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持天香,笔墨通禅
——侯素平绘画艺术欣赏
2020-12-24印心居士
文/印心居士
画家简介:
侯素平,1976年生于河南省辉县市,号白茅,斋号幻庐、墨禅山房。毕业于宁夏大学艺术系,现为《禅画》丛刊主编,中国画学会会员,作品入编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画家线描集》、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画人物集》;曾主编《画道丛刊》《当代中国画30家》《纸上沙龙艺术集》,校注《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著有《王羲之书法入门》《佛造像》《侯素平作品集》。
侯素平,夙具慧根,自幼酷爱绘画,又虔心向佛,是桐柏山水帘禅寺方丈妙侠大和尚座下皈依的弟子。18岁时因缘际会,拜入当代写意人物画大家李世南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从此,朝乾夕惕,明悟画理,相随十年,得师亲炙,遂由技而进乎道,由写意到写心,笔下的大写意人物渐具气象,成为引人瞩目的画坛新秀。
《大慈大悲》
素平学画,从传统入手,“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李可染语),多年来一步一叩地深入,一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曾临习过大量的工笔人物画及线描作品,尤其对陈老莲、八大山人、徐渭等人的作品下过很深的功夫,对中国画的文脉与文心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他没有死守所谓系统的学院式的中国画训练,因此少了许多条条框框的捆绑与束缚。他对笔墨的悟性极高,作画坚守“笔墨造型”,将笔墨置于造型之前,认为“有笔墨的造型才是中国画的艺术,无笔墨的造型即使有形也无艺术可言”,无论是笔法上的勾、皴、点、擦,还是墨法上的浓、淡、干、湿,都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充分利用毛笔和宣纸的性能特点,以焦墨、宿墨、淡墨营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襟怀,充分展现出中国画笔墨的神韵。他甚至将黄宾虹山水画“五笔七墨”中那种水墨交融的审美因素移植到自己的人物画创作之中,秉承了其随机生发、一任天然的创作状态,舍弃了其层层积染的焦墨程式,拓宽了人物画创作的画境,从而使其画面显得气韵生动、天机流露,却没有黄氏山水的深重乌黑,那些看似潦草率意、狼藉满纸、纵横涂抹、扭曲夸张的笔墨,恰恰是他苦心孤诣、惨淡经营的结果,彰显出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意境,即大朴不雕、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化天成的审美意蕴。
素平对艺术是虔诚的,注重笔墨与造型,注重心灵的挥写,将画画当作参悟人生和个人修为的一种手段,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技进乎道,才能表达出人的真正性情。他的画不伪作,无造作之气,一笔一墨皆是情感的真实流露,不事雕琢,质朴于内,用笔流畅,墨色灵秀,元气氤氲,化机一片,这无疑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所在。我尤其喜欢他的“遗民系列”“骨冷神清系列”和“历代高僧系列”,如他笔下的《慧安禅师》:空寂的天地之间,一高僧双手抚膝,神情萧散,跏趺坐于一片芭蕉叶之上,侧首仰面,凝神观想,似定非定,诸相非相,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刹那变成了永恒。他仿佛就那样静坐着思虑了千年,“八风吹不动天边月”,柔丽的柠檬,黄色的僧袍,依然鲜明如初,却遮掩不住袈裟下的风流。他倚坐的淡石绿芭蕉叶依然鲜润欲滴,仿佛永不会干枯,没骨绘出的面容,淡定自在,无喜亦无忧,外离于相,内守于定,日月不能移,风雨不能侵。他的双唇紧闭,他那张开的我们看得见的一只妙目里,却蕴涵着天地间无尽的禅机。素平以高超的技法,将历经九代帝王的128岁慧安禅师的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一睹一代禅宗高僧不灭的神采。
《观自在》
《盛夏蝉趣》
素平写能达意,工亦严谨,如他笔下的《朱耷像》:以渴笔焦墨皴擦出八大山人孤傲冷寂的风神——头戴斗笠,秀骨清像,忧郁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江山易主、家破人亡后的“难言之恫”与“黍离之悲”,使人心潮澎湃,意气难平,生发出对其“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郑板桥语)的悲叹!
此外,游戏三昧、佯狂济世的济公,象视牛行、胜相庄严的天台三祖南岳尊者,烧木佛取暖、奇行异径的丹霞天然禅师,栖息树上、物我两忘的鸟窠禅师,离法自净、不事细行的药山惟俨禅师,随缘任运、心无挂碍的无住禅师,函盖乾坤、慧辩天纵的云门文偃禅师,神情孤峭、独步画苑的怪杰虚谷……他笔下的人物具有疏朗、简淡、清逸、空灵的风格,“笔到意到,传神真切”(张淑芬语),呈现出一种出尘脱俗的人文精神,于是,我从他的画里读出了倪云林的恬淡虚静,徐青藤的冷逸狂肆,八大山人的空疏静穆,陈老莲的高古奇骇。
《李白邀约》
《大河月夜》
《虔诚》
《明月夜》
人的生命中本来有着一段“天香”,只是我们常常嗅不出。佛教认为,这是因为熏染的结果,我们身处娑婆世界中,被污浊的空气包围着,被闻名利养牵绊着,被五欲六尘熏染着,以致失去了自己生命的气味。人是群居动物,我们无法避免这诸种的熏染,关键看个人内心的“信心”。“智者转红尘,不被红尘转”,所幸的是,素平没有迷失在世俗的熏染之中,对自己清洁的本性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始终在心中护持着自己生命的“天香”,沉潜在笔墨修行之中,从而长养出生命的本真,笔墨也便通了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