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错银夔龙白虎禽兽纹铜壶研究
2020-12-23王涛曹作昀
王涛 曹作昀
摘 要: 2016年10月在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正阳宫遗址附近古墓葬出土了带有铭文的错银铜壶:通高324毫米,口径110毫米,底径170毫米,最大腹径249毫米,重7.19千克。底部錾刻篆书两行十五字:“武安侯家容四斗重廾八斤八两第三”此铜壶展现了高超的错金银工艺以及图案设计水平,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关键词: 错银壶;武安侯;图案设计;重量;容量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40.252
序言:2016年10月在秦汉新城杨家湾村正阳宫东百余米处,因生产路改造施工发现古墓葬。在抢救性发掘中,在一西汉墓葬耳室中发掘出一批文物,其中发现珍贵的西汉错银夔龙白虎禽兽纹铜壶(以下简称错银铜壶),经过清理呈现出精美华丽的错银纹饰。错银铜壶通高324毫米,口径110毫米,底径170毫米,最大腹径249毫米,重7.19千克。底部錾刻篆书两行十五字:“武安侯家容四斗重廾八斤八两第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新注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有载,田蚡在汉武帝时两任丞相,孝景后三年封武安侯。与错银铜壶同时出土的带盖鼎,盖沿刻“田氏”两字,鼎身口沿处刻“大田氏”三字,判断此错银铜壶为田蚡家物品,
壺作为盛酒器皿自夏代就开始出现。汉代的铜壶多承袭春秋战国时期的样式,腹下部略呈收缩,壶腹较鼓。壶的造型制作不仅结合了汉代的审美取向,而且扩大了壶的功能:既是酒器,也是盛水器,更是量器。直口长颈的青铜圆腹壶自西周中期就开始出现,春秋战国至汉代一直流行,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两件错金银鸟篆文铜壶以及河北南和县左村汉墓1976年出土的错金四神几何纹长颈壶等。本文介绍的错银夔龙白虎禽兽纹红铜壶符合汉代流行的壶的样式。
铜壶错银纹饰图案分四个部分及一对铺首,壶形呈直口微外撇,直颈,下斜肩,球形腹,圈足微向外撇,肩部双弘纹上有一对称的带环铺首。口沿及圈足处分别有宽28毫米、宽40毫米错银饰,两者均装饰纹饰相同、正反连续、有规律的云气纹。壶肩下部凸起两道弘纹,两弘纹间距13毫米。凸弘纹高4毫米错一道纤细银饰,两弘纹间错一道宽银饰,其将壶分辖为两部分主题画面。肩部两对称铺首(宽30毫米,长60毫米,高6.5毫米)凸起兽面错卷云纹银饰,铺首环(外径71毫米,内径55毫米,厚6.5毫米)呈扁平状错长条线、块状几何纹银饰(错银脱落严重)。壶身错银主要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画面在凹的上窄下宽的曲面构图刻画错银纹饰,下部画面在凸起的球面刻画构图错银纹饰。上部图案以两层盘曲卷动的夔龙纹为主题,配以各式云气纹。禽兽纹饰攀附在夔龙纹身躯上呈各式动态状。兽纹为虎纹,禽纹以变形的鸟纹以及长嘴兽疑似变形的鹿纹,画面为一组相同但局部有异的两次连续构成(也称:一元二次式)。下部图案也以盘曲卷动的夔龙纹为主线,夔龙身躯攀附各式禽兽纹、云气纹以及变异的怪兽、飞动的翅膀,画面更加丰富。
1 西汉错银夔龙白虎禽兽纹铜壶纹饰
1.1 主题夔龙纹
本文中错银铜壶整个图案以三层夔龙纹布局展开做卷曲躯干分支一元二式。上层图案可看到夔龙头部表现。一种是长而卷的嘴,一种是变形的头部,下层未见夔龙头部。整体比例合理,展现出流动的美感。
夔龙纹也称作夔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爬行动物纹饰。其主要形态特点:大口、卷唇、无角、一足、卷尾,并且常以两两相对的形式同时出现在同一器物之上。对夔的描述最早建于战国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东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仓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庄子的《秋水》篇载有一段有关夔的寓言:“夔为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夔的解释是:“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1.2 虎纹
错银壶共错银虎纹八式十六只,分上层图案内四式八只,下层图案内四式八只,全部虎纹攀附在夔纹身躯之上,作龙虎之斗势。
