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2019,我们一起走过”系列报道 宏观调控:粮食流通顺畅有序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2020-12-24郑凯闻
文/郑凯闻
“粮价稳、百价稳”,保供稳价一直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核心工作之一。走过亮点纷呈的2019,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在创新完善宏观调控上打出组合拳,一年来粮食流通顺畅有序,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粮食收购平稳有序 服务走向信息化
做好粮食收购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是做好保供稳价、维持粮食市场总体稳定的关键一环。秋粮在粮食生产中比重较大,为做好秋粮收购工作,2019 年9 月中旬,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19 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并召开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作出具体收购部署。旺季收购期间,国家局负责同志带队,分赴黑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主产省开展秋粮收购督导调研,对春节前后售粮高峰期的收购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从合理布设网点、加快腾仓并库、改进优化服务、加强监督检查、强化情况调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秋粮收购进展总体顺利,截至2020 年1 月5 日,累计收购秋粮2155 亿斤,市场价格总体稳定,优质优价特征明显。各地密切关注粮食市场价格走势,江苏、安徽、黑龙江等省及时启动预案,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牢牢守住了“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放眼全年,2019 年全国各级粮食部门认真组织政策性收购,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开展市场化收购,全年共收购粮食7900 亿斤,没有出现大范围“卖粮难”。各地及早谋划粮食收购工作,对每季粮食生产形势认真分析,结合本地实际,及时作出收购预判,有针对性地制订工作方案,做好仓容等方面准备,并召开专门会议,对收购工作作出部署,压实各方责任。多措并举消化粮食不合理库存,搞好粮食统计、监测分析和预期管理、精准调控,政策性粮食库存较最高点下降36%,粮食市场供应稳定有序。
“易粮通”“满意苏粮”“惠三农”“赣粮通”……各地不断创新为农服务方式,开发线上客户端、小程序,粮食收购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重点产区还可通过订单收购、预约收购、绿色通道等方式,有序引导农民错峰售粮,打造农企供需对接平台,宣传解读售粮政策,帮助农民交“明白粮”,成功实现“指尖卖粮”。
与此同时,各地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在政策引导、资金保障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调动多元市场主体收购积极性。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建立了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制度,为市场化收购资金提供保障。督促中储粮集团公司切实履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主体责任,认真抓好政策性收购,严格执行预案启止规定和质价政策。截至2020 年1 月7 日,启动预案的8 个主产省已布设执行网点2144 个,网点布局总体能够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在2020 年初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市场监测和分析研判,主动发布收购进展、市场价格等信息,为农民售粮和企业经营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完善银企对接平台,发挥好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政策作用,确保收购资金充足。加大与铁路部门协调力度,发挥粮食铁路运输需求与运力供给对接机制作用,确保运力供给充足。督促各地落实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不断优化粮食收购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多元主体入市积极性。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充分挖掘可用仓容,合理增设收购网点,满足农民售粮需要,确保收购有序开展。加强监管,以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11 个省(区)为重点,督查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各环节,严厉查处抬级抬价、压级压价、“以次充好”“转圈粮”等违规行为;同时,用好12325 粮食流通监管热线,强化社会宣传和监督,积极处理群众合法诉求。
落实北粮南运 助力保供稳价
随着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源源不断的商品粮行销全国,我国粮食生产的北粮南运格局已悄然形成。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北方粮食主产区的粮食通过铁路、水路等源源不断地运往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南方主销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促进粮食区域供求平衡的“大动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工作,2019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搞好北粮南运保障南方销区饲料粮供应作出安排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北粮南运工作,切实保障玉米等饲料粮供应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玉米南北方产销衔接,拓宽南方销区饲料养殖企业采购渠道,帮助企业提前锁定粮源,2020 年1 月2 日至7 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采取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全国公益性饲料粮专场交易会,不收取交易手续费,并提供物流运输、融资支持等服务,促进南方销区大型饲料养殖企业与产区精准对接,满足企业用粮需要。最终共成交871.2 万吨,成交金额155.4亿元。
同时,本刊从日前召开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上获悉,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已经协调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做好运力、资金等保障工作,对纳入北粮南运相关政策支持的粮食,在铁路运力安排上予以重点保障,在信贷资金上按规定予以支持。
“下步,我们将持续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监测分析预警,根据玉米市场形势和生猪养殖情况,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组织好市场化购销,增加南方市场玉米等饲料粮供应,促进生猪养殖加快恢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为切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有关部门坚持常年常时投放国家政策性粮食,并统筹考虑市场需求和粮食库存消化,科学制定销售底价,合理把握销售节奏,2019 年共销售成交国家政策性粮油3855 万吨,其中稻谷1248 万吨、小麦343 万吨、玉米2191 万吨、油脂油料73 万吨,有效保障了粮油市场供应。
大力推进产销合作 打通粮食流通“最后一公里”
产销区合作,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产区种粮农民收入,推动产区粮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为销区居民提供了优质粮源,对于平衡各地资源优势不均,切实保障全国粮食供应,维护价格平稳也有着重要意义。据统计,2018 年全国粮食省际间流通量达4392 亿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2019 年继续保持在4300亿斤以上。
近年来,各地粮食产销合作意识强烈,不仅积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而且主动搭建线上交易、线下洽谈等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引擎作用,促进粮食流通有序顺畅。当前,粮食产销区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31 个省区市按互惠互利的原则,均签订了粮食产销合作战略相关协议。其中黑龙江、河南、吉林、福建、广东等省分别与10 个以上省份签订合作协议。2018 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先后在黑龙江、河南举办了两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积极打造全国性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显著提升。2019 年,通过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组织的各类地方粮油交易专场成交总量325.9亿斤,同比增长52.6%,成交量再创新高,有效保证区域粮食供应发挥产销合作平台作用。
除此之外,各级粮食部门推动以资本为纽带,打造自己的骨干粮食企业集团,培育合作载体,做强经营主体,实现不同层级的国有粮食企业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各地以骨干国有粮食企业为基础,组建跨区域集团公司,鼓励跨区域建立生产和收储基地、加工园区,成为推动粮食产销协作和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重要载体。在合作形式上,各级粮食部门不断创新,发展“互联网+粮食”等新模式,大力拓展网上粮食交易,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实现智能交易、智能支付、智能仓储、智能物流、智能配送。产销区开展跨区域品牌营销,实现资源利益共享。部分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粮食合作。
为更好地实现融合发展,丰富合作内涵,各地坚持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鼓励发展订单收购、开展产后服务、建立异地储备和收储基地等形式,拓宽产销合作渠道,确保产销合作取得实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订单收购,拓展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提高合作水平。
为进一步强化合作保障,推动落地见效,各地还因地制宜制定了很多具体实施意见,出台了一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部分省区市省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扶持粮食产销合作,内蒙古等9 个省区组建运行覆盖全省(区)的信用保证基金,基金总规模达74 亿元。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拓展粮食运输通道,为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本刊了解,2020 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继续支持并精心指导推进粮食产销合作向纵深发展,支持各地加强政府层面战略协作,构建长期稳定、高效精准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引导各地建立粮食产销合作省内部门协调机制和省外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品牌效应,优化整合区域性洽谈会,确保产销合作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