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中城市人才政策研究

2020-12-23邵帅

山西农经 2020年16期
关键词:大中城市

邵帅

摘 要:目前我国城市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人才聚集效果,但想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体系。著眼于新时代大中城市人才政策支撑体系,分析当前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势,提出了构建全方位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政策;大中城市;人才支撑体系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6-012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532;F299.2        文献标志码:A

1  城市人才政策相关理论

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赢得人才竞争,我国近年陆续出台了引进海外高科技人才的“千人计划”及“万人计划”,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城市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过去大中城市依靠人口红利实现了高速发展,随着这种红利逐渐衰退,我国大中城市陆续出现了人口结构问题。2017年我国各大主要城市出现了“人才争夺战”,以一线城市及各省会城市为主,大中城市积极出台补贴求贤,吸引人才流入。

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积极出台人才政策取得卓越成效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大中城市人才政策过多关注于人才的引进而非完整的城市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人才数量“繁荣”并不代表人才引进成功,精准引进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人才,合理利用好本土人力资源,同时做好人才专项培养,才是一套良好的人才政策体系[1]。着眼于新时代大中城市人才政策,研究当下大中城市人才政策,依据科学理论提出今后人才政策的完善意见。

2  我国主要大中城市人才政策现状

2.1  我国主要大中城市人才政策

我国主要大中城市为应对人才引进竞争,积极依照城市发展规划与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最先发力的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及深圳市在人才引进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随后苏州市、厦门市在人才效能竞争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竞争力。

我国主要大中城市人才政策各有特色。上海市关注“高、新、尖”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同时为应对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问题,从2018年开始参与“人才争夺战”。武汉市作为高校集中的城市,人才引进政策主要依托高校毕业生的庞大资源,出台了大学生留武汉的相关优惠政策。长沙市出台了“人才新政22条”。成都市提出了“蓉漂”计划。西安市将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南京市为了解决城市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发布各类政策,扩充城市人才储备。

2.2  二线城市人才政策特点

一线城市常年高速发展与人才缺口,促使它们摸索出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政策体系。但是我国二线城市起步较晚,现在还处在主要依靠招商引资来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扩张的阶段。随着投资拉动城市发展的动力逐渐放缓,如何利用好人才创新,用人才资源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成为二线城市的主要思考方向[2]。

二线城市陆续出台了人才引进优待政策,导致城市间“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这些城市的人才政策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以资金补助等方式引进人才。二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远不如一线城市,所以多个二线城市试图用专项资金补助、税收减免政策、工作经费等直接资金补助吸引人才。

第二,出台住房保障政策。通过购房补贴、提供租房等方式为人才解决住房问题,但住房政策主要针对高层次人才,普及面有限。

第三,户籍政策吸引人才。在一些相对较发达的二线城市,落户难也是人才引进面临的问题之一。济南市、杭州市等地逐渐放松了户籍政策,为人才引进提供助力。

2.3  现行大中城市人才政策的弊端

从2017年各大中城市“人才争夺战”开始至今,城市人才政策主要集中在人才引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人才聚集效果,但是也暴露了人才政策的很多弊端,例如人才政策并没有统一的统筹规划、引进的人才是否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等。因此,各城市在制订人才引进政策之前,要切实分析自身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防止盲目引进造成人力资源配置失衡[3]。

2.3.1  没有全国层面的统一规划

当前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只是为了争夺人才而争夺人才,并没有关注城市自身需求与市场需要。这必将造成人才全国范围内的配置失效、人随政策跑,加剧了人才缺乏地区招纳人才的难度。2017年人才引进政策主要集中在东部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西部城市除西安市外很难争夺到所需要的人才资源。欠发达地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没有良好的城市环境,在激烈人才引进政策的冲击下,留住人才越发困难。这种缺乏统一规划的冒进式人才引进政策,会造成人才配置失效的恶性循环。

