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研究

2020-12-23张涛

西部论丛 2020年16期
关键词:问题现状空心化对策建议

张涛

摘 要: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西部欠发达县城农村长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严重制约着当地的乡村振兴,农村“空心化”问题亟待破解。

关键词:空心化;问题现状;农业农村;对策建议

十三五期间,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县城居住或外出务工,造成浅山区大量农宅和土地资源闲置或荒废、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亟待破解。

一、农村“空心化”问题现状

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使得城乡在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差距更加明显,部分村社“空心化”现象严重。

笔者调研了西部某县城的8个乡镇,情况如下:111个行政村、764个社,户籍数44703户、院落户数35897户。其中有院常住户数14614户,有院常住户数占院落户数的40.7%,有院常住户数占户籍户数的32.7%。该县空心率未达到50%的村31个227个社,空心率达到50%以上的村就有80个537个社,全县空心率达到67.3%。

二、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影响

(一)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一些农村里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挣钱,笔记调研的某县城沿山村社进城居住农户达到70%以上,农村有初中以上文化的人口大量流失,造成农村实用人才短缺,根本无法满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

(二)农村留守问题日益突出。贫困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造成的“三留守”问题不仅促使农村产业发展能力变弱,而且直接引发了留守老人的物质赡养及精神照料问题、留守妇女的劳动强度增大及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缺失及教育成长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难题。

(三)基础设施保障难度增大。“空心化”现象造成村庄基础建设难度过大,特别是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能够达到整村搬迁标准的几乎没有,搬迁户大多数分散在各个行政村,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落后,导致贫困村群众收入渠道不宽,群众生活相对贫困。

(四)人居环境改善矛盾突显。农村人口因务工、教育等因素外流,加大了村社居住环境的改造成本,比如在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危旧房改造等重点项目中,因“空心化”问题严重,留守群众自筹压力大,即使改造,也必然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农村“空心化”问题原因分析

(一)经济方面

1.农业活动收入较低的驱动。虽然很多地方出台了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产业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不稳定等问题仍然突出,往往是盈利三五户、亏损一大批。尤其是浅山区村社,受自然性缺水因素制约,造成生产力低下,且农民工资性收入不稳定,导致农民群众纷纷离乡离土、居家外迁,现居住人口已所剩无几。

2.城市发展优越条件的拉动。且随着国家户籍制度改革和就业政策的调整,一二线城市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优越的条件吸引大量的农户离开村社,全家迁移至城市定居。

(二)政治方面

1.政策调整引发的效应。自2010年农村教育布局大范围整合后,一方面加快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推动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在乡(镇)、村教育资源大部分向县城集聚的现实情况下,部分家庭由于对孩子优质教育的渴望,不惜财力、人力在县城购房、租房居住,加剧了农村“空心化”的进程。如笔者调研县城的一个村,人口基数大,近几年因学生就学不便,有172户迁入县城或其它地方,常住人口不足千人。

2.乡村规划滞后的连带结果。很多村庄布局调整规划滞后,即便一些村庄有规划,但由于群众认识水平有限、攀比思想强烈,执行上往往不严格遵循技术要求规程,院落修建随意性大,不但破坏了原有村落的自然风貌,而且使现有村落在基础设施、公益设施配套等方面很难一步到位,宜居条件差,导致部分群众选择搬迁。

(三)社会方面

1.脱离农村观念的影响。城乡物质差异使得农村人口迫切想要走出农村改善生活条件,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转化成了城市流动人口。同时,外出求学的年轻人在城市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后,也几乎不再回到农村,加剧农村“空心化”问题。

2.房屋为本观念的束缚。目前居住在农村的大部分居民为50后、60后,这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大部分是小学文化程度,没有其他生存技能,且长期生活固定在农村,思想观念保守,认为房子是立家之根本,无房就是无家。即使曾经在新农村建设阶段统一规划盖新房后,老房依然保留仍然没有废弃,出现了新旧房都有,但不一定有人居住;另外深受“房本”观念的影响,部分长期外出务工定居在外地的农村人也不愿拆除农村的老房,导致了房屋的“空心化”。

四、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強化宣传引导,转变思想观念。基层政府应加大政策的宣传,真正打通政策最后一公里,以政策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更新思想观念,形成建新宅必须交旧宅的思想共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性。

(二)合理规划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以村庄规划布局为引领,研究制定可行性和前瞻性强的“空心村”治理规划,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在充分考虑经济、人口、生态等方面的基础上,以乡镇为中心,根据各村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历史传承,打破界线、整合村庄,小村并大村、散居变集居,分类推进中心村建设,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构建产业体系,拓宽增收渠道。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持现代高效农业等,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和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深入挖掘传统村落、自然山水、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创新“农业+”、“生态+”等乡村旅游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经营优势,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四)强化人才保障,激发内生动力。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合作,定向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本地的会技术、善管理的“新时代的新农民”。向外加大引进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本地籍企业家、外出务工优秀人才等回乡创业,适时邀请县外乡土技术人才、大中专院校专家、教师到本地开展有偿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借力借智助推人才振兴。

(五)开展整治试点,探索改造路径。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选择一批住宅“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的村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试点,把“空心房”整治与基本农田整治、处置荒废住宅、遏制一户多宅、查处宅基用地超标等结合起来,探索全拆全建、拆旧建新、集约迁居、复耕复绿等改造模式,集中打造一批乡村振兴和“空心房”整治示范村、示范点。通过示范引领、试点带路,带动其它村社向集镇所在地、移民安置点、特色产业村靠拢。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新建一批基础设施好、地理环境优越的居民点,为撤村并制、破解“空心化”问题探索方法、形成经验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青华.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应对农村"空心化"现象,社科纵横,2017(9):P75—P79.

[2] 葛露露 刘宁宁 张琪 龚小丹.徐州市农村空心化问题调查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1):P7—P9.

[3] 王英波.正面科技—— 创新政务宣传搭建沟通桥梁,小康(中旬刊),P72—P73.

猜你喜欢

问题现状空心化对策建议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美欧中产阶层遭遇“空心化”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