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息烽县志》中的生态文献及其价值述论

2020-12-23高江平

艺术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息烽县经济价值

摘要:息烽县境内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农业、林业、矿业、水资源等等,这些资源无不体现出生态内涵,也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共生环境。民国《息烽县志》包括历史沿革、学校、食货、方物以及风俗等38卷。该志对息烽县的历史沿革、文化教育、生产生活、社会风俗等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对研究息烽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都是一部很重要的地方文献。本文梳理《息烽县志》中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生态资源,并分析其生态价值和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息烽县;《息烽县志》;生态资源;资源价值;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2

《息烽县志》是民国时期所记录的地方志,由民国王佐、樊昌绪修,顾枞纂写。于民国二十九年(1930年)成书,共38卷,1956年贵州省图书馆据息烽县档案馆藏本复制油印本,此书还附校勘本。根据息烽县志复制说明,原稿现存息烽县档案馆,后由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时部分内容有所删减,此书为贵州省图书馆复制的文本。《息烽县志》(民国)目录由建置志、学校志、官师志、食货志、方物志、风土志、诸夷志、献徵志等8志组成,共38卷。息烽县,贵州省贵阳市辖县,息烽县名“息烽”是由明朝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而得。据《息烽县志》中的建置志篇疆里“息烽之为县,易名于贵筑,析地于修文,且割开阳,贵筑之各一隅以增成全境,广袤虽皆不及百里,而名山大川巍然、渤然,亦有畇畇之原隰,陂陀绵延,又弥望皆是居为乐土之人,几及十万公路之干线,已贯穿南北一二支线,且将继成铁路铺设,更当不远抗建成功,而后跃为西南之繁县”[1]。息烽境内地貌倾斜不平,山势雄伟,河流绵延,山地、丘陵与小盆地相间,海拔高度相差1000多米,南望山、西望山两大山脉东西排列。

1 息烽县的自然环境

1.1 水资源丰富

息烽县由于山多奇险、地势曲折,河流多水势湍急。境内大小河流达13条之多,其中县内较大的河流有潮水河、息烽河、养龙司河、高坎子暗河、温泉河、猫场河、九庄河、瓮桶河、雨淋河,县界河流有乌江和洋水河。乌江是息烽与金沙县、遵义县的界河;洋水河是息烽县与开阳县的界河。除此之外,县境的西北还濒临贵州省储水量第一的乌江库区,因而水资源十分丰富。

1.2 物产丰富多样

息烽资源丰富,物产繁多,但生产水平低下。本地“民生所需,皆有取材制器,以资其乏者”[1]。境内的西望山和南望山有丰富的矿藏与茂林,能满足息烽工业就地取材的需要。“为人所取携有余,因而致富的长子孙者,比比然也。”[1]用于祭祀的草纸、香、烛等在息烽民间也都能够生产,早在新中国成立前,西山纸就非常有名,畅销省城及邻县。息烽纸的原料来自本地竹子,“除少数给竹工取制什器及编席外,皆为造紙之原料”[1]。

2 《息烽县志》中生态资源的价值分析

2.1 息烽县资源的生态价值

2.1.1 水文化的生态内涵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和生活中,息烽县内人民依托秀丽的山川、河谷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充沛的降雨、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绚丽多彩的与水有关的生态文化。水文化反映的是水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关系的综合体,是地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2]。作为环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生态价值不仅对人类主体的发展需求[3],而且对息烽环境客体的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水观念。各个区域的水观念与其历史记忆有关,水是生命之源。人们通常认为水也是一种具有生命的圣洁物质,如在端阳节,“采草药煎水沐浴谓可除病……傍晚以雄黄大蒜烂和以洁水洒各屋前后左右以避虫蛇”[1]。水可以和药草煎来沐浴除病,雄黄等加入清水可以避虫蛇。“牵往水边,使牛照水而欢,以酬牛之辛苦也。”[1]牛为人们耕种,水作为人们送给牛的“礼物”,可见水在人们的观念中是很重要的。再有“死者气绝以洁水洗濯之”[1],人死后用水将死者的遗体擦洗干净等等,人们认为人是来源于水、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也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是一种朴素生态价值观的体现。

