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口大豆安全储藏技术与管理实践探讨

2020-12-23杨晓鑫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0年6期
关键词:温度安全管理

杨晓鑫

摘要:根据进口大豆含油率高、杂质大、水分高的物理特性,分别从时间、温度、仓房情况、保存方法、过程管理等角度,提出保证储藏安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旨在为北方地区进口大豆安全储藏提供技术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进口大豆;储藏技术;温度;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0)06-0057-02

进口大豆是我国油脂行业宏观调控、保证食用油脂市场供给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进口大豆的数量逐年增多,其安全储存和管理变得愈加重要。根据进口大豆含油率高、杂质大、水分高的物理特性,分别从时间、温度、仓房情况、保存方法、过程管理等角度,提出保证进口大豆储藏安全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旨在为北方地区进口大豆安全储藏和减少进口大豆损失提供技术参考和实践指导。

1 进口大豆储藏基本参数

1.1 仓房结构和设施配备

进口大豆储藏仓房的类型是浅圆仓,总高21 m、檐高14.5 m、仓内径30 m,设计仓容8 000 t,仓内储藏大豆7 900 t。仓房配置机械通风、电子检温、环流熏蒸系统,仓内配置4台壁挂式空调器,进出粮采用自动化机械输送方式。

1.2 进口大豆基本参数

原料为通过营口港进入国内的美国大豆,2018年11月底完成入仓任务。入仓时,大豆的油率22%、水分12.7%、杂质3.7%,均高于国内安全储藏技术规范规定的入仓标准;仓内粮堆平均温度17 ℃,大豆气味与色泽正常。

2 进口大豆安全储藏技术

根据1 a多的进口大豆储藏实践经验,结合仓房结构、设施配备和进口大豆基本参数,提出保证进口大豆储藏安全的技术措施,为北方地区进口大豆的安全储藏提供借鉴。

2.1 根据大豆原料特性确定控温参数

根据大豆的水分和杂质含量,设置控制平均储藏温度为17~24 ℃,分别开展水分控制、温度控制与时间控制。进行水分控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大豆本身的水分情况,按照15%的比例和“安全基准水分×非脂肪部分比例”公式,计算大豆的安全水分理论数值,以此作为入库工艺数据。若大豆的水分≥12.5%,需要在高温季节采取冷却技术、在低温季节采用通风降水技术,以降低大豆水分;若大豆水分<12.5%,需要在高温季节使用空调或内环流降温均温工艺技术、在低温时期采用保水通风工艺技术。

2.2 利用机械通风蓄冷控制粮堆温度

实践证明,浅圆仓的仓内粮堆平均温度应≤20 ℃。保持准低温储藏状态,可有效避免进口大豆因温度影响产生品质变化。结合东北地区的气候适当调节仓内温度,保证仓内粮堆平均温度在18~22 ℃之间,将其作为入库工艺设置的基础参数。在高温季节,工作人员要适当采取冷却技术,将粮堆平均温度降到20 ℃以下;在冬季低温季节,使用机械通风技术对粮堆进行蓄冷,控制粮堆平均温度在0 ℃以下。

2.3 结合空调器制冷工艺降低仓内空间温度

夏季受气候影响,仓内上部空间温度极易升高,通过热量传递使粮堆表层温度随之升高,造成表层结露、霉变现象。使用空调器或内环流控温技术有效降低仓内空间温度后,再通过均衡粮堆温度避免出现结露、霉变现象。在6月中旬至9月底期间,由于仓内空间温度较高,致使粮堆表层温度高于24 ℃,应使用空调器进行降温,还可以采取内环流与空调器相结合的方法。在秋冬季节,要考虑到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况,分两个阶段进行通风降温,即在10月至11月份进行初次散热通风,在12月至次年2月份进行机械通风降温蓄冷。

