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建设的价值及融合路径研究

2020-12-23胡晓素赵龙

艺术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融合路径美育

胡晓素 赵龙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进行反思。一方面,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审美教育的价值,开始重视美育的地位;另一方面,人们努力探索美育和德育完美融合的路径,使美育和德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德育和美育现状的研究和分析,深入剖析影响大学生美育和德育建设的因素。同时从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相对特殊的大学生团体出发,研究在教学方式上如何促进德育美育相互融合、创新教学方式,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提供思路。

关键词:美育;德育;融合路径;艺术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02

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整体马斯洛需求向着更高层次递进,美育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但受限于应试教育体制,德智体美劳经常被分裂且发展不均衡,德育、美育更是被忽视的点。培育全面发展人才应当看到美育和德育在融合中的价值,以美育人、以美促教、以美创新,共同构建高校美育建设新格局,探索德育、美育实验室建设新路径,实现新时代大学生教育创新。

1 美育和德育的基本内涵

全面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德育建设,这成为了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关键。德育建设可以区分为3类: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思想教育。通过这3个方面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审美教育,曾经在2015年和2019年发布相关号令。2015年,国务院要求全国院校必须加强美育工作,从国家层面引起对美育工作的重视。2019年,教育部再次明确提出必须加强高校美育建设。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的鲜明方针政策传达了重要思想:以美育人,以德树人。美育可以理解为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从过程看,美育是一种从情感角度来感动别人、贯穿教育的过程。从效用看,美育是一种共情和同理心教育,它能以美的形象和感染力感动他人,从育人目的看,美育可以实现对人的全方面塑造,促进个体自由和情感丰富性的解放[1]。美育通过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追求个体和自身和谐自由的发展。

2 艺术类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

2.1 政治思想信念淡薄

政治思想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动力和源泉。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受西式自由思想的影响,觉得艺术不分国界,艺术应该是在充分自由和不受限制的条件下才能创造的伟大作品,因此一些艺术类大学生纪律意识淡薄,普遍存在厌烦政治和道德说教的思想。在群体中很多个体都拥有自由奔放的思想,但缺乏理性思考,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和专业,却忽视了时事,重视专业实践,轻视文化课程,尤其是美育和德育课程。

2.2 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大局观

社会主义社会通常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很多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艺术类大学生更加重视自我选择,以自我为中心,加上平时专业课程更多强调自己独立练习,熟能生巧。这种环境下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遇事仅仅以个人利益能否实现、个人才能能否充分发挥为准则,很容易成为新时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很容易看出这一现象,在关于“你认为个人利益需要服从于集体利益的情况发生频率是什么样的”的问题中,60%的学生选择偶尔,只有2%学生选择一直,这直观体现了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普遍现象。

2.3 纪律性较差

规则和纪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一些艺术类大学生放荡不羁,视规则与纪律为无物,因此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纪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从调查问卷中发现,70%的学生有迟到早退的课堂违规行为,40%的学生同时有迟到早退和夜不归宿的现象,30%的学生曾经在校期间出去兼职,由此可以看到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建设任重而道远。

3 艺术类大学生美育德育融合现状

在进行大学生美育与德育融合现状分析时,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一手资料,问卷发放人群主要集中于艺术系,为了使研究成果更有针对性,问卷第一题针对问卷填写者专业设计了问题。本次问卷共设计15个问题供大家选择,其中单选10道,多选5道,问题全部围绕目前大学生美育和德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调查,通过这些问题分析美育和德育融合现状。这次调查问卷主要在扬州市扬子津科教園区各大高校发放,包括扬州大学、江海学院、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发放问卷280张,回收问卷268张,其中艺术类大学生为231份,其他专业学生问卷37份。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针对艺术系学生,因此这次将艺术类大学生的问卷定义为有效问卷,共回收231份有效问卷。根据这些问卷,发现艺术类大学生在德育和美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3.1 学校思想上存在轻德轻美现象

市场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不断转型,很多时候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误区,特别在艺术类大学生团体中,教育大多存在短视现象,追求快速回报,高校更多追求学生就业率提升,只要就业率提高就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教学水平高。经济学中有个著名假设——“经纪人假设”,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就和该假设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这种学校大环境和意识下培养的人才更多沾染了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的风气。在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题目是“你对目前学院德育和美育教育是否满意”,不满意的调查者占70%,不算满意者占12%。

3.2 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德育美育相对被动

艺术类大学生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单调,往往专注于自身练习,特别是乐器和舞蹈类艺术生更是如此。因此,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从小的生活都会得到长辈的悉心照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高中进入大学后,生活突然变得非常自由,一切生活学业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在这种心态下,他们在遇到挫折和考验时,会产生极大的危机感,导致心理紧张或失衡。现有学校的德育和美育不够主动,都是在事情发生后亡羊补牢,而不会未雨绸缪,整体不能形成有效的预防和联动[3]。

