm2,蓄积量 1 720 239 m3,分别占47.43%和56.90%,单位蓄积量为146.23 m3/hm2(表6)。
表6 有林地按优势树种(组)分类统计
3.7 有林地按龄组分布
保护区有林地按龄组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类,其中,幼龄林面积348.39 hm2,蓄积量 23 670 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1.41%和0.78%,单位面积蓄积量67.94 m3/hm2;中龄林面积 9 615.32 hm2,蓄积量 1 300 178 m3,分别占38.76%和43.01%,单位面积蓄积量135.22 m3/hm2;近熟林面积 2 725.29 hm2,蓄积量 341 659 m3,分别占10.99%和11.30%,单位面积蓄积量125.37 m3/hm2;成熟林面积 10 613.88 hm2,蓄积量 1 197 375 m3,分别占42.79%和39.61%,单位面积蓄积量112.81 m3/hm2;过熟林面积 1 502.07 hm2,蓄积量 160 407 m3,分别占6.06%和5.31%,单位面积蓄积量106.79 m3/hm2(表7)。
表7 有林地按龄组统计
3.8 有林地按起源分布
保护区有林地按起源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天然林面积 24 477.70 hm2,蓄积量 2 995 766 m3,分别占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98.68%和99.09%,单位面积蓄积量122.39 m3/hm2;人工林面积327.25 hm2,蓄积量 27 523 m3,分别占1.32%和0.91%,单位蓄积量84.10 m3/hm2。天然林包括:混交林面积 7 373.18 hm2,蓄积量 787 101 m3;纯林面积 17 104.52 hm2,蓄积量 2 208 665 m3。人工林均为纯林(表8)。
表8 有林地按起源统计
4 结论
1)保护区宜林地占林地面积的9.36%,宜林地面积小,可利用造林的宜林地较少。宜林地在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均有分布。核心区、缓冲区宜林地较为分散,呈点块状分布,地块面积小,土壤砾石含量较多,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和高山草甸地带或石质山地和土层厚度较薄地带,高寒或干旱严重,蓄水保墒能力较差,土壤贫瘠,可利用程度不高,后期应进行封育,通过人工管护提高植被覆盖率。实验区宜林地多呈带状和块状分布,地块面积相对较大,土壤砾石含量低,适宜造林。
2)保护区有林地按龄组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5类,龄组结构较为合理,但幼龄林面积占比较小。保护区有林地各龄组面积占有林地面积比例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各龄组蓄积量占有林地蓄积量比例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幼龄林。
3)保护区98.68%有林地为天然林。其中纯林面积占比较大,混交林面积占比较小;纯林蓄积量较大,混交林蓄积量较小,单位面积蓄积量纯林>混交林。
4)保护区有林地按优势树种(组)可分为混交类、硬阔类、软阔类、针叶类4类。优势树种面积:针叶类>混交类>硬阔类>软阔类;蓄积量:针叶类>混交类>硬阔类>软阔类;单位面积蓄积量:针叶类>软阔类>混交类>硬阔类。
5)保护区98.44%林地权属为国有,国有林地占有林地面积的99.97%,国有林蓄积量占林木总蓄积量的99.97%。从林地资源保护和管理角度看,便于林地的管理。应进一步加强林地资源管理,减少居民和旅游人员对保护区的人为干扰,做好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防控,保护好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