2.4 采用多点机械布料工艺减少自动分级现象

进口大豆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在储藏过程中极易出现吸湿生霉、发热赤变、品质劣变等现象。尤其是进口大豆中的豆荚、尘土等杂质较多,如果从仓顶处直接入仓,会产生严重的自动分级,大大降低大豆储藏的安全系数。因此,在实际储藏过程中,在仓体顶部安装动力式布料器,且由单点布料改为多点布料,可有效缓解大豆入仓时的自动分级,实现大豆的安全度夏和长期储备。

3 进口大豆安全储藏管理措施

为进保障进口大豆的储备安全和减少大豆损失,除配置相关的储藏设施设备、实施合理的控温工艺外,还应做好储藏期间的预防控制管理工作。

3.1 强化预防理念

为全面掌握大豆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情况,结合大豆储存仓型和储藏条件,配备专业保管人员实施包仓,强化管理预防理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开展日常粮情检查工作,并建立储存货位品质跟踪制度,定期定点扦样和进行品质检测。检测指标包括色泽、气味、水分、出油率、粗脂肪酸值和蛋白质溶解比率等,控制储粮仓中的大豆数量和质量,提升进口大豆安全储存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3.2 完善基础设施

仓体结构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配套风机、空调器、谷冷机、扦样器、布料器等设备,并及时检查粮情测控与通风设备的运行情况。为避免进口大豆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出现局部結露、发热、霉变等情况,可经常利用扦样器进行取样检测,并采用单管或多管通风机进行局部降温通风。如果表层出现“硬结”现象,及时开启仓顶轴流风机。

此外,由于国内缺乏进口大豆长期储备经验,因此有必要构建进口大豆信息数据库。通过搜集和整理日常工作中的温度、时间、作业类型、分析情况等数据参数,健全信息资料储备库,并充分利用数据优化大豆安全储备管理。

3.3 避免虫害与结露

工作人员在空仓期间对仓内进行全面清理和定期消毒,包括门边、墙角、地槽、屋顶等位置,有效去除可能存在的有害虫卵与病菌,避免发生虫害。若储粮期间发生虫害,使用磷化氢进行熏蒸消毒。与此同进,工作人员要考虑到温差问题,适时应用“翻”“排”技术,即翻动大豆和排除仓内热空气。在翻动的过程中控制翻动深度与次数,深度宜在30 cm以下,同时根据表面结露情况制定“翻”“排”作业方案。

3.4 改善局部发热

在进口大豆的安全储备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局部发热情况,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采用单管处理模式控制粮堆内部温度。一般情况下,在杂质较高的情况下,按照“先下后上”的顺序,利用扦样器进行“抽空下压”取样处理;在进行单管局部通风降温时,工作人员应控制拔管时间,结合大豆的质量情况,每隔1~2 d移动1次单管位置或者拔出单管;若单管风机停机,必须先将单管风机移走,以免因结露渗入大豆堆内部而产生发热霉变情况。

3.5 优化管理参数

进一步解决传统大型仓房进口大豆储藏过程中存在的稳定性与适用性问题,工作人员应结合每批大豆储存的质量、数量、时间、环境温度、粮情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管理措施,优化工艺技术组合模式,充分利用辅助降温设施防范异常粮情反弹,为建立进口大豆安全储备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4 结语

与国产大豆相比,进口大豆在物理特性、储存技术、自动分级、运输模式、标准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在其储存过程中,优化仓房的结构性能、选择合理的储存方法和避免仓内局部结露霉变。实践表明,只有综合运用多种保温隔热和控温技术,并调整优化储存工艺参数,营造良好的安全储存环境,才能有效提升进口大豆的安全储存管理水平和实现安全储存目标。

参考文献

[1] 胡智佑,杨文生.进口储备大豆的安全储存管理[J].现代食品,2017(16):49-52.

[2] 张颜平,刘忠强,翟纪忠,等.进口大豆保水降耗技术探讨[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14,30(1):17-20.

[3] 马艳.现代粮仓与“绿色储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1):75-76.

[4] 江党生,陈基彬,莫代亮,等.南方地区高大平房仓进口大豆安全储藏技术研究[J].粮食储藏,2019,48(6):11-15.

猜你喜欢

温度安全管理
化开了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一头猪的哼哧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测个温度再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