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改进SEM模型下大学生创造力对就业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0-12-24谭建伟牟胜东王建东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行为能力创造力创造性

谭建伟,付 杰,牟胜东,王建东

(1.重庆理工大学 a.管理学院;b.经济金融学院, 重庆 400054;2.长江师范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 重庆 408100;3.重庆工程学院 院长办公室, 重庆 400056)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当下热点,而在相关就业能力研究中不难发现创造力对其的主导作用。例如江志斌认为,“创造力能够起到完善个体知识结构,锻炼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提升就业能力最有效的方式”[1]。另外,徐海英指出,“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能够影响到综合能力的各个方面,进而影响到就业能力,而当下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总体能够归结于创造力不足”[2]。但是,创造力包含创造性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人格倾向3个因素,而这3个因素对就业能力的综合影响尚待研究,基于此本文对大学生创造力与就业能力评价指标进行归纳并提出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假设,通过改进的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和探索创造力的3个因素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就业能力影响范围最大,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创造性行为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倾向对就业能力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影响程度相对较弱。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增强我国教育改革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性。

一、文献回顾

(一)大学生创造力及影响因素

在诸多对创造力的研究中,创造力游乐场理论认为创造力应该分为先决条件、一般主题层面、领域和微领域4个层级[3];该观点可以从创造的步骤来理解,首先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可以对应先决条件,随着个人思维的不同或是人格的不同便有了一般主题层面,而领域和微领域则对应着个体的行为能力的不同。可以从思维、人格和行为3个层次进一步理解,该观点强调了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余璇等依据社会学习理论,探讨学习导向和高质量联结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4],结果显示学习导向和高质量联结对个体创造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学习导向和高质量联结对个体经验学习及个体经验学习的“知”与“行”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Amabile认为创造力是在某个领域内所表现出的技能、创造行为以及工作动机的综合结果[5]。这一观点着重强调了创造性行为与人格的综合,但各种创造行为也是基于创造性思维。个体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产生创造性思维,再有创造性行为,即从创造力的整体概念上,可以向创造性思维进行扩充。蔡静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应该包括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行为[6];该观点几乎涵盖了创造力的各个方面,但在总体衡量创造力时,也应该适当考虑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刘道玉认为创造性的想法需要遵循创造性观察、创造性思维加工和创造性实践3个步骤,重点强调了观察力、创造力、实践能力三者的连续性[7]。该观点中对创造性观察的描述可以归纳为动机,而动机往往源于个体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可以向人格方面进行适当扩展。丁新胜等认为制约创造力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创造观念、创造动机和创造潜能[8]。该观点认为创造动机与创造观念可以被归纳为创造性人格,而综合了内在思维和人格等倾向后,在对创造力进行总体描述时,可以综合行为等方面的因素。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创造力是个体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体现。将大学生创造力结构定义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行为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倾向3个维度,其中创造性思维涵盖了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创造性行为能力,即创造力需要匹配一定的行动能力,这是把创造性思维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包含探索、分析和总结等;创造性人格倾向主要包含想象力、好奇心和冒险性等。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

关于就业能力,相关学者提出了多个模型,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把就业能力分为基本胜任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效果和影响能力[9]。此观点中的基本胜任能力可以适当细分为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等,而沟通、适应能力等可以归纳为就业人格。M· L·戈德斯密德通过调查发现具备较强的就业能力需要满足能够与社会兼容、能与团队融入、良好的职业形象、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几个条件[10]。该观点对就业能力的概述比较全面,但其中创新能力往往与自身知识储备分不开,可以共同归为就业能力中的知识水平这一类。朱贵水等提出就业能力应该细化为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3个方面[11];该观点中的3个方面总体可以归纳为知识技能这一类,而在就业能力的具体判断方面,也需要从诸如个性形象、人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故模型可以适当进行扩充。贾利军提出就业能力可以从社会兼容度、准职业形象、就业人格3个维度进行衡量[12];该观点包含了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精神面貌、团队中的表现和个体素养等各个方面,但就业能力中也应当对知识技能方面有所强调,可以增加知识技能等使该观点更为完善。韩伟亚等运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和回归模型,检验高校课程体系不同结构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相关性及影响程度[13]。该研究结果表明课程体系中的就业创业指导、专业实践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并存在“就业创造指导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课程”这一按照影响程度排序的结果。王苑认为可以从认知能力、个体可靠性、沟通合作能力、自我意识4个维度进行划分[14],着重强调个人品质、交往、自我约束等,但在专业技能、知识能力方面可以进行适当延伸。

