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2020-12-24洛嘎
洛嘎
(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西藏 拉萨)
0 引言
股骨粗隆间骨折(ITF)为骨科临床多发病,多发于老年群体,其发生率约占髋部骨折的六成左右,骨质疏松和跌倒均为ITF的危险因素[1]。粗隆部有丰富的血运,骨折后容易愈合,因此可采取保守治疗,但非常容易发生髋内翻以及下肢缩短等不良后果,另外,老年ITF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若采取保守治疗势必延长治疗时间和骨愈合时间,且治疗期间需要长期卧床,可引发压迫性溃疡、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常导致预后不良[2]。据研究统计,手术治疗死亡率在0.9%左右,而保守治疗的患者死亡率高达35%,因此在患者机体条件允许下进行手术治疗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的方式。动力髋螺钉曾是治疗ITF的临床经典治疗方案,属于髓外钉板的一种,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髓内固定系统比髓外系统有更优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对各类ITF均适用,而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就是髓内固定系统的经典代表之一,为探究不同固定系统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择了我院1年来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分析,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0,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与对照组(n=40,采取动力髋螺钉治疗)。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62~83岁,平均(72.15±9.05)岁;AO/ASIF分型:9例A1型,18例A2型,13例A3型;骨折至手术时间(3.44±1.07)d。对照组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61~85岁,平均(72.06±10.87)岁;AO/ASIF分型:8例A1型,19例A2型,13例A3型。骨折至手术时间(3.28±1.03)d。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各方面对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提示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CT、X线等影像学检查证实;②单侧骨折者;③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适应征;④患者年龄>60周岁。排除标准:①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②陈旧性及病理性骨折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动力髋螺钉进行治疗,在此不做赘述。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进行治疗,术前麻醉采用全麻或硬腰联合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使用骨科牵引架将患肢进行固定,正常下肢外展,对抗牵引,患侧肢体内收内旋。C型臂X线机平面透视检测,复位满意,于股骨大粗隆顶端之上取一约为4 cm的外侧纵行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将臀中肌分离,使大转子充分暴露,进针点选择大转子顶部中央或稍前外侧,将导针插入,在C型臂透视下调整导针至髓腔内合适位置,充分扩髓,将防旋髓内钉主钉旋入,取螺旋刀片对主钉进行调整,深度位置满意后,经保护套筒将股骨颈内导针置入股骨颈中央偏下的位置,直至关节下5 mm,测深,打开骨皮质,将长度合适的螺旋刀片打入标记的深度,C型臂下确认位置后锁钉,透视骨折位置并将尾帽拧入,关闭切口,置引流管常规引流,取无菌纱布覆于切口表面。
1.3 观察标准
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引流量及住院时间以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进行详细记录。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
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以及术后6个月采取Harris量表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满分100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为可,<70为差,分数越高,表明髋关节功能越好[3-4]。
1.4 统计学分析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对比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失血及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更少,两组各方面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情况对比( ±s)
2.2 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术前采取Harris量表对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对比,结果提示两组患者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个月再次评分,两组患者评分均有优化,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评分,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组别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对比( ±s, 分)
2.3 术后并发症情况
患者术后并发症种类主要包括延迟愈合、髋内翻、股骨颈缩短、股骨干骨折、股骨头切割。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6/40),1例延迟愈合,2例股骨颈缩短,2例髋内翻,1例股骨干骨折。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11/40),1例延迟愈合,3例股骨颈缩短,4例髋内翻,2例股骨干骨折,1例股骨头切割。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9,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是股骨颈与股骨干之间的连接部分,也称作股骨转子,是位于髋关节外侧体表可触及的骨性隆起,股骨粗隆有许多肌肉附着,完成髋关节的各种活动。当股骨粗隆间受到外界严重撞击可发生粗隆间骨折。随年龄增加,人体的各项功能出现退行性改变,老年人协调能力下降,肌肉收缩能力减弱,易发生跌倒事件,加上其骨质抗击程度大不如前,极易因跌倒引发骨折。据相关研究显示,跌倒是90%左右老人年发生髋部骨折的原因[5]。早期给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固定手术治疗能够尽快使骨折稳定复位,从而尽早开始功能锻炼以恢复患肢功能。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均为临床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常用方案,而防旋髓内钉是在动力髋螺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改良产品,其更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上更据优势,其创伤小,防旋髓内钉大多情况下无需暴露骨折部,因此对局部血运影响小,有利于骨折预后,且操作步骤较少,因此手术时间也得以缩短,可提升患者预后[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术中出血量与引流量也少于对照组,提示防旋髓内钉在临床治疗中较动力髋螺钉有更明显的优势,能够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另外,在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6个月后两组患者评分差异不明显,表明防旋髓内钉能够在较短期内就发挥更佳的治疗作用,而中远期也能与动力髋螺钉达到相近的效果,充分证实了防旋髓内钉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有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康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