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020-12-24徐雅,马超
徐 雅,马 超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0 引言
马克思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它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促进我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高等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必然选择,及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
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诞生,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共产党结缘,绝非偶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近代中国迫切渴望和需要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理论,给予启迪和引领方向,马克思主义为处在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带来希望。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1]。
2 马克思主义重要地位的体现
2.1 高等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这强调实现党对工作的全面领导,包括高等教育事业。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管理体制,这说明党委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在高等教育中是通过高等学校党委来实现的[2]。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性质和办学方向。 这一制度是在孜孜不倦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的领导管理体制[3],是符合现阶段国情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提高了高等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完善了高等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强化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领导,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高等教育事业的指导地位,为建设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引。
2.2 高等学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是高等学校党委工作的核心[4],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当前,国内思想文化领域纷繁复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到威胁与挑战。 面对这种形式,在意识形态最活跃、最敏感的高等学校,在育人工作的各方面,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地位。
习近平同志明确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高等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关于涉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可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前提,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事业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多年来,高等学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建立了包括辅导员制度、政治工作制度在内的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校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利用多样化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帮助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发展中的指导地位,是高等教育中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前提,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的前提保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
3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党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旗帜,也是指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极端重要的作用。
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体现了党在教育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项制度,并且不断改善和发展该制度[5]。
高等学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体现了马克思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作为思想和人才的汇集地,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抓好高等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工程,事关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事关走什么样的办学方向,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 高等学校要走社会主义办学之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地位。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各项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各项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也不例外。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马克思主义为建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思想遵循,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