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民宿氛围营造中沉浸式空间的探索与研究
2020-12-23徐向琨孙雪芳戚飞
徐向琨 孙雪芳 戚飞
摘要:当今民宿兴起,人们希望可以通过民宿体验生活,但民宿产业链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民宿发展出现一定畸形化,在氛围营造中缺乏地域性特点,同质化现象严重,沉浸式空间感不足,体验感较弱。在旅游中,用户希望通过民宿体验了解地域特色文化,从而促进不同地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好的民宿氛围营造以及沉浸式空间构造不仅可以彰显地域文化特性,而且能抓住旅客的心。
关键词:民宿;氛围营造;沉浸式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2
0 引言
當今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和物质享受的需求不断增加,民宿这一新事物打破了原有居家酒店的市场僵局,因此更多的游客开始选择自主旅游,以民宿为载体体验地域特点以及文化,但在当前情况下,照猫画虎式的民宿问题普遍存在,体验感往往不尽如人意,同时民宿的氛围营造日渐突显,成为当今民宿发展的重要环节。
1 民宿的起源与氛围营造
1.1 民宿起源
民宿关注的焦点是人,它与民间、民族和民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民宿最早起源于日本,指短暂租借、歇脚、住宿,由此渐渐发展成行业。
现阶段民宿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从外观表现到内部构造以及后续的室内摆置和装修风格,仅仅只是进行一系列仿造,再化为整体,使得游客对民宿的体验感下降,居住氛围显得多种元素杂糅,缺少沉浸感。民宿作为与酒店形式相似的存在,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主题,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增加空间的文化底蕴,使客人入住民宿时可以感受到当地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氛围[2]。
1.2 民宿氛围营造
氛围营造则希望人们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分享受精神文明,融入氛围。民宿的氛围营造旨在使游客通过民宿深层次地了解以及体验当地活动文化,不单单是浮于表面,而是使用户在五感上得到充分的体验,亲身体验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本质。
经过前期的数据调研分析,大部分消费人群希望民宿具有当地特色,很多顾客往往会先选择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或日式风格民宿。北欧和日式家居设计都受到了现代设计的影响,受自然地理、历史文化的制约,始终建立在平民化的功能主义之上,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讲究“一切从简”,将需求与氛围相结合[3]。人居住在民宿时,往往会有身临其境感,因此民宿的装修氛围、环境氛围、艺术氛围布局对于民宿有相当大的作用。
2 民宿氛围营造现状及影响因素
现阶段民宿产业在国内刚刚兴起,大部分民宿都存在旧社翻新、风格不统一的情况,民宿主人未对民宿进行氛围营造或仅仅采取表面式的风格装修,一切都拘泥于同一个模板,盲目追求流行风格。整体服务性不足,对于用户体验感不够重视,从而缺失整体系统性。民宿相比酒店,应该更加接近当地居民的原始环境,从人文角度来看,对比酒店应该有较浓的人情味。
2.1 沉浸式空间的影响因素
沉浸式空间指空间可以为使用者带来身心带入感,空间给予的感触可以与用户自身相结合,使用户投入其中,从而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物质丰富感。在民宿中应用沉浸式空间,可以有效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用户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空间的氛围。
2.1.1 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即由各种生态因素构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复合体,包括植被、河流等,环境受人为因素影响,同样也影响人为因素。其随地球纬度改变而有所不同,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也不一样。环境对建筑样式以及风格都有显著影响,就如南方的徽派建筑、北方的窑洞。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室外空间的不同促进了室内空间改变[4]。不同地理景观造就民宿氛围的独特性,游客可以体验到相应的特色,感受地域差异感。
2.1.2 色彩要素
色彩是最直接的视觉元素[5],如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通过刺激人的视觉神经,达到信息传递作用,不同颜色给予人的感觉也不相同。
在民宿建筑中,以南京乡伴苏家为例,整体为了迎合室外白鹭湖的百亩田家,栽种着各类蔬菜,原木制成的篱笆墙,搭配花园式的菜园院落,散发着简洁的乡土气息,室内主色彩选择了对应的灰、白、黑,并没有相对的冲突,应对其乡农的主题,结合绿意,仿佛带领人走进归乡之途。色彩心理学表明人类的活动情绪可因周围环境色彩而改变,不同颜色营造的氛围也对人们的心理以及生理具有一定影响。适合的颜色搭配不仅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舒缓人的心情,减少压力,增加趣味性。
2.2 室内空间的氛围营造
室内空间一般指建筑体内人类活动可利用空间范围。通过墙体等结构进行空间的分割,搭配不同材料达到易居易活动的半封闭空间场所。
民宿需拥有良好的生活空间,提供休闲、娱乐、沐浴等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搭配合理的灯光结构、室内布局营造不同区域气氛,增强带入感,巧妙运用五感设计增加情趣性,及提高用户满意度。室内空间还需与室外环境相辅相成,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6]。根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可以在材质、结构、颜色、比例等方面进行设计,突出区域文化特征,丰富游客精神文明。
