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助推:在线语文教学还需要静心读写

2020-12-23冯旦红

锦绣·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隐士孔子文本

冯旦红

当面临疫情,我们的教学迎来了突如其来的变革。在这种变革力,首先需要变的就是老师:在线语文课该上成什么样?在线与线下到底应该有什么区别?我们能够无法触摸的时空里传达什么?又能给予多少?通过实践,在笔者看来,语文课堂在特殊的环境里应该始终不改其思维本质,在我看来,突显精心读写时最好的推手。

一、静下心来阅读:从高举“人文”大旗回到对“语文”的关注

在线教学最为关键是如何让学生主动?那其实质就是如何处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还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或者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如果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只是注重形式,而不静下心来仔细体会与理解,要想走进教材,想要发表出独特的见解,似乎都是空中楼阁,只能是心口乱说,更不用提思维发展了。

静下心来阅读,为了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就是要学生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通过调动自己有的知识储备去想象、体会、理解文字内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学习的内容。如卡夫卡的《骑桶者》,学生对于文本十分感兴趣,了解到小说是写“我”骑着桶去借煤,最后失败了。但对于卡夫卡为什么要写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小说不清楚。这就需要“静”读,为了让学生能读懂小说,在课堂中读了三次,读的时间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设定三个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静心品读,“煤店老板娘看见我,听到我的喊声吗?请说明理由。”“我为什么借不到煤?”“我为什么骑着桶去借煤?”三个不同的问题都直指文本,让学生去接触文本中感受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家的写作魅力。

二、静下心来思考:从精神流浪到储存思维流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这是当前国内外专家非常重视的话题,静下心来思考,就显得尤其重要。

当然,思维流量的储存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我们经常在课堂里习惯了活跃的气氛,只要问题一提出来,无论是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都希望有学生立刻来回答,害怕“冷场”。这种为了回答问题的思考形式的思维培养,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流浪,而不是程老师所说的思维流量。真正的思维培养,是留给学生时间,整理自己的思路,适时引导于啟发,不是是不是干扰学生的思绪,更不是有意识回避“冷场”类拓展性的问题。如教学《论语》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师与学生分析孔子与隐士的做法,因为孔子的地位以及标题,学生很容易直接得出一个共识:孔子是积极入世,是正确的;隐士是消极出世,是错误的。这种传授了看似正确的知识却误导了错误思维的现象在语文课中时常发生。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参》所提供的背景,还有隐士的介绍,以及对隐士评价孔子的语言作精细的分析、反复的推敲,让学生对孔子及其隐士有个客观分析,这当然也可以勉强将学生的认识规范过来,缩小师生之间理解的差距,但是这样的规范恰恰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权威基础上的,即使学生一时也能叹服教师的严谨分析,但实际上只是填鸭式被动接受正确的理解,可最终在思维方法上他们得到的却是一种误导。

正确的做法应当留给学生时间去思考,静下心来让学生对文本有个真实的、准确的、全面的认识,不但对文本做出正确的分析,而且也能惊醒,悟出以偏概全的荒谬,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对于孔子与隐士,不妨展现老子对孔子的评论,当时不同学说的观点,以及让学生去思考 “孔子如果可为,他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他如果可为,他会做什么?”“如果你生活在那个社会,你会选择成为哪类人?”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容许有不同的答案,也不必急于去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想象与假设中深入思考,而学生会实现有效性的积极思考,从中体会孔子在那个时代里做法的意义,有能明白隐士们包括其他学派共存的原因,从而悟出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价值所在。因此,当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我们不但要如程校长所说的“理解迁移要讲究还原”,有意识地引入时代故事,还原当时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把正确的分析途径——思维方法展示给学生看,实现程校长所说的“还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在质疑中学会质疑,学会主动学习。

三、静下心来倾听:从“随时弗导”到“目中有人”

新课改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我们始终提醒自己所有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而展开。但先进的理念往往容易喊在口号里,出现在论文中,难以在现实课堂实践中实实在在地落实。笔者在上《牲畜林》时,设计了3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小说的情节是怎么推动的?为什么不觉得厌烦?”环环相扣,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认为是朱阿,有认为是牲畜林,有认为是德国兵,课堂上回答积极活跃,最后笔者指出是动物们。学生一开始表示不同意,后经过我的分析,因为牲畜林里的动物们接连上演,成为主角,最后他们默认。包括后面几个问题,师生都达成了共识。对于这一节课,我觉得自己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不久,课后有同学私下微我:老师,你说主人公是动物们,一群动物可以成为主人公的吗?还有我真的觉得这篇文章内容重复太多,有点厌烦的,写得过于简单。学生的质问,让我哑口无言。我不禁后怕,一向自诩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实际上课堂里毫无学生。这一节恰恰就演绎了师生交流的“隔”,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师生之间没有展开对话,这样一来,学生与教师各自是散的,于是课堂的神也是散的。

静不代表不说话,也不代表各自为阵,而是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参与的空间,一个质疑的空间,而不是走形式,假设笔者静下心来留给学生去写点自己的感悟,那会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可能在读书生涯留下美好的记忆。

猜你喜欢

隐士孔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50 years of social distancing experience雪山隐士的50年隔离生活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隐士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隐士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