其次是水与农业灌溉技术。在水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水利灌溉生态技术,形成了水田维护、水稻种植、水源保护于一体的稻作生态文化。民国《息烽县志》卷九中“夙号山国之贵州息烽县,实乃中其腹而居北滨乌江南岸,雌雄对峙之雨山盘亘,葱郁有纵贯其间以入乌江之溪流,其支源之所滥觞且无虑数十平田,虽云不多以耕以耘,灌溉足资偏灾之不逢,藨蓘之得宜数”[1]。息烽县水资源丰富,所产农业如遇灾难也还足够使用,水对农业灌溉的调节作用明显。民国《息烽县志》卷九中“按息烽一县之田梯田柜田实多于平田”,息烽县的梯田、柜田比平田多,说明对于梯田与柜田的使用更注重生态的协调性。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为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一些村寨充分利用背靠山林的特点,通过在小河中筑坝修渠,将含有丰富养分的腐殖物沿着小溪和沟渠汇入稻田中,这既使土壤肥沃,改善了环境,也保护了水资源。正如民国《息烽县志》卷九中提到的“高山平坝皆宜择地,当诸田之上山涨所必注者掘之石谷田贮深三尺之水足灌十五石田,倍深之起灌亦倍治堰之法必窊中筑其底,坚其四墉,使无渗漏,若陡必厚,内外砌石,实以土,以一闸司其蓄吐,中蓄蒲鱼,上周植柳树,随山势疏小沟,令雨水至即流注如是虽高田值大旱无无收者又嘉植美荫牛得以时寝讹饮浴其所长菰茭鱼蟹又可时取暂劳而永利者也”[1]。因山势而疏导水流,注重生态和谐。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平衡有深刻的认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态智慧也体现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人们注重把自然和文化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1.2 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

第一,森林起着涵养水源的作用。“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从这句谚语中不难解读出森林能够保持水土,有树林就有水源,森林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第二,森林还能调节气候。“南望山以深林大菁见称天然之资。”[1]南望山森林资源丰富,树冠密集,对天然界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都有重要作用,并能增加地域性降水量。为了使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息烽县也专门颁布法令来保护森林资源。《息烽县志》卷十中记载“民国十九年省令更颁保护森林条例,首重严禁放火烧山及盗砍滥伐……息烽一县遵奉而行,治内及四境各就可种之地,且择有用之树秧,如数分植九庄,则栽至二万八千株,更播青棡五万株,偏以其年雨过少,既种至树颇见枯死,至如一县分负劝种督种之责者,每值场期鸣锣警众,谆告以不,放火烧山有不从者,罚必加重。乡人亦皆知之,鲜有逆者”[1]。民国十九年(1930年)贵州省颁布保护森林条例,禁止放火烧山以及乱砍滥伐的这一系列措施使当时从省到县森林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可见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十分重视。

2.2 息烽县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

息烽县的资源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森林资源,还有竹、山货、矿产资源等等,因其多丘陵地形,而河流较多,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多雨,息烽形成了适合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地方。对此,人们对这些资源也加以利用,从而促进经济开发,也因此形成了各行各业的商业职业。

2.2.1 水资源的开发

息烽县河流较多,水资源丰富,主要体现在温泉的开发,民国34年(1945年)由省主席杨森倡导并拨款,历时两年建成。这一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发展温泉旅游循环经济,实现温泉产业生态化,形成循环型温泉产业[4]。

2.2.2 森林资源的开发

“县境诸山原有天然之茂林,盗伐滥伐者亦颇知敛。迹自斯以往再能,年年从事开荒增植,不懈其常。此后息烽之林木不惟足以供给一县人民之取携,即欲大量运销异地,亦所宜然。息烽所产各种之有用木材,则方物志备见之,更以随地皆产之大量青棡,则当每岁秋冬之交,群相伐取短锯列置开窑烧制薪炭,以备人人买供烘炉之用,且有多数湖南人于获稻之后即来县境沿乡买木借地开窑,以经营制炭之利益者。”[1]息烽县境内原本森林密集且茂盛,贵州省颁布一系列保护森林条例之后,盗伐滥伐的越来越少,再加上每年不断地种植,所以息烽县内的森林木材之多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人使用,多余的甚至开始销往异地出售,木商行业开始兴起,经济收入大幅增加。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将青棡木置于窑内烧制成可以取暖的木炭,这一工艺吸引很多湖南人在息烽县内购买大量木材,做起了烧制木炭的生意,促进了区域间经济的发展。

