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乡村劲吹文明新风
2020-12-23王琦琪
王琦琪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抓好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
近年来,山西运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一约五会”制度为保障、以乡村文化礼堂为平台、以新乡贤为引领,采取多种措施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重德行孝在运城蔚然成风;浊行陋习在运城基本销声匿迹;维系乡情乡愁的文化礼堂等平台载体在运城越来越多;一支万人规模的新乡贤队伍让运城乡风文明建设如虎添翼……
扬善行义举美德,树社会文明新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风文明树“根”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没有文化的振兴,乡村就会失去最强大、最广泛、最深沉的基础。树文明乡风,必须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挖掘出来,结合现实条件,面向人民群众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阐发时代价值,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迸发活力。
德为立身之本,孝乃百善之先。但曾经的“德孝文化之乡”却一度出现了不良状况。“2006年以前,我们村是典型的单、薄、涣、散、落后村,大家各种各的地,没啥联络,还经常因为赡养老人或邻里纠纷到村委会告状。”雷家坡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永计说,“运城是‘舜帝德孝文化之乡,舜帝留下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好家风不能在我们这儿断了啊!”
雷家坡从改善家庭关系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宣扬德孝的文化活动:每年评选“道德模范”“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夫妻”等稱号,每逢重阳节等重要的尊老敬老节日,通过签订《养老协议书》、开展“一盆温水、一个拥抱、一声爸妈”敬老仪式,鼓励、督促儿女们为老人尽孝心。一年一度的“夸媳妇比赛”是全村最热闹的时候,这时,众多婆婆争抢登台,就为了同大伙讲讲自家媳妇的种种好处。原来是“评媳妇”,看材料、搞投票,现在是婆婆上台夸,突然有了竞争的气氛,各家的媳妇恨不得使出全身力气对婆婆好,各家的婆婆也生恐落后了他人,凡事都和媳妇有商有量,无形之中形成了你追我赶、孝敬老人的好家风、好村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俗话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通过千万个家庭代代传承的。没有一个个家庭的德孝家风,就形不成整个社会的德孝文化。如今,雷家坡村持之以恒弘扬德孝文化,也让他们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的荣誉,还引来十几家企业争相入驻,不仅乡风更加文明,产业也跟着兴旺起来。
为了深入挖掘舜帝德孝文化的时代价值、弘扬新时期德孝文化,运城还发布《关于以“星级文明户”创建为抓手,推进全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把“星级文明户”评选作为建设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运城市已评选“星级文明户”87461户,占村家庭总数的50%以上。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引下,运城还深入挖掘阐发了河东人类远古文化、农耕源头文化、黄河根祖文化、河东民俗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文化品牌,增强了新时代的乡村文化自信,让运城乡村逐渐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围,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移风易俗倡文明,婚丧简办树新风——“一约五会”为乡风文明立“制”
推进乡风文明,需要有立有破,一方面,需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应该摒弃愚昧的陈规旧俗,通过建立新制度向陋习宣战。运城的红白理事会等“一约五会”就是扫除陋习的“桥头堡”。
卫张虎是闻喜县柏底村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他专门负责检查村内红白宴席是否超出规定标准。他说:“曾经我们村办白事都是‘烟酒两顿饭,锣鼓闹两天,少一个环节就被说是‘不孝顺。如今有了红白理事会和制度,大家都必须遵守‘烟酒不上桌,只吃一顿饭,锣鼓敲半天,随份子每次不超过100元,宴请的标准一桌低于200元。这样下来,一场白事差不多能省1万元,原来花费两天时间,如今不到一天就全部结束。”这正是“不办满月不过寿,升学参军不宴请;村会料理红白事,勤俭节约人称赞”。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逐步好转,办红白事重排场、好攀比在运城一些地方有所抬头。盐湖区大村村民李根深说:“从前我们办婚礼都是自己组织,村里不管,规定不定,家庭富裕的‘挣个脸面,家庭困难的也‘打肿脸充胖子,随份子有时能达五六百元,宴请席甚至有三四十桌。虽然大家很不情愿,但轮到自己时,还是随大流,谁都没有魄力去抵制这种不良风气。”
2018年,运城市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作用切实规范农村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的指导意见》,开始在农村全面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度,力求通过红白理事会及其相关制度推动形成乡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他事不办的文明新风。