2.2.1 比例要素
比例是物质形态中,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的动态数值。在室内空间每个部分组件与组件、组件与整体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物体的颜色、大小、尺度、视觉效果等[7]。
若要使整体氛围和谐统一,比例关系也必须是恰当,突出氛围营造的主次会使整体民宿主题得到突显,在民宿中家具的选择、装饰物搭配等都需要实现比例的协调,迎合空间表达的语言,例如若空间较大,就不会存在过多较小的物体,因为那会破坏空间的大气感,同样较小的空间不存在大物件,新中式的空间也不会有欧式古典家具等。
2.2.2 材质要素
材质是材料与质地的简称,材料从物理化学角度大致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不同材料的质地不同,给予人的视觉效果以及触感也不一样[8]。
人们对材料在感知上会进行一定的选择,相比金属制品,人们会更加青睐于木材,因为金属的触感和视觉效果都显得比较冰冷,而木材更加贴合于室外环境,木头的触感没有显著的温差,且木制存在天然纹路可供观赏,更加大气美观。基于人的生存本能,在历史的演变中人们对自然的憧憬与向往是不变的,因此木材的运用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自然亲和感,营造绿色氛围,结合石材,发挥其辅助作用。
2.2.3 光线要素
光线是指自然光透过一定介质进行折射或反射等现象,自然光线随季节、时间变化而变化,赋予整个室内空间生机,相对光影的虚实对于空间氛围的烘托起至关作用,若没有光,物体也就不会呈现颜色,在室内空间还存在相应人工照明,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环境描述和光影明暗变化[9]。通过调节光线,增加空间生命力,突出氛围,从感觉上可以增加一定的容积,舒缓人们的心情,就像是将印象画派对光的理解充分运用在画布中。
3 民宿氛围营造作用
3.1 游客心理
民宿精心设计的氛围可以在一定程度缓和游客奔波的疲倦。舒适的室内空间结合优美的室外空间,可以增加游客带入感,舒缓心理。旅客作为消费者,需要体验地域特色性民宿环境,希望可以亲生实践增加接触感。因此合理把握空间的氛围营造、输出当地文化、满足用户需求很有必要。好的氛围营造往往先要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2 精神文化
氛围营造会使精神文明享受得到进一步优化。在不同感官的刺激下,游客会更加切身地体验民宿活动的精神享受。受民宿主题、地域、特色等相关因素影响,精神文化体验也不同。通过民宿的氛围了解所处地区的知识文化、风土人情,进行文化交流,实现游玩与学习结合,比如浙江湖州莫干山民宿Anadu设计概念为“跟自然相处,跟自我对话——在自然中找到自我”,主题相同,各部分氛围不同,但整体浑然一体,着重于人文与环境。相比酒店,民宿更应贴近生活,氛围感更浓厚,更能打开人们的精神世界。(如图1、图2)
3.3 身心活动
对于室外空间活动场所的氛围营造,能更好地突出当地活动特色,用户在民宿生活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当地的风俗文化,增强参与感、融入感。实践性的生活体验往往更令人印象深刻。在体验生活中,也可以进一步放松身心。氛围环境的营造是为了还原环境,使人与自然可以进行实质性接触,体验自然带来的亲切感,增加游玩的“饱腹感”,使人们在感到精力充沛、心情舒畅,有良好的旅游体验。
4 结语
民宿氛围营造旨在使民宿有更好的居住环境、更优化的服务系统,充分结合先天地理环境优势以及风土人情打造其独特属性。每一个地域或区域的氛围是不一样的,环境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民宿也会形成不同的居住氛围。
氛围环境应该满足大众所需的舒适以及安全要求,但依然需要进行一定的设计,使其更加具有独特的美感,对旅客的内心舒展放松要有积极作用。民宿可以是游玩景点,并不只是我们观念上的游玩途中的一种住宿形式,还可以是一个体验项目,更多的游客希望通过旅程了解文化的具象表现,民宿应该更加注重各部分氛围营造,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更加注意民宿设计的主体性,从而增强消费人群的体验感,以及更注重民宿给消费者的整体感觉。
参考文献:
[1] 朱凯丽,梁晶,朱依琳.南京民俗文化与主题民宿设计[J].大众文艺,2019(17):94-95.
[2] 孟美雪,梁晶.南京民俗文化在民宿设计中的表达研究[J].大众文艺,2019(15):126-127.
[3] 管佩弦,李雪艳.论北欧家居设计和日式家居设计中的极简主义[J].家具與室内装饰,2018(11):28-30.
[4] 陆孟平,金晓雯.民宿空间中的软装陈设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11):100-101.
[5] 王奇,郭瑞丽.基于地域性文娱建筑的室外空间环境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07):57-58.
[6] 张秋婵.室内设计环境艺术中软装陈设材料的应用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23):87.
[7] 肖亮.软装饰在家居环境中营造氛围的理论依据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90-91.
[8] 林银大.浅论室内空间氛围设计[J].三明学院学报,2013,30(02):73-77.
[9] 潘玉琨.空间(SPACE)光线(LIGHT)阴影(SHADOW)颜色(CLOUR)——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四要素[J].室内,1988(07):5-7.
作者简介:徐向琨(1999—),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孙雪芳(1999—),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戚飞(1981—),男,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