纸商贸易的过程中对木材的需求也较大,“畅销于省城及临县,有供不应求之概,沿河数十里遍产诸类竹……白纸之原料则为构皮,构皮产县北之瓮沙,为多厂则设黄沙渡上而于瓮沙取材以供制造”[1],报纸以构皮为原料,其构树种植范围较多。“西望山南望山各厂所出之竹料,西山纸及境内各厂所出之构料,白纸草料,烧纸供县人需,用之余多运销于贵阳、遵义、黔西、修文、开阳诸县。”[1]木材开发利用引发了一些木材工廠出现,说明森林资源的开发带动了木材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合理、有制、有度地利用资源,是一条人类维持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5]。

2.2.3 矿产开发

息烽县多丘陵,矿产资源丰富。《息烽县志》卷十二中记载:“息烽一县中居贵州之腹,南望山盘亘东北界连开阳,前当二百年间山之左右其以开采朱砂,以烧水银而致巨富者人盖有多姓焉。对峙之西望山虽峰峦竞秀而其骨干纯属砂石,故其所产除竹木而外,绝少诸矿之蕴蓄不得与南望山比,惟以明清之际……息烽人相传之谚称以西山八庙南山八厂则南望山采矿之厂之多可想见矣。”[1]息烽县矿产资源主要是在南望山,息烽县内采矿业发达,因采矿致巨富的人并不在少数,可见矿产之多。“息烽之山至磅礴也,山蕴煤矿不可胜计……息烽铁道之铺设当在不远,铁道成而火车至如无多量采出之储煤,而火车又如何驶行,息烽之人盖亦亟图煤业之大量经营以应对将来之要,需以取当然之盈余也。”[1]之后主要是对煤矿的开采。息烽山体蕴含了大量的煤矿资源,煤矿的开采不仅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推动了相关行业和技术的发展。息烽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多样,如银矿、硃砂矿、铁矿、硝磺矿、煤矿等,不仅民间开采,政府也参与到矿产开发当中去。“南望西望两山治矿藏茂林为人所取携有余,因而致富,以长子孙者比比然也。”[1]这可以看出矿藏、茂林等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县内人民的经济收入,从而走上致富道路。《息烽县志》中关于矿产资源开发的文献记载说明矿产资源开发不仅成为人民致富的途径,而且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渠道。

3 结语

在人类历史传承的今天,历史记载一直伴随着历史文明流传至今,地方文献包含着各个方面的东西,对于我们了解今后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都会有深刻的认识。民国《息烽县志》距今将近100年,其中的生态观念在今天来说仍然值得借鉴与思考。在县志当中,记载着息烽县的物产资源,也正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经济关系等,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在人们的生活观念中,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通过阅读文献可以看出其与当代的生态政策相关联,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生态的平衡状态。而对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既要注重改变人们的观念,又要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植树造林,提升生态价值,才能更好地提高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息烽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民国息烽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472.

[2] 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案例研究[J].民族研究,2006(02):57-65+109.

[3] 田甜,骆静谊,刘倩如,等.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生态价值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3(03):99-104.

[4] 唐明贵,殷红梅.息烽温泉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12):1136-1138.

[5] 杨军昌,林芊.古彝文献中的生态观及生态保护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6):58-64.

作者简介:高江平(1996—),女,贵州铜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

猜你喜欢

息烽县经济价值
“杀手”老妈
海绵“成仙”
讲究的苍蝇
从当下油画市场视角浅析油画创作
息烽县委离退局召开民主生活情况通报会
息烽县开展庆“八一”离退休老干部趣味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