总体而言,就业能力结构在学术界未形成一个绝对的体系,但有一些共同的理念或者定义都提出了个人行为社会化的问题;都强调就业者的沟通能力,重视个人的修养与精神面貌;同时对就业者的胜任能力即知识水平提出了基本要求。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将就业能力结构定义为劳动者满足工作要求的能力,是企业实际的工作能力要求,包含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准职业形象、知识水平。社会兼容度是指个人能够被社会所接纳的程度,包含个人独立性与内在修养等;就业人格是指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准职业形象是指个人素养方面,如谈吐、精神状态、礼仪等;知识水平是指专业水平、逻辑思维和信息提取能力等。

二、研究方法

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就业能力应该是多个变量的综合性结果,同时大学生创造力中的诸多变量之间也应该考虑到其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不同的变量对就业能力中变量的影响和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故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EM)是通过处理和分析变量的协方差矩阵,用于分析潜在变量之间的假设,是一类结合因子分析与计量模型的数据分析技巧。其优点在于:(1)能够估计不可观测的潜变量;(2)在显著性方面重视多样化的统计指标;(3)相对于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而言,能够在考虑到潜在自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对多个维度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精准计算影响系数。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大学生创造力包含创造性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人格倾向;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准职业形象、知识水平。创造性思维能力对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准职业形象和知识水平均有正向影响;创造性行为能力对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和知识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创造性人格倾向对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和知识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如图1所示。

H1a:创造性思维能力对社会兼容度具有正向影响。

刘嫦娥认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人格上可以分为正面人格以及负面人格,正面人格的特点是富有独特的想象力、自信、善于接受挑战、工作态度积极等;负面人格比较冷漠、傲慢、自负,但这并不是一种贬义,只是指社会行为会因人而异[15]。詹泽慧等认为创造性思维会激发个人主观能动性,会影响到个人行为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格的独立性[16]。在本文中,把个人表现出的所有社会行为、内在修养、个人独立性、积极主动性等归纳为社会兼容度,可以根据相关研究提出创造性思维对社会兼容度具有积极影响的假设。

H1b: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就业人格存在正向影响。

姚海娟等通过研究发现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往往能够对情绪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不同个体所提出的见解进行恰当汇总和处理[17]。由此可以得出:创造性思维能力会影响个体在团队合作中能否做到集思广益,能否在团队中稳定情绪和恰当的沟通,进而影响就业人格的多个方面。

H1c: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准职业形象存在正向影响。

吉尔福特在论证创造性思维因素时,曾经假设发明家、著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会因不同的创造性思维而导致个人面貌或气质上的差异[18]。这一观点可以解释为不同领域的创造性人才由于创造性思维的不同会导致准职业形象中精神面貌、谈吐的不同,如科学领域的创造性人才与文学、艺术领域的人才会在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体现出很大的差异。由此可以得出: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对个人精神面貌、谈吐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就业人格。

H1d:创造性思维能力对知识水平存在正向影响。

Biraglia认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个体通常拥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内在动力,通过自身各项能力付诸于行动[19]。由此可以得出:创造性思维在创造的过程中激发了逻辑思维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视作“源动力”,它“驱动”着自身各项知识技能进行“运转”,创造性思维影响专业技能和知识,进而激发了个人知识水平的发展。

H2a:创造性行为能力对社会兼容度存在正向影响。

Sass的实证研究表明那些平时生活独立、行为与社会大众大相径庭、存在较多心理冲突的人往往创造性行为能力较强,高创造性个体和低创造性个体在感情失调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20]。从生活中也能发现一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当一个人拥有了较强的探索、分析等创造性行为能力,会适应工作的需要,表现出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积极主动性和个人独立性,即创造性行为能力能够影响社会兼容度的多个方面。

H2b:创造性行为能力对就业人格存在正向影响。

Joas认为在创造性行为的过程中,个体的目的并不是预先协调的,创造过程中的功能协调慎思活动是创造性行为的一个有机步骤而非先前行为,创造性行为是在问题环境下,个体依赖于能力与习惯而对环境做出的应对、适应和联系[21]158-159。该观点可以理解为创造性行为是在问题环境中通过自身各项能力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创造性行为能力会影响环境适应能力与情绪控制能力等就业人格中的多个方面。

H2c:创造性行为能力对知识水平存在正向影响。

朱虹等的研究表明创造性行为使得个人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发挥与锻炼[22]。Runco等通过研究发现创造性行为根据知识能力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大致可分为艺术创造型、科学创造型和日常创造型[23]。创造性行为的主旨在于把个人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付诸于实践,这期间融合了自身各项知识技能,即创造性行为能力体现的同时带动着个人知识技能的发挥,进而提升个人知识水平。可以认为创造性行为对个人知识水平的多个方面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H3a:创造性人格倾向对社会兼容度具有正向影响。