2.3.2  过多关注人才引进数量

当前大中城市人才政策的关注点主要在引进更多数量的人才,而没有关注当地企业的需求及引进人才的利用方式。这种只看重数量不重视使用的人才政策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城市人才政策的出发点应该是企业与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解城市的人才需求后制定相关的引进政策。但是目前的人才引进变成了城市之间的较量,政府之间拼资金补助、拼户籍,唯独没有让企业出现在人才引进政策制定过程中。这样会导致人才引进的类型与城市真实需求错位,导致大量人才无法量才适用,无法发挥出人才资源的价值[4]。

2.3.3  人才认知固化

从发布的城市引才政策中可以发现,一般人才政策都是针对较高学历的人才。政府不能把人才的定义狭隘化。人才不应只是具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各行业的工作杰出者、专业技术工作者都应属于人才范畴,城市发展应该具备多元化的人才观念。城市人才政策容易误导社会对人才的认知,同时也会给普通岗位的劳动者带来心理落差。

3  建立大中城市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议

3.1  建立长效的人才支撑体系,注重整体规划

城市人才支撑体系,不仅是指人才引进政策,而是要构建一个整体的人才体系,实现城市人力资源效能最大化。这种人才支撑体系不应该只关注增加人才数量,而是要贴合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体现城市人才需求的差异,利用好现有人才,结合政策法规,提高城市人才竞争力,发挥人才带动城市发展的作用。因此,城市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设应该由内而外开发。关注当地各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放权给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企业去挖掘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政府给予企业政策与资金支持。这种方式貼合城市实际人才需求,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城市各有偏重、量才而招,才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才合理配置,而不是出现资源浪费式的“人才争夺战”。

3.2  建立系统的人才支撑体系,注重培养本地人才

当前人才政策主要引进方向还是“高、精、尖”类高层次人才,这类人才能为城市带来新鲜血液与专项领域突破性进展。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人才,更需要大量基础性人才,这种中初级人才是城市经济发展最庞大的“中间力量”。大量的基础性人才是城市发展最源源不断的动力,比起单纯靠引进人才,不如将目光转向培养本地人才。采用企业和政府合作的方式,加强培育本地人才专项技能,同时尽可能满足基础性人才的基本生活诉求,在政策上适当满足其生活保障与提供资金支持。这种本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当地人才利用的问题,并且更能打造出适合当地城市与行业需求的人力资源体系。

3.3  建立多方位的人才支撑体系,确立人才政策战略

城市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但是人才储备与培养却往往在城市宏观政策中没有得到体现,更多采用战术性政策而不是战略规划。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做好人才支撑体系也就是做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大中城市在制定战略发展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人才支撑体系,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实现城市战略目标提供依托,进而促进城市发展。

要想确立人才政策战略地位,必须从全面长远的视角考虑人才问题,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计划、战略规划、资源投入及政策制度未来走向。积极学习国内外发达城市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与人才支撑体系的相关经验。让人才政策与城市科技前沿相衔接,与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程度相适应,与行业企业需求相一致,与城市本土人才培养利用计划相关联,使城市人才支撑体系在城市发展战略中真正起到支持与保障作用。将人才支撑体系通过政策体现出来,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长久人才政策运行机制,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

4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人才政策还处在人才建设的初级阶段,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更多出现了无方向、无计划性的特点。短期内人才数量提升能够分担城市发展的部分压力,但是这种人才政策必须尽快完善,尽早建立起长效、系统、具有战略性的城市人才支撑体系。关注人才引进与培养,做好人才需求与利用,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洋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人才支撑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2]黎灿辉.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杭州:浙江大学,2010.

[3]黄婷燕,李远辉.城市人才引进政策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6):92-94.

[4]唐果,贺翔.市场化人才服务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建设重点[J].经营管理,2012(10):65-67.

猜你喜欢

大中城市
2017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指数
2017年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9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8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5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6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4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3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
2016年2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