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0-12-24刘艳王仙丽范鸿飞王灵芝宋海燕
刘艳,王仙丽,范鸿飞,王灵芝,宋海燕
(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 巴彦淖尔)
0 引言
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老年人是其主要的发病人群,脑梗死是指机体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引发机体脑组织缺氧缺血症状的发生,从而导致机体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症状[1]。急性脑梗死发病时比较凶险,可快速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治疗的难度,该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静脉溶栓治疗是常见且广泛应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价值,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会出现症状波动情况,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2]。基于此,本次研究针对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8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研究利用此方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质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8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纳入至本次研究,将发生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6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未发生波动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本次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98例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签字同意。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精神、智力以及交流沟通正常的患者;(3)发病到就诊时间不超过4.5 h的患者。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3)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参照临床试验设计的标准,并结合收集的一般资料,制定观察表,观察表的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个人史、溶栓前INR和血压、溶栓24 h内的NIHSS评分记录、梗死部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G)、TOAST分型等内容。
1.3 观察指标
早期症状反复波动评分标准[3]:在行静脉溶栓治疗24 h内,患者的NIHSS评分增加或者减少次数超过1次,并且每次NIHSS评分增加1分及以上则表示出现症状波动;若是患者的NIHSS评分增加或者减少次数超过1次,或者NIHSS评分处于不变状态则视为未发生症状波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溶栓时间、溶栓前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溶栓前INR、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6%、TOAST分型以及溶栓后24 h内颅内出血占比无差异性(P>0.05),观察组溶栓前NIHSS>3分以及前循环梗死的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发生早期症状反复波动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3分以及梗死部位是发生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突然、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猝然昏倒、语言障碍以及半身不遂等症状[4]。该疾病常常在晚间睡眠或安静休息时发作,若不及时接受治疗,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中度昏迷、脑疝以及四肢瘫痪等状况,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会引发脑水肿等并发症,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死亡,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5-6]。因此,临床上加强对患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n(%),±s]
表2 发生早期症状反复波动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本文探讨了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相关影响因素。静脉溶栓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常用方法,临床效果明显,具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7-8]。然而以往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24 h内会出现症状反复,因此,分析影响因素对疾病治疗是非常重要的[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3分以及梗死部位是发生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独立影响因素,原因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血液动力学相对不稳定,提高了NIHSS的评分,同时患者发病后前循环梗死部位更容易发生波动。
综上所述,溶栓前NIHSS>3分以及梗死部位是发生早期症状反复波动的独立影响因素,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NIHSS评分的评估,观察患者的脑梗死部位,以降低患者症状波动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