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的影响及相关建议
2020-12-24本文根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提供材料整理参与调研的专家包括朱增勇浦华梁桂超朱宁陶莎李晶刘景景张静宜沈辰张晶孔繁涛赵俊晔高芸侯煜庐孟丽
(本文根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提供材料整理,参与调研的专家包括:朱增勇、浦华、梁桂超、朱宁、陶莎、李晶、刘景景、张静宜、沈辰、张晶、孔繁涛、赵俊晔、高芸、侯煜庐、孟丽)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地采取了限制人员流动、交通管制、延迟复工等防控措施。针对疫情给农业带来的影响,有关市场分析预警专家对各产业进行了调度评估,下面是部分研判成果。
一、生猪
总的看,饲料生产和采购运输、生猪屠宰和调运是养殖户反映最为突出的两类问题,集中表现为养殖生产资料告急、饲料价格上涨、生猪有价无市等,不利于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加大了后期猪肉市场波动风险
1.主要影响。一是生产资料运输困难,生猪销售受阻。调研表明,2/3养殖户反映饲料不好买、不好运,兽药买不到、用不上,生猪无人收、运不出。二是饲料供应紧张,市场价格上涨。部分饲料厂推迟复工、饲料门市关停,加之配送困难,饲料供给偏紧,61.4%的养殖户反映饲料及原料价格上涨。三是屠宰场停工较多,生猪有价无市。60%的中小养殖户反映有待售肥猪,但猪贩子不能上门,销售非常困难。四是地方政府有效措施不足,乡村道路难打通。生猪产业链各环节涉及多部门、跨区域、跨市县,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协作,交通运输特别是乡村公路通行标准多、手续繁,打通难度较大。
2.相关建议。继续支持非洲猪瘟等风险防控。养殖户反映非洲猪瘟防控支持政策依然存在区域差异大、支持不到位、资金缺乏等问题,仍需继续加强对中小规模户融资、养殖用地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提升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鸡蛋
总的看,鸡蛋价格持续低位,蛋鸡养殖场亏损严重,饲料价格上涨加重了养殖场运营困难,种鸡企业鸡苗难销、亏损严重,纷纷采取种蛋转商措施来降损,增加了后期市场供给不足风险
1.主要影响。一是蛋价下降养殖场亏损。2020年第七周鸡蛋集市均价每斤3.68元,比第一周下降18.4%,产地价格更低。二是饲料涨价养殖成本增加。多家饲料企业均在2月5日—11日发布了蛋鸡料涨价通知。三是鸡苗难销种鸡企业亏损。各地纷纷关闭活禽市场、禁止活禽跨区调运,鸡苗销售困难,种鸡企业损失惨重。四是后期鸡蛋产能可能下降。为改变“滞销”局面、减少损失,种鸡企业种蛋转商比例增加。
2.相关建议。有条件的地区,争取出台激励蛋鸡养殖、鸡苗孵化的优惠贷款和相关保险政策,减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租金和税费负担,加大信息发布和产销对接力度,避免养殖户因疫情遭受重大损失。
三、禽肉
总的看,肉禽养殖户遭遇了饲料兽药短缺、外调受阻、市场压缩和消费下降等多重困境
1.主要影响。一是白羽肉鸡生产销售受影响相对较小,但活鸡价格总体低迷,鸡苗价格暴跌。合同鸡养殖户有一定的压栏压力,非合同养殖户销售困难。为减少损失,养殖户不得不毁苗、抽毛蛋(中止孵化)。二是黄羽肉鸡生产受影响较大,龙头企业带头限产,量价齐跌。广东、广西等黄羽肉鸡主要消费地区关闭活禽市场,导致养殖户无处卖鸡,消费者无处买鸡,黄羽肉鸡鸡苗销售也随着下跌。三是肉鸭价格低位徘徊,鸭苗价格有所回升。四是禽肉消费下滑明显。餐饮业消费几乎停滞,家庭消费有所增加但增幅有限,禽肉加工量下降30%—50%。综合评估,禽肉总消费同比降幅约60%。
2.相关建议。各地畜牧兽医部门应扎实做好春防工作,指导养殖场户不能因养殖效益下降而放松防疫要求,规范被淘家禽无害化处理。
四、水产
总的看,水产品产地滞销和销地缺货并存,交易量明显下降,尤其是部分主产区养殖产品、苗种、饲料等运输遇阻,雇工招工困难,养殖进度延迟
1.主要影响。
