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水准数据分析晋冀蒙地区垂直形变演化特征
2020-12-24徐凯,赵鹏
徐 凯,赵 鹏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天津 300180)
0 引言
晋冀蒙地区整体位于鄂尔多斯块体及周缘地区,属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汇聚、消减、相互作用的边缘地带。该区域北起呼和浩特-张北-延庆一线,南至兴县-太原-石家庄一线,西自呼和浩特-清水河-兴县一带始,东至北京-石家庄一线,覆盖了内蒙古南部、山西北部、河北和北京的西部地区。区域内展布许多走向不同的断裂带。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组,即东西向断裂带、北东向断裂带、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北西向断裂带。其中,东西向断裂带形成于吕梁运动时期,分布于本区的北部;北东向断裂带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比较发育的北东向断裂带是控制本区新生代沉积盆地的边界断裂;北北东向断裂带形成于燕山运动时期;与上述三种断裂带相伴生的构造形迹,便是散布在全区的北西向断裂。近几十年来,该区域内发生过1976年4月6日和林格尔6.2级地震、1989年10月19日大同6.1级地震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等多次中强地震。1970年以来的中等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山西大同-河北张北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据河北省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仅2005年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地震926次,ML1.0以下136次;ML1.0~1.9有651次,ML2.0~2.9有127次,ML3.0~3.9有14次,无4级及以上地震[1-4]。
垂直形变场能够直观地反应研究区域内的垂直形变变化差异程度。崔笃信等[5]收集陕西中南部1970年以来的多期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用基于GPS 垂直运动速率约束的动态平构建垂直形变场对研究区域进行分析;宋尚武等[6]收集大别山及周边区域1980、2005、2015年三期水准复测数据,构建垂直运动速度场图像对援救区域垂直形变特征进行分析;刘立炜等[7]结合水准与GPS数据对南北主要地震带的垂直形变速率梯度进行求解,分析地震与形变速率梯度的空间位置对应关系。
该文在前人研究[8-12]的基础上,收集整理6期晋冀蒙北部地区精密水准监测数据,对该研究区域垂直形变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
1 研究区数据
收集整理研究区域1984、1987、2002、2006、2015、2018年共6期的水准观测数据。其中,2018年监测任务包括化涞线、团化线、团张线等20条一等水准观测路线,总长约1 980.7 km。观测数据符合国家一等水准测量规范,每千米偶然中误差小于0.45 mm。2018年水准观测范围如第30页图1所示。
针对多期精密水准观测数据,由于复测周期间隔较长且同一期数据观测时间相对较短,在复测周期间各水准点的相对位移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以大同基岩点为起算参考点,对每期观测数据进行静态平差。以最新一期即2018年的水准观测数据范围确定研究区域,对1984年以来该研究区域的垂直形变特征进行分析。
图1 2018年晋冀蒙区域水准观测路线Fig.1 The leveling observation route for the Jin-Ji-Meng region in 2018
由于复测时间较长,部分水准点存在丢失情况。经过水准数据平差与比对,不同复测年份相同水准点统计个数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复测年份相同水准点个数统计Table 1 Statistics of the same level points in different retaking years
2 垂直形变特征统计与分析
为能够更直观地反应垂直形变特征的变化情况,以5期不同复测年份的相同水准点构建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场(见图2至第31页图6),对其年垂直形变速率进行求解、内插,以1.6 m为垂直形变等高线间隔,绘制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场。对研究区域的垂直形变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对参数异常区域进行划分、预警。
2.1 1984-1987年研究区垂直形变特征
通过空间统计结果图2看出,1984-1987时段显示研究区域内除东北区域即张北区域外,整体呈现下沉状态。其中呼和浩特盆地区域沉降差异明显,应是开采地下水而形成的漏斗干扰区[13],除此以外的山阴-大同盆地、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和阳原盆地受到北东东向恒山北断裂、桑干河断裂和北东向狼山等断裂的控制,分别显示不同程度的下沉状态。其中山阴-大同盆地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变化加剧,可能显示了区域构造活动增强,其后的1989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也证明了垂直形变速率梯度与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图2 1984-1987年年垂直形变速率Fig.2 Annual vertical deformation rate 1984-1987
2.2 1987-2002年研究区垂直形变特征
由图3看出,垂直形变形成了以大同为中心的隆升、下沉区域。其中大同左侧为下沉区域,年垂直形变速率为-11.2 mm/a;大同右侧为上升区域,年垂直形变速率为6.4 mm/a。该区域的垂直形变异常可能是在1989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6.1 级地震的影响下形成,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变化较好地显示出同震形变特征。研究区域内呼和浩特附近异常区仍是开采地下水而形成的漏斗干扰,其他区域无明显的沉降差异变化。
图3 1987-2002年年垂直形变速率Fig.3 Annual vertical deformation rate from 1987 to 2002
2.3 2002-2006年研究区垂直形变特征
通过空间统计结果图4看出,研究区域仍是以继承活动为主,呈现盆地下沉、山体隆升的情况,显示受构造影响不显著,说明地壳活动较弱。图中显示清水河县、凉城县为弱上升区,形变速率为4.8 mm/a,大同-怀仁-山阴地带为下降变化,形变速率变化为-8至-11.2 mm/a。研究区南部为局部强烈下沉,是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漏斗干扰[14]。
图4 2002-2006年年垂直形变速率Fig.4 Annual vertical deformation rate from 2002 to 2006
2.4 2006-2015年研究区垂直形变特征
图5显示 2006-2015时段中,研究区内整体呈现上升情况,其中吕梁地区上升速率比较明显,达到8 mm/a,显示吕梁山地块边缘与盆地交汇地带的活动性明显,应变较大。研究区域内,大同与呼和浩特区域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变化剧烈,比对前人相关研究结果[15-16],上述两地区漏斗沉降区域的生成是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所致。
图5 2006-2015年年垂直形变速率Fig.5 Annual vertical deformation rate from 2006 to 2015
2.5 2015-2018年研究区垂直形变特征
图6显示2015-2018时段大同区域仍是漏斗式下沉,主要原因仍如上述的地下水开采。研究区东侧太行山及山阴区域呈现上升趋势;西北部呼和浩特区域附近、东南部蔚县盆地和五台山北麓断裂附近出现差异升降变化,表明该区域具有潜在的地震危险性,应注意潜在的与地震有关的拉张或者沉降区的出现。2020年3月30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发生4.0级地震,可能与该区域垂直形变差异有关。怀仁-山阴县连线区域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场存在较大差异,同样具有潜在的地震危险性。研究区域内其他区域仍是以山区隆盛、盆地下降的继承性活动为主。
图6 2015-2018年年垂直形变速率Fig.6 Annual vertical deformation rate from 2015 to 2018
3 结论
收集整理1984年以来历年晋冀蒙地区精密水准复测观测数据,比对相邻复测年份相同水准点的高差值,构建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看出,1984-1987年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变化图显示山阴-大同盆地变化加剧,其后发生1989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2015-2018年分析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区域附近变化大的区域与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县4.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根据最新复测数据分析,研究区域内以继承性活动为主,即山区隆升、盆地下降。呼和浩特区域附近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场升降差异变化明显,蔚县盆地和五台山北麓断裂附近出现差异升降变化,怀仁县-山阴县的垂直形变速率梯度变化等,表明这些区域具有潜在的地震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