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级管理模式对儿科急诊患儿抢救效率及护理安全的影响
2020-12-24阿依吐拉哈德尔王雪梅
阿依吐拉·哈德尔,王雪梅
(新疆乌鲁木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0 引言
社会中,小儿属于特殊群体,而每个家庭的关注重点也是孩子的健康[1]。随着我国开放的二胎政策,我国的婴幼儿数量也不断增多,而小孩的免疫力本就较低,在生长过程中易发生一系列的疾病,而儿科的收治患儿数量也不断上增[2]。医院中,儿科急诊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科室,主要收治各种疾病的小儿[3]。而在儿科急诊中开展的护理工作也具有较高的风险,特殊性及责任性也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儿科急诊的护理要求也不断上增。如何减少患儿的住院率,加快患儿的回复,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提升抢救效率及护理安全成为了儿科急诊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4]。为了提升儿科急诊中的护理安全性及护理护理效果,本研究就儿科急诊中应用病情分级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60例急诊患儿进行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中,女性为37例,男性为43例,年龄为3~11岁,平均(5.67±0.46)岁;患儿病程为0.4~2.1 d,平均(1.01±0.27)d;其中消化道疾病有24例、呼吸道疾病患儿为40例、皮肤疾病患儿有14例,免疫系统疾病患儿为2例。对照组中,女性有38例,男性有42例,年龄为2~11岁,平均(5.68±0.49)岁;患儿病程为0.5~2.1 d,平均(1.02±0.26)d;其中消化道疾病患儿为22例、呼吸道疾病患儿为42例、皮肤疾病14例,免疫系统疾病患儿为2例。患儿纳入标准为:①所有患儿均由家属陪同前往诊疗;②未患有精神类疾病,言语意识清晰;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儿心脏、肾脏等脏器病变严重;②缺乏患儿完整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病情管理。在该种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以《急诊患者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开展护理工作,处理过程中,应当根据患儿的病情发展具体情况,按照轻重缓急的不同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干预,为患儿开展抢救。患儿进入住院部住院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巡视,严密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详细地观察及记录,完成治疗性操作。若在患儿住院过程中发现有任何异常情况,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以便及时为患儿进行对症治疗。
观察组则应用病情分级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①住院前的管理。使护理人员按照《五级分诊法》为患儿进行分诊,将前往诊疗的急诊患儿分为5个级别,分别为:红区(包括了需立即开展心肺复苏的患儿为1级、发生高热惊厥且发生抽搐的患儿为2级)、黄区(为急诊患儿)、绿区(包括一级晚夜间门诊患儿以及2级的普通门诊患儿)。在这些收治的患儿病历上贴放上不同等级所对应的颜色标签,以便引导患儿就医。护理人员在收到贴有红色标签的患儿时,应当为其加盖优先就诊章,立即为患儿开展抢救工作;贴有黄色标签的患儿则为患儿加盖急诊章,为这类患儿优先开具治疗以及检查单,每隔半小时为患儿进行一次生命体征评估;贴有绿色标签的患儿则使其候诊普诊,每隔1 h为患儿开展1次生命体征的评估工作。
②住院期间可结合制定的《急诊患儿护理评估量表》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具体的评估,按照评分,为患儿开展对应的护理工作。评估内容主要有血压、心率、意识、疼痛、提问、呼吸以及危急值。体温以35~38.4 ℃记0分,超过38.5 ℃记2分,危及值以有为3分,无记0分,其余各项评分均在0~4分。若患儿的评分超过9分,则代表患儿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应立即为患儿开展抢救工作;若患儿评分为5~9分,则应将患儿送入PICU中进行相关治疗;若患儿的分值低于5分,则代表危险较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巡视,时刻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
③健康教育。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提升患儿家属对患儿情况的了解及对疾病的认知,能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治疗。若患儿有发热的情况,护理人员则应告知患儿家属常用的降温方式、发热的相关知识及指导患儿家属如何正确使用退烧药物,若患儿的体温高于40 ℃,则护理人员应指导患儿家属结合药物降温及物理降温方式为患儿降温。若患儿存在咳嗽、哮喘请情况,则应告知患儿家属导致患儿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指导其正确使用雾化器为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正确为患儿排痰。若患儿自身具备一定学习能力,则护理人员可指导患儿配合吸痰、正确咳嗽。同时应告知患儿家属,应对患儿的平时用具、食具等进行消毒,注意患儿的皮肤护理及饮食护理等。
1.3 观察标准
对比两组患儿的就医情况,包括抢救效率、住院时间及就诊时间。抢救效率=成功抢救例数/患儿总例数[5]。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安全性,主要统计患儿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患儿家属的投诉情况及护理差错情况,以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越低,代表护理安全性越高。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采取本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给予患儿家属进行填写,满分为100分,以6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以60~80分代表较满意,以超过80分代表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度例数)/总例数×100%[6]。
1.4 统计学处理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就医情况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率为90%,对照组患儿的住院率为95%。观察组的住院率明显比对照组患儿低(P<0.05)。观察组患儿的抢救效率为100%,对照组患儿的抢救成效率为95%,观察组的抢救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就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儿的就医情况( ±s, d)
2.2 护理情况
观察组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 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n(%)]
2.3 满意度
观察组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n(%)]
3 讨论
在儿科急诊中,常会发生护理纠纷事件。由于前往儿科急诊的患儿通常病情较重、病情复杂且变化迅速,患儿的应激反应较强,配合度差,加上家属对患儿过度关注,情绪容易暴躁,因此护患纠纷的事情常有发生,严重影响着医院儿科的护理质量[7]。目前,如何提升患儿的抢救效率及提升护理安全性是儿科急诊中需要严肃思考并解决的问题。病情分级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按照患儿病情轻重以及临床资源对患儿进行分级,以提升儿科急诊中的抢救效率。病情分级管理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协助急诊科人员为患儿采取最适合的护理方式,在提升对患儿的抢救效率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提升临床护理的安全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就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
综上所述,在儿科急诊中应用病情分级护理,能有效促进患儿的恢复,提升临床抢救效率,提升护理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