虎纹呈侧面尖牙利爪,呈咬斗动态形态各异,张口露利齿,飞扬舞动尾巴,怒目利爪,腿部有力表现为或为奔跑,或为行走状,造型为大头尖牙,张口,身躯大多粗壮有力,图案用白银纹勾勒呈现“白虎状”。
虎是百兽之王,自古就在人类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有以龙虎鹿为造型的蚌壳,商时出现了虎图腾,此后青铜器上又有大量的虎纹作饰,至汉代虎之造型更为丰富,使用更为广泛。汉代将虎形做瓦当纹饰,画像砖纹饰,青铜虎镇等等。将自然界的虎作为错金银青铜器的题材并不是汉代所独有的,但却是最为精巧特别的。汉代的虎纹融入了汉代的审美思想,汉人尚自然之沌,以虎形作饰,使得器物在无形中充盈着朴实之意,而后又取道家之风,此流畅的线条勾勒虎的轮廓和圆润的外表,使其在潜移默化中透露出轻逸之风。在这股轻逸之风的吹拂下,虎的神情姿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部分虎形不再面部狰狞,凶残不堪,反而变得憨厚可爱起来。表达了汉代人们对虎的情感,既惧怕又依赖,也表现出虎在汉代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3 羽人
错银铜壶下层图案中有一元二式人面羽人,羽人呈现在一卷曲的夔龙尾部,怪异的人面,奔跑的长腿,身带翅卷曲长尾。
羽人,亦称仙人或真人,是汉代神仙谱系中一位重要神族,也是汉画像中最常见一种灵异。东汉《论衡·无形篇》中说:“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形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虚图也。”此外,《淮南子》、《拾遗记》、《神仙传》、《抱朴子》等多种汉晋文献中,都有关于羽人的描述。而人类真正将自身与鸟类,与仙人联系起来其实是受老庄学派的影响,老子和庄子提出了人通过一定的修炼就能够实现万物不能伤。他们想象出了能够乘风而行,驾御明,飞龙的“真人、至人、神人。”这种大胆的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为创造羽人、仙人奠定了基础。羽人所代表的思想内涵从最早的图腾崇拜到后来的长生和升仙,越来越接近人类个体的需求,人们膜拜的对象由神秘遥远的鸟类图腾发展为体貌酷似人类的西王母,羽人的形象也由人首鸟身发展为人首有翼,特征更接近于人。总之,羽人是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1.4 长嘴兽
错银铜壶下层,图案中有两式四只长嘴兽,两只在画面上部,两只在画面下部,动物总体表现出祥和谨慎小心,卑躬屈膝,前爪紧握夔身,眼圆睁,其原形似犬或狐之类。
1.5 疑似变异的鹿纹
错银铜壶上层图案中有两处疑似变异的鹿纹,头部及角变异夸张,一只表现在奔跑,一只呈现出慢步林中,突现出动感及飘逸的自然美。
上 鸟纹、疑似鹿1 2
古代人认为鹿是一种神物,是人升仙时的乘骑,寓意吉祥。有祥瑞之兆。《符瑞志》载:“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因此古代鹿纹图案较多,造型亦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它们或卧、或立、或奔跑于山间绿野或漫步于林间树下,皆秀美生动,典雅可爱。
1.6 鸟纹
错银铜壶上层图案两处似鸟纹,下层图案中两处四只似鸟纹。鸟纹整体显出变异,视觉感受就是鸟纹。鸟纹呈现出体态优美,流动的身形,飘动翅尾,处处表现出灵动的美,挺胸展翅,高视环野,气宇轩昂。这些鸟纹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兆庆之美充分流露出形象的动态与气势,处处表现出整体的容量感,线性的速度以及变化的力量。
上 鸟纹疑似鹿纹1上 鸟纹疑似鹿纹2
下 鸟纹 1 下 鸟纹 2
1.7 錯银铺首
错银银壶肩部有一对称凸出带活环错银铺首。(描述)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汉族传统建筑门饰,在铜器壶钫等上也多有,大多为兽首衔环之状。“铺首”一词在汉代出现。如《汉书·哀帝纪》“考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见图一)
1.8 口沿及圈足纹饰
口沿及圈足的错银纹饰为曲线分割,呈正反对比的几何与云气纹,组合体现为一元多次连续,上下相同的纹饰。(见图二、图三)
1.9 疑似夔龙的头部
错银铜壶上层图案中有两式四处疑似夔龙的头部,一式呈长而卷曲的嘴,一式呈变异龙虎相斗(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1.10 云气纹
