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2020-12-23李勇
李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活动,阅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知识视野更加宽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信息、收获知识的比较重要的一个途径,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探索高中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实现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目标。下面笔者从感知人物形象,培养阅读想象力;分析故事情节,提高阅读思辨力;注重探究思考,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拓展学生理解力四个方面来简略谈一谈。
一、感知人物形象,培养阅读想象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通过平时的生活累积、高度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等不同的途径,最大程度地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形态、表情、甚至外貌等具体的特点,长此以往,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大量的阅读中就会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一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就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有感情地阅读文章中的重点段落,从文章中描述刘和珍君的细枝末节来感知刘和珍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刘和珍作为鲁迅先生的学生、作为一个有着革命意识的中国女子,在英勇赴死的那条路上有着怎样的神态、穿着怎样的服装、给大家留下的是怎样坚毅的眼神、死后让大家看到的是怎样壮烈的形象。教师这样带领学生感知刘和珍君的人物形象,想象刘和珍君这一人物的主要特征之后,就会比较容易理解鲁迅先生写下《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态度。学生由浅入深地學习这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想象力。
二、分析故事情节,提高阅读思辨力
阅读思辨力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有了阅读思辨力的帮助,学生就可以比较快速地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这对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步骤。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句子、段落,通过分析文章内容来概括文章的情节,并且推理和判断作者写下这个文学作品的意图、情感、思想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人教版必修三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带领学生仔细分析《祝福》这篇文章中的句子和段落,逐字逐句地品读鲁迅先生写这个句子、或者这个段落的真正意图,概括出每个段落在整篇文章中展示的情感态度和作用,感受鲁迅先生想要给读者传达的观点和情感。如教师带领学生读到“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提醒学生感受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深入分析这句话中的“空的”传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意图,为什么祥林嫂的“破碗”是“空的”,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人性中怎样的弱点。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并且逐渐学会概括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的阅读教学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和阅读思辨力。
三、注重探究思考,发展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探究式阅读给学生带来的积极作用和影响,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积极思考,保持思维的高度活跃,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在重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阅读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阅读思辨能力之后,更加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深度,增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掌握探究与思考文学作品的方法和体系。
例如,教师在上人教版必修四中柳永的两首词的其中一首《雨霖铃》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探究和思考,进行探究式的阅读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将柳永的这篇《雨霖铃》和其他优秀的词进行比较探究,让学生深度理解柳永这首词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如苏轼写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名句和柳永的《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进行对比探究式的阅读,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领悟到“月亮”这个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所代表的内容、所蕴含的意蕴、所营造的情境,进而追寻诗人、词人在“月亮”中寄予的不同含义和丰富情感。教师进行这样探究式的阅读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的阅读思维。
四、鼓励学生质疑,拓展学生理解力
最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允许学生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在阅读学习中体现学生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念,进一步拓展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师要知道学生深度阅读文学作品和理解文章内容都离不开思想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而思想的独立就体现在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上。因此,教师要保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出的质疑声音,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更深层次地拓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例如,教师在上人教版必修三的《劝学》这篇文言文时,由于文言文是以古代汉语写就的,常常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很多绊脚石,这个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并且允许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有所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帮助学生解决在阅读时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明白一点,那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求同存异”,当学生在阅读《劝学》的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时,在不影响文章教学的大致方向的情况下,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思维独立性,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存异。这样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个性独立和思想独立,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力。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要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力,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脉络,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辨能力,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思考,让学生敢于发声,提出质疑,发展学生在阅读中的创造性思维和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有效的阅读接触和认知更加丰富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第一中学(34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