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学具使用聚焦专注力的研究

2020-12-23李娟

锦绣·下旬刊 2020年7期

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数学实验将成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学具的使用是进行数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合地使用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关键词:学具使用专注得当;外部操作上升为内部认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生年龄小,比较爱玩,好动。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合理运用学具进行各类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让眼、口、手、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动”起来,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方法有很多种,而学具以它设计独特、构思巧妙,携带方面等特征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我们呈现学具的时候要抓住孩子的这些特征。在教授一年级教材“时间”这一节课之前可以另外安排一节课--制作钟面,主要是为了辅助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认识时间做准备。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供学具支持,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时更好的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学具的帮助下,孩子的兴趣大大提高,亲身经历整个动手过程,结合学具的使用,孩子很快认识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一个孩子如果对之失去兴趣,那么再生动的学具也无济于事,因此,我们要合理选用学具,专注使用学具,让数学的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

1.结合学具,让数学课堂生活化。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学具来源于生活,可以给学生真实、直观、形象的感觉。人民币的认识一直是低年级孩子的难点,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技能,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准备各种币值的人民币样张,在教室里设置“银行”,让孩子们分组到银行里换零钱,或者将零钱换整,孩子们很开心,因为可以“用钱”了,这是在现实生活中难得体验到的,一节课下来,充当银行职员和到银行兑换钱的孩子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验,这样学生既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又掌握了各种不同人民币面值之间的互换。这一学具的使用,把原本严谨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活化,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练习课上,同样可以设计“超市”的情景,让学生用人民币自由购物,在购物的同时,巩固加减法。

2.巧用学具,让抽象事物形象化。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对整数他们有了一定的概念,但是对小数的认识,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这节课时,学生对小数点位置得感觉比较抽象,怎么才能把这个抽象的小数点形象化,让孩子理解得更加透彻,要是能有个“小数点”让孩子自己动手移一移,或许就能有所帮助。“小数点”从哪里来呢?我们可以用 “小黄豆”来充当小数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把黄豆当成小数点去移动,得到最后的答案,从而总结出规律。相对于抽象的小数点,“黄豆”这一学具是孩子触手可及的,整个移动的过程就变得非常形象。课后的练习反馈下来课堂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黄豆”这一学具在本节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度。

3.创造学具,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解决问题一直是孩子较难理解的,教材中有大量的“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解决问题往往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应用题的理解一直是孩子的难点,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学具的使用往往会给师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为原本无味的数学课堂注入勃勃生机。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具使用专注得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将外部操作上升为内部认识,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活用学具,发展主动性。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对现阶段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五年级《表面积的变化》第二课时包装问题这节课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是把“重叠大面”这一思想强加给学生,很多学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这样表面积最少。在教授这一知识的时候让孩子带几个大小相同纸巾盒,学做小小包装员,孩子们兴趣很高,都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各种各样的包装方法(上下重叠、左右重叠、前后重叠),同时算出每一种情况的表面积,得出哪一种最节省。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包装的实质,使用学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2.提供学具,发展创造性。记得有一次听“梯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梯形纸片和剪刀等学具,先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和纸自主活动,动手操作。先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组首先剪了一张梯形纸片,再沿着两个对角剪成两张三角形纸片,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过剪开对角的顶点向对边所作的两条高、都是梯形的高。下底×高÷2+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還有一组先把梯形上下对折,折出梯形腰上的中点,然后按照下图所示,剪剪拼拼,拼成一个三角形。从下图可以看出,把梯形割补拼成三角形。虽然形状改变了,但原来梯形面积的大小没有变。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因为三角形面积=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通过学具操作,学生既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中,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而学具的使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合理专注地使用学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合理正确专注地使用学具,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李娟,女,1983年6月,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打造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籍贯: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南留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