Shane等的研究发现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对工作更具有积极主动性和独立性,而这种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基于较强好奇和冒险心理[24]。Cheng等的研究也表明创造性人格中冒险性、探索性、想象力、挑战性、开放性会影响到个体对事物所作出的判断和行为[25]。可以总结冒险性、好奇心等是创造性人格的主要特征,而主动性是基于好奇心,这说明了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在工作中更加具有主动意识,在解决问题上更倾向于寻求各种挑战,即创造性人格影响到了社会兼容度的多个方面。

H3b:创造性人格倾向对就业人格具有正向影响。

范巍等的研究表明寻求冒险性、挑战性的人会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控制、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团队意识等[26]。王天利等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创造性人格的学生在面对环境变化时往往具有较强的判断力,能够做出恰当的应对和处理[27]。相关研究表明富有冒险性,挑战性等创造性人格的人更符合就业人格,具体表现为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做到团队互助、互补,在适当的场合做到控制个人情绪,也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创造性人格倾向对就业人格的各方面具有引导作用。

H3c:创造性人格倾向对知识水平具有正向影响。

王秀芝等的实证分析表明具有较强冒险意识、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学生更偏向于参加学术活动和技能培训活动,也更习惯阅读,因此这些学生在知识面的广度、前沿性、专业特色等方面也优于其他学生[28]。综上,想象力、冒险意识等创造性人格驱使着个体对知识层面进行拓展和探索,会对个人知识水平的各个方面产生促进作用。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

1.变量测量与问卷设计

为了得到大学生创造力对就业能力的具体影响,本文对大学生创造力的3个潜在构面进行研究,设置了10个观测变量;同样,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4个潜变量构面共设置了22个观测变量。对设置的32个观测变量设置了对应的题项形成问卷,其中就业能力方面参考了朱贵水[11]、贾利军[12]等在问卷调查中所设置的题项,创造力方面则是提炼和总结了本文参考文献对每个观测变量设置的题项。所有观测变量与之对应的题项均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设计,具体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表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根据本文的假设,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1)

η=Βη+Γξ+ζ

(2)

本研究的测量模型为:

Χ=Λxξ+ex

(3)

Y=Λyη+ey

(4)

其中,Χ为外生指标构成的列向量,Y为内生指标构成的列向量,Λx为Χ于ξ上的一个因子负荷矩阵,ex为Χ的误差列向量,Λy为Y于η上的因子负荷矩阵,ey为Y的误差列向量。

2.数据的采集与样本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以大学毕业生为主,鉴于目前网络的普遍,故问卷的发放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发放,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确认问卷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根据回馈的信息对问卷作出相应的修改;第二阶段为正式调研,对大学生创造力与就业能力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期历时约两个月,本研究发放问卷300份,实际回收283份,回收率达到94.3%;根据问卷回收的信息,男生174人,占总人数61.5%,女生109人,占总人数38.5%;本科毕业生175人,占总人数61.8%,硕士毕业生79人占总人数27.9%,博士毕业生29人,占总人数10.3%。问卷总体得分不存在单方面的偏向,同时在通过网络设置问卷过程中将机制设定为所有题目必须全部答完才算作有效问卷,故所回收的问卷都可以认为是有效问卷,且不存在数据的残缺。

3.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了提高数据可利用性,利用SPSS 22.0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学术界一致采用克朗巴哈系数作为判断信度的标准,各项信度系数均符合统计学建议标准(α>0.7),具有较高测量信度;组合信度采用CR值进行判断,利用AMOS 22.0对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结果显示各潜变量对应的组合信度(CR)均大于0.6,符合统计学建议标准,表明模型的组合信度良好;各潜变量对应的平均变异数萃取量(AVE)均大于统计学建议的标准0.5,这表明模型中各变量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区别效度方面,可以利用AVE 的二次根号值进行判断,数据的分析结果表示单个潜变量构面自身的相关程度大于该单个潜变量构面与其他潜变量构面的相关程度,故模型总体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潜变量构面的显著性方面,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潜变量构面的因子载荷与t值,如表3所示。可以看到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处于统计学建议的0.5至0.95之间,P值也小于0.05,能够说明测量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表3 各潜变量测量效度检验结果

续表(表3)