养殖生产方面:一是生产物资供应不足。不少水产品饲料、药品企业停工停产,生产物资运输不畅、供应不足。二是养殖人工短缺、成本上升。养殖场面临人手不足,有关部门要求在假期延长和停工期间正常发放工人工资,增加了养殖场人工成本。三是生产进度受到影响。销售渠道和交易数量缩减,打乱了原有出塘节奏。随着气温回升,水产养殖进入塘口管理关键期,疫情给养殖管理带来诸多不便,清塘消毒、苗种投放时间点延后。
消费流通方面:一是春节餐饮消费骤减,需求较往年下降。二是多数市场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交易量萎缩。三是鱼价低迷和暴涨并存。一些地方封闭交通造成运输不畅,给水产养殖和市场都造成影响,导致短期鱼价低迷和暴涨并存。四是新的消费习惯或由此形成。居民居家隔离,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购买生鲜和冰鲜产品,促进了新消费业态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2.相关建议。从长期看,要进一步创新流通模式,推动产业与消费转型升级。借助消费者疫情期间积极网购的契机,引导批发市场、加工流通企业利用电商、微商等方式组织水产品流通销售,鼓励和推动相关主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渠道和模式,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积极引导加强水产品产地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转变原有交易和营销模式,推动流通转型升级。
五、蔬菜
总的看,蔬菜生产、加工、运输和消费各环节人工费用均有所增加,个别地方蔬菜运输调度难度较大、产销脱节严重,价格水平总体上扬,产地价格低迷与销地价格高企并存,不同品种间价格走势分化
1.主要影响。一是全国蔬菜均价高位波动,接近10年来最高水平。受季节性规律和疫情防控叠加影响,蔬菜价格居高不下。2月1日—17日,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5.71元,创4年来同期新高,接近10年来同期最高值2016年的每公斤5.74元。二是产地蔬菜滞销与销地高菜价并存。受部分地区疫情封城、封路、管制等因素影响,蔬菜市场原有的运输路线、销售渠道和运行模式被打乱,造成了蔬菜产销脱节、供需不配的态势,在产地田头价格较低的同时,销地零售价格居高不下。三是不同蔬菜品种间价格走势有所分化。疫情防控导致人们蔬菜消费行为发生变化,耐贮藏类蔬菜需求量相对增加,价格上涨较多,设施类蔬菜需求量相对减少,上涨较少甚至下跌。四是蔬菜生产供应各个环节成本均有所增加。蔬菜出村、上路、进城的难度加大,从田头到餐桌各环节成本都有增加。
2.相关建议。考虑到今年全国冬春蔬菜种植面积同比增加2%左右,且气温略高于往年,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预计菜价继续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3月中旬以后,随着蔬菜地产地销成为市场主导产销模式,菜价有望季节性回落,且很可能回落速度快、回落幅度大。建议各地适当补贴因滞销卖难损失较重的菜农,加快建设蔬菜冷藏保鲜设施,鼓励拓展电商销售供应途径,多措并举促进蔬菜均衡有序供给。
六、水果
总体看,受疫情影响,2月份集中上市的南方柑橘类水果和热带水果产销脱节严重,出货量和收购价均处于近年低位
1.主要影响。一是水果产销形势严峻。南方时令鲜果价跌卖难,水果主产区跨村跨镇采摘组织难、产地收购商少、货源流通难。北方冷储水果出库慢、价格低,部分产区冷库暂停交易,开展交易的产区运输车辆少,果农急于出货,量价齐跌。全国水果消费总量降低,水果团体消费、外食消费、旅游消费显著降低。水果进出口明显滞缓,越南、泰国、缅甸的热带水果进口量骤减,同时我国水果出口受阻。二是严重影响后期市场运行。多地采取推迟采摘、盖膜保鲜、冷库暂存的方式,拉长水果销售期,加剧上半年水果销售压力。水果低价滞销导致种植户、经销商资金回笼难,用工缺乏导致果园管理跟不上,疫情直接影响种苗外运和生产,加大产业健康发展风险。
2.相关建议。以县市为单位,做好近期大量上市果品的品种、产量、质量摸底调查,及时准确对外发布果品供给信息。支持果农把握线上线下各类销售机会,利用各种渠道加快果品外销,同时做好质量管控,避免“助农果”中混入残次果,维护好渠道和产区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