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融媒体传播优势,促进大众航天认知

2020-12-24陈勃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宣传办公室

国际太空 2020年11期
关键词:收官北斗卫星

陈勃(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宣传办公室)

2020 年6 月23 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系统圆满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参加任务的“北斗”工程建设者们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到了疫情防控和航天发射“两个万无一失”。

作为北斗三号系统的收官之战,此次发射任务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自媒体以及无数网友的高度关注,通过全视角、近距离直播、技术层面突破创新、爆款互动新媒体产品,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收官的历史时刻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展现。

1 直播让航天离公众更近

融媒体背景下,“三微一端”(“三微”即微博、微信和微视频;“一端”即新闻客户端)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信息输出方式,内容创作也相对简短精炼,以满足受众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浅阅读”与“轻阅读”的便捷需求[1]。利用网络平台和技术上的优势,对新闻事件进行同步跟踪、直播式拍摄记录、即时传播,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事件进程是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点和传播优势。

在此次北斗三号发射任务报道中,央视新闻发挥自身优势,大屏小屏联动,两次直播时长超过50h,让数以亿计的观众目睹了发射任务成功的历史时刻,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央视新闻对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收官之星”发射前的直播内容覆盖工程总体、各大系统、应用推广、国际合作等各个领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型号设计师钱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北斗三号卫星主管设计师常希诺受邀担任现场嘉宾,通过通俗易懂的解说、深入浅出的介绍,让观众对北斗三号工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6 月23 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当天,央视直播团队在发射场布设10 余个机位,在发射塔旁边近距离拍摄火箭点火瞬间的震撼画面,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精彩回顾短视频被广泛转发。

新华社推出直播节目《<北斗凌空全球圆梦>—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收官发射》,全网点击量超过5000 万人次。有专家认为,新华社的直播节目策划精妙、内容扎实、结构完整,相当于一部优秀的科普纪录片。

2 技术赋能及内容多元形式新颖让航天更具吸引力

新媒体通过H5、微视频、微动漫、音频录播、视频直播、视频录播、VR/AR 等新技术形态,为网友提供相比传统媒体更加具有吸引力的内容体验,已经成为新媒体平台内容生产不可或缺的“标配”。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融媒体传播时效性更高、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能够有效地提升接收者的满意度。

在这次发射任务报道中,中国风手绘长图《走,带你上天!》,在新华社客户端上播发后,吸引了不少年轻读者,而中国风的手绘图也让不少网友大呼创意惊艳。动漫作品《这张覆盖全球的网,快来了解一下》借用动漫形式,在2min 的视频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北斗”系统的地位、优势、发展战略、服务功能等,为大众迅速普及相关科普知识。新华社制作的《假如,你在大海里迷失了方向……》、人民日报新媒体产品《一组图告诉你,中国北斗为什么值得骄傲》、央视的《北斗“收官之星”:离开地球前的七天七夜》等新媒体产品,则进一步拉近了“北斗”和公众的距离,吸引了更多网友的关注。

中央电视台与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合作的H5产品《北斗,北斗,收到请回答!》,基于覆盖国内的超过2500 个地基增强系统,以权威的“北斗”实时数据支撑,给用户带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近在身边的体验。该H5 产品一经发布,迅速成为网络爆款;《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收官之星”发射》可以实现360°看点火,这些H5 产品一经推出,就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受到网友的喜爱和好评。

3 深入挖掘及追剧模式助力航天热度更持久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从宣布进入临射倒计时,到因技术原因推迟再到发射成功,经历了10 余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为了保持传播热度,各媒体深入挖掘,通过各自新媒体平台持续推送短视频、图文结合、动漫、海报等形式的作品,在不断丰富内容的同时,延长了此次任务的报道周期。

在发射任务预热阶段,中央电视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制作的《微视频:北斗—夜空中最亮的“星”》,一经推出就被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各大平台转发置顶。《北斗“指路” 天津智慧港口带来生活“新惊喜”》《智慧交通:上海公交装北斗 行踪全记录》《北斗卫星导航助力海洋渔业发展》等形式新颖、内容通俗易懂的科普类新闻,通过记者体验式报道,进一步吸引了观众对“北斗”发射这个重要事件的注意力。

6 月16 日,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在得到任务推迟的消息后,及时调整报道重点,通过各自的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播发了北斗三号工程一线技术专家在发射塔架旁边的现场专访及专家解读,强调虽没有如约发射,但是航天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带疑点加注,不带隐患上天,肯定了“北斗人”临危不乱、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和精神品质,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北斗”系统建设工程的信心。

6 月23 日卫星成功发射,至26 日舆情热度“黄金72 小时”周期内,主流媒体在其各类平台端口形成原创报道达到了440 余篇。人民网在其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先后推送了《9 时43 分,重新发射!》、《号外!中国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视频《高光时刻!40 秒回顾北斗收官之星发射全程》;新华社在客户端连续发布《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成功了!》《震撼!!!》《44 次发射,一图回顾历次北斗飞天的精彩瞬间》,这些时效性极强、形式新颖的新媒体作品,受到网友热捧。央视新闻制作的多条短视频登陆重点门户网站,其中《独家直播:北斗三号“收官之星”成功发射》,微博观看量近300 万人次。

4 公众参与,互动活跃让航天凝聚更强正能量

公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体验良好是融媒体内容传播的突出特性。网友通过留言等形式参与直播,既有利于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也为正确引导舆论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发射任务当天,“北斗”话题在微博累计阅读量超过3 亿人次,《北斗三号收官之星点火升空》进入微博热搜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李兰娟院士、四川省抗疫英雄、脱贫攻坚和青少年学生代表在任务成功后在发射场高唱《歌唱祖国》的画面被媒体争相推送,刷屏朋友圈。《北斗三号一线专家发射前一夜未眠》《发射中心指挥员说给火箭打120 分》登上微博实时热点,数以万计的留言显示出网民们对中国航天的信任和自豪。

作为互动最活跃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发挥了权威发布、沟通桥梁的作用。该公众号6 月14 日-6 月23 日共发布了21 篇稿件,主动回应外界关切,使系统建设公开透明。这些文章的阅读量累计突破31 万次。粉丝数增长15%,突破23 万。特别是“北斗”官微6 月16 日07:00 发布《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任务推迟》后,引发任务期间首个网友留言互动热潮,网友表示,“不急用一时”“谨慎为好、期待成功”“做到万无一失、一鸣惊人!北斗加油!”“在巨大的关注压力下,北斗人坚持不带任何隐患上天的严谨态度令人尊重。”网友充满正能量的留言,为发射任务最终完成奠定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基础。

猜你喜欢

收官北斗卫星
北斗时钟盘
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
miniSAR遥感卫星
比拼激扬梦想 搏击磨砺锋芒!第三届《少年武状元》青少年搏击比赛圆满收官
2019玻利维亚武术培训班完美收官
八闽好家庭好家风巡讲圆满收官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静止卫星派
‘중국 별’을 더욱 빛나게 해야 한다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