(三)实证分析结果

1.初始模型运行及假设检验结果

利用AMOS 22.0绘制出本文10个假设的初始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中的椭圆形表示潜变量,矩形表示显变量,所有变量之间的单向箭头表示直接效果,双向箭头代表相关或共变关系。另外设置从e1至e32一共32个显变量残差项和e33至e36一共4个潜变量的残差项。整个模型中非标准化路径系数为1,这样可以保证模型的验证过程能够成立。

初始模型运行结果中路径系数以及P值,如表4所示。可以看到,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就业人格的影响不显著(P>0.05);其他假设的P值均小于0.05,均显著。即假设H1c被拒绝,可能的原因是个体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经过集体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后才能融入集体创造性思维,即个体思维为集体所认可需要一个过程,因而个体的创造性思维对就业人格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影响,故影响并不显著。其他假设均被证实,即创造性思维能力对社会兼容度、准职业形象、知识水平均有显著正影响;创造性行为对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知识水平均有显著正影响;创造性人格倾向对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知识水平均有显著正影响。可以断定,提升大学生创造力能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表4 初始SEM模型潜变量路径系数

2.模型的改进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大学生创造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机制并进行路径分析,故根据初始模型的运行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取消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就业人格的直接影响,再次运行AMOS 22.0,根据非标准化路径判断,潜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均显著,前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如表5所示。可以看到,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均显著,同时在模型适配度方面,相关适配度指标均符合统计学建议标准(CMIN(452)/DF=1.641<3;NFI=0.917;NNFI=0.962;CFI=0.966;RMSEA=0.048),符合了适配标准。将最终修改后的模型确定为最终SEM模型,如图3所示。

表5 最终SEM模型潜变量路径系数

模型改进后,能够得到大学生创造力对就业能力的具体影响路径,模型中所有潜变量构面之间的影响路径均显著,模型适配度方面也符合要求,创造力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更为明确,也使得模型更具有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四、结语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改进SEM模型实证研究了大学生创造力对就业能力的影响。整体而言,就业能力受到的创造力影响主要源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行为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倾向3个方面。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准职业形象的影响较大,对社会兼容度的影响程度居中,对知识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创造性行为能力对就业人格的影响程度居中,对社会兼容度和知识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创造性人格倾向对就业人格的影响程度较大,对社会兼容度的影响程度居中,对知识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

(二)对策建议

根据实证研究结论,通过提升大学生创造力而提高就业能力需要从创造性思维能力、行为能力、人格倾向3个方面入手,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重视系统性训练,塑造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对就业能力中的社会兼容度、准职业形象和知识水平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故加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锻炼对就业能力的提升相当有益。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以求新性和探索性为主要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和训练方能取得成功。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一方面,通过创造力相关知识的学习,改造现有思考模式,把《创造学基础》《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学与创新实践》等创造学相关课程融入大学生课程体系,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会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此提升大学生创造潜力;另一方面,把创造性思维训练融入到传统教育教学,转变传统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倡导把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通过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等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鼓励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大胆提出质疑,并通过集体讨论等形式释疑,增强学生多角度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2.增加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比重,强化大学生创造性行为能力

实证结果表明创造性行为能力对就业能力中的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和知识水平产生显著正影响,创造性行为更多的是将创造性思维付诸于实践,行为能力本在工作中必不可少,而在当下对创造性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创造性行为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当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方式,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如工程训练中心、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平台(VBSE)等,让大学生可以把所需知识和获取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教学,实现从创造性思维向创造性行为的升华;二是要打造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体系,让大学生有机会在求学期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真实的社会工作中持续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把创造性思维不断应用于实践,实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行为能力相互印证、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如世界机器人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样化思维训练中增强创造性行为能力。

3.加强引导和鼓励,培育大学生创造性人格

实证结果表明创造性人格倾向会对就业人格中的社会兼容度、就业人格和知识水平产生显著正影响,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格能够影响工作积极性、适应能力和知识技能探索欲等,进而影响就业能力。创造性人格的培育需要大学生不断探索新的思维模式和实践方式,往往需要经过刻苦的钻研和承受不断的挫折方能成功。在此过程中,注重加强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引导,明确其正确方向,并在遇到挫折时加以鼓励,增强其继续探索的信息,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创造性人格。一方面,要在教学环节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同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评价激励功能判定教学状况,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战胜困难,对受到挫折的学生给与理解鼓励,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智力、意志和情感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在本科和高职层次教育教学中推行教学助理和研究助理制度,鼓励大学生成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助手,通过教师研究和教学准备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带动学生挖掘个人兴趣的同时,适应从不同角色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在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教师的及时引导,挖掘和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渐渐地引导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猜你喜欢

行为能力创造力创造性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一起自主高坠死亡的现场分析
珠三角地区农地确权模式研究
“行商”
论中学生的民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