破除陋习,运城不单单靠严管。为了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办事,运城每个村子都建起了红白事场所,提供给村民免费使用。这样通过“严管”一边压着村民不要铺张浪费,一边通过“服务”帮助村民降低支出,既让村民们办好红白事,又切实减轻了经济负担,从而实现“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的效果,推动乡风文明工作再上新台阶。
目前,运城市许多村都建立了“一约五会”制度——“一约”是村规民约,“五会”是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新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这“一约五会”制度的不断健全,对破除乡村社会陋习、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引领社会新风、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乡村文明新风吹拂河东大地。
文化礼堂观古今,精神家园铸民魂——乡村文化礼堂为乡风文明强“体”
文化需要载体和仪式。有了载体,文化才能有展示的场地;有了仪式,文明才能一次次被运用、被发扬。“村里的一棵老槐树、一口水井,往往维系着村民最大的乡愁、乡情。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去营造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文军说。
运城文化底蕴深厚,各村各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如何将这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设统一平台方便展示的同时让各个村、县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运城市委宣传部想出了建设乡村文化礼堂这一乡村文化综合体的办法。运城乡村文化礼堂建设试点自2018年4月启动,囊括了村史馆、道德讲堂、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场所等功能,通过文化礼堂建设,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的新高地。
万荣县灵池村的道德讲堂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讲课”——村主任杨自宁每月都给大家讲乡村建设知识,鼓舞动员大家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宁教挣死牛,不教打窝车”,宁可累死一头牛,也绝不把车停下后退,这种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通过道德讲堂的讲述得以强化,并赋予新的涵义。
在盐湖区大村村委会,挂着“日间照料中心”牌子的几间房格外引人瞩目。大村村主任介绍:“日间照料中心专门为村里老年人服务,凡是满70岁的老人每月只要交100元就可以天天在这里吃饭。”日间照料中心,是解决农村独居老人“吃不好、穿不暖、缺少交流关怀”现实问题应运而生的新模式。
鄉风文明建设,必须打造相应平台载体。截至2018年年底,运城市已建成48个乡村文化礼堂,还有155个乡村文化礼堂正在建设中。乡村文化礼堂已成为村民新的生活空间和舞台、文化传承和文明教育的综合体和大本营,成为守住乡土、传承乡风、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春风万里凤还巢,乡情感召游子归——新乡贤为乡风文明助“力”
树文明乡风,调动各方参与者的力量是关键。“新乡贤”应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呼唤而生,他们德才兼备,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建设家乡的强烈意愿,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运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千百年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积累了深厚的乡贤文化底蕴。2017年春节前夕,运城市全面启动“寻找新乡贤”活动,在全国20多个省市召开了50多场座谈会,广泛邀请在外地就业创业的离土乡贤回家参与建设,同时,挖掘本土乡贤,并积极发展户籍不在本地但在本地生产生活、有一定影响力的外来乡贤。
现在运城就有这样一群新乡贤:他们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却离家打拼落户外地;他们多数时间忙着自己的工作,却在家乡最需要的时候聚在一起;他们身上有着资金技术能力,并且愿意将他们的资源无偿或低价地奉献给父老乡亲。他们成长于乡土,成就于乡外,如今又奉献于乡里。
刘海水,曾是盐湖区直工委的一名干部,退休后应相关部门的邀请,接连创作了《红白事三字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口袋书》《新二十四孝》等众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漫画诗歌作品,成为运城指导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帮手。
卫兵,闻喜县柏底村人,早年出去经商,自2014年起回村任党支部书记。2017年他抓住了当地发展蔬菜大棚的政策利好,发展了50多亩蔬菜大棚,直接带动16户贫困户脱贫,如今,他的大棚数又增加了18个,他的愿望是带动更多农户发展产业致富……
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入新时代精神,是新乡贤的底色;靠人格魅力而不是行政权力,是新乡贤发挥作用的关键点。万荣县灵池村主任杨自宁说:“新乡贤,能发挥政府不能发挥的作用,也有着村民个人不具备的力量。乡贤治理,就是乡村德治的重要体现。”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乡贤的作用,运城在市、县、乡、村4个层级都组建成立了新乡贤理事会,搭建起新乡贤议事平台和新乡贤联络机制,创造条件让饮水思源的新乡贤们在家乡大展身手。截至2018年年底,运城市新乡贤库的注册人数已经超过1万人。
乡村振兴重在“振心”。运城市通过传承德孝文化、破除陈规陋习、建设文化礼堂和培育新乡贤等多个重要举措,发掘了一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一系列文明制度、搭建了众多平台载体、集结了一群主体力量,蹚出了一条新时代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的现实路径。(来源《农村工作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