3.3 美育和德育形式单一

在中国高校教育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者,传道授业一直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美育和德育教育中,道德经常被很多老师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授课方式都以价值传递为主体,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情感的培养与表达。这种授课方式会造成有些学生在品德教育课程笔试中分数非常高,但思想道德表现却非常差,造成德不配位的现象。这种千篇一律的说教方式不但不能发挥品德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反感和叛逆。在审美教育中,学生接触的通常是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很多时候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方式非常简单粗糙[4]。这种现象在问卷调查中也有显示,关于“学校采取道德和审美教育方式的形式有几种”,有80%选择1种,15%选择2种,没有人选择4种以上,这充分表明了学校教育方式的欠缺。同时,在调查问卷中,关于“你是否期望多样性的美育和德育方式”,有85%选择了非常期望,10%选择期望,5%选择无所谓,这也体现了艺术类大学生对创新教学方式的渴望。

4 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与美育的融合路径

4.1 创新教育理念,寓教于美

在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工作者不能墨守成规,固守原先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富有创新精神,探索艺术的海洋。对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德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关爱学生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适应社会,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是追求美和新的一代,对新生事物接受良好,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学校教育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的特点,课堂教学要在“美”和“新意”上下功夫,尽可能使学生适应教学方式,以此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德育理念的创新会减少学生的叛逆心理,使学生开心愉悦地主动学习,在美好的情境和状态下快乐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教材、新的理论是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最佳方法,互联网把新知识、新理念传授给学生,网络技术是当今教学中的最好手段。

4.2 提高教学多样性,增强德育实用性

艺术类大学生情感丰富,感悟能力极强。实践证明,大段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方式往往会事倍功半,学生无法静心听大段无趣而呆板的说教,这时候创新教学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案例教学就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这一德育课程时,对音乐系学生可以用不同音乐代表不同阶段中国人民不屈的奋斗。比如用《二泉映月》展示近代那段苦难的岁月,用《命运交响曲》表达对命运不公的抗争,用流行歌曲表现爱国情怀。对舞蹈系学生,可以借用千手观音向他们传达不屈不挠和命运抗争的决心。这些案例的选择可以将德育借用美育的表达形式,将美育藏于德育之中。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课外实习等方式,也是提高教学多样性的重要举措,可以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将思想道德观念传递给学生。艺术类大学生还有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在学校教育中应当适量在培养方案课程中增加一些历史、文学、哲学等课程。同时,邀请专家名师举办本学科或跨学科的专家讲座,在讲座中开拓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5]。

4.3 重视学生自我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自身修养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尽可能创造一种积极进取和平等自由的环境,老师要从学生出发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使学生拥有“心理安全”。老师还要多指导学生开展线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道德修养。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学生可以获得真正道德上的成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真善美,走出利己主义的圈子。社会上存在很多直击人心灵的美好事物,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白衣天使的舍己救人、抗洪救灾中官兵的英勇奋斗、慈善机构的无私奉献,这些确实存在于人性中的美好是美育和德育的素材,见证了人性的光辉。每年我国都会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种现实社会中的典型榜样会对学生修养产生重大影响,调查问卷显示,85%的学生赞同榜样人物的力量更能使德育深入人心,这样的结果表明社会上好的事物对艺术类大学生个人素质产生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深刻的。艺术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髙一方面依赖学院外部教育,但更多是自身修养的提高。苏联学者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正派的人,必须是一个懂得自我教育的人”。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将他律性转化为自律性,提高自身自制能力。德育和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达到情、意、行的统一,最终使学生把外在影响因素转化为自身自觉践行的行为。

5 结语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离不开求知和修养,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作为支撑,那么其永远不会把所学知识奉献给国家和人民,“有才无德”带来的恶果比“有德无才”更大。艺术类大学生这一群体拥有比其他大学生更“自我”的意识,更加张扬、具有个性。若在学校教育中加以引导,着重培养该群体正确的审美观念、认知对错的意识、创造美好的能力,最终美育和德育结果不会比别的专业大学生差。从前面研究中,可以發现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时间上具有共存性,在空间上具有连贯性,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审美教育的不断优化可以为道德教育开辟道路,道德教育离不开审美教育的支持,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中的真善美是审美的象征。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有一定区分,审美具有共享性、同理性,不以约束为前提,不以政治经济等直接目的为目标,道德教育更多需要受到很多方面约束,比如法律约束、公序民俗制约等。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会在道德教育中得到净化,同时审美情感在净化中得到升华,在实践中会加深对德育美育的深刻含义的理解,在行为中真正践行真善美。因此,在高校美育与德育的建设中,审美教育的正确推进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邵帅.融合德育与美育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修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2:6-11.

[2] 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05):70-74.

[3] 曾东霞.惯习与场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以中南大学为例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30-133.

[4] 吴叶林,崔延强.基于学科文化创新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5):92-95.

[5] 马建丽,冯建明.试论新时期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50-53.

作者简介:胡晓素(1983—),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音乐教育。

赵龙(1981—),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艺术类大学生融合路径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