在错银铜壶的整体图案中,云气纹呈多变的流动,整体图案都似表现出弯曲,流动变化的云气。云气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古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对神仙的崇拜,用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是汉族传统的装饰纹样,云气纹作为汉代主体纹样,被广泛地运用于汉代青铜器、漆器、彩陶、染织等装饰工艺中。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释:“云,山川气也。”从字面解释可以看出,云纹从视觉察到物体特性,与“气”相关联应出时间较早,出现约商周时期。汉代云气纹充满动势,飘逸的线条和丰富多变的形象组合,形成恢弘大气的纹饰态势,将无形变化转化为有形的动感。
1.11 铭文
在错银铜壶底部錾刻隶化的篆书,两行十五字:“武安候家容四斗重廾八斤八两第三”。武安候在历史上有名姓的有三位:一是赵国马服君赵奢的孙子赵收的儿子赵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将赵兴迁徙至陕西咸阳封武安侯。二是秦末农民起义时期,楚怀王封刘邦为武安侯(《史记·高祖木纪》).三是汉代武安侯田蚡(?—公元前131年)长陵人(今陕西咸阳渭城)。汉景帝王皇后同母弟,公元前140年汉景帝崩,汉武帝继位。田蚡因为是王太后的弟弟被封为武安侯。此错银铜壶同穴出土的铜鼎上有两处铭文“大田氏,田氏”即认可为田蚡家族所拥有,就是西汉时武安侯所用之物。《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汉书注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对田蚡都有记载。《史记·将相表》和《汉书·百官表》记载,田蚡死于元兴四年(前131年)春。
2 西汉错银夔龙白虎禽兽纹铜壶重量、容量
2.1 错银铜壶的重量
错银铜壶铭文:“…重廾八斤八两…。”即汉时计量此壶的重量。实测错银铜壶为7194克。据班固《汉书·律历志》:“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千二百黍重十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淮南子》中载;“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孔从子》记载:“二十四铢为两,两有半日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锊谓之锾,二锾四两谓之觔,觔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通过对汉代文物实测:1、咸阳陶权[1]重一秤,西汉时期实测为3750克,一秤即15斤,每斤重合250克。2、西汉·武库铜权[2]权身刻“武库一斤”实测重250克(陕西富平出土)。又据《中国古代度量衡》[3]知西汉年间衡制单位值。其斤重在237.5克—260克之间。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汉衡斤为258.24克,两重16.14克。折中按每斤252或253克计算。“廾八斤八两”壶重应在7182克或7210.5克与实测壶重7194克基本相同,符合其铭文记载重量。
2.2 错银铜壶的容量
错银铜壶铭文载:“…容四斗…。”即汉时此器物的容量,实测容积7610毫升。据《汉书·律历志》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以于谷柜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通过对其它西汉文物实测:1、西汉,平都铜椭量[4]容三升小半(三分之一)。实测645毫升,合每升196毫升。2、西汉,磻溪汉鼎[5]容一斗一升。实测2223毫升,合每升约202.1毫升。又据《中国古代度量衡》以扶风县柔谷汉铜斗、黄山汉铜鋗以及渑池宫铜升三个西汉量器提供的每升量值分别为220.43毫升、211.5毫升、198毫升。说明西汉年间,升容保持在200毫升左右。根据错银铜壶铭文四斗即8000毫升,与实测7610毫升(距口沿20毫米处)基本相同,附合铭文所载。
3 西汉错银夔龙白虎禽兽纹铜壶构图特点及色彩表达
动物纹饰不论是现实中的还是变异想象中的,在纹饰运用中都强调动感,要么是形体夸张变形,富有动感,要么是直接在动物身体加翅膀,使之轻盈腾飞。在上凹、下凸的两个曲面中设计构图而达到一致的美感,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