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地泥河沟村文旅扶贫发展研究

2020-12-23王斌张霞合妍彭帅

山西农经 2020年16期

王斌 张霞 合妍 彭帅

摘 要:泥河沟村是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地,是世界级文旅资源。在调查泥河沟村文旅扶贫现状基础上,分析其文旅综合价值,结合梳理扶贫史,分析文旅扶贫发展动力,找出泥河沟村文旅扶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泥河沟;文旅扶贫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6-003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G127         文献标志码:A

2014年,佳县泥河沟村古枣园农业文化系统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共7批15处),同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虽然目前国内关于旅游扶贫尚无统一标准,但是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已成为共识。

1  泥河沟村及其文旅扶贫现状调查

1.1  泥河沟村概况

1.1.1  区位交通

泥河沟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黄河中段晋陕峡谷西岸。有沿黄公路等3条经村公路,与榆太高速、佳米、佳吴等干线相通。旧有1座黄河码头。

1.1.2  自然条件

泥河沟村属于黄土残塬地貌(较贫瘠),车会河绕村南进入黄河,形成淤积河谷三角洲。当地为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集中在秋季(枣熟期)。

1.1.3  社会文化与经济

村域面积9.81 km2,耕地约60 hm2,枣林约92 hm2,年产红枣60万kg。粮副间种,养殖业发展缓慢,尚无成规模村企,三产滞后。

1.2  泥河沟村文旅综合价值分析

1.2.1  文遗、科教价值及社会影响

《中国果树志·枣卷》记载:“枣树源于黄河中下游晋陕峡谷。”当地古枣园有1 300多年红枣栽培史,是枣树原产地、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源地,完整地展现了从野生酸枣—半栽培酸枣—栽培酸枣—栽培枣的驯化过程,是枣业重要种质资源库、天然红枣生态博物馆,文遗科教价值高。

1.2.2  疗愈价值、生态功能及经济价值

《北京同仁堂志》记载:“用葭州(今佳县)大红枣,入药医百病。”当地红枣曾为贡品,营养和药用价值高,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3.24 km2)、数量最多(1 100余株)的千年古枣树群,包括野生型、半栽培型和栽培型3个酸枣品种群、13个枣品种群,共约45个地方品种。枣林作为天然“蓄水库”和“防风屏”,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乡居,更是村民们世代的“摇钱树”——红枣占村民收入80%以上,全县年产红枣2.25亿kg,产值达10亿元。

1.2.3  枣林景观与黄土风貌、传统村落格局

佳县千年“枣树王”高8.3 m、干周3.03 m、冠幅13.4 m,年产枣“百余斤”,堪称活化石。周围子孙枣林疏落有致,有枣王纪念碑一座。村落三面环山、南面黄河,避风向阳,形成山—水—林—村生态系统。

1.2.4  立体种植、枣粮间作的旱作有机农业技术典范

村民历代摸索出枣树下套种粮蔬瓜果的立体间作技术,通过剪枝保证透光通风、减少自体消耗。枣树涵水,施农家肥,再配合“鱼鳞坑”、水平沟(梯田)等保水、保肥、保土措施,提高产量及品质。

1.3  泥河沟村文旅扶贫史梳理

2013年,佳县农业局、红枣办主导全国农遗项目申报、编制规划、开展技术培训、品种优化。2014—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孙庆忠教授团队驻村3年,出版口述村史、文化志及影像集,并主导全球农遗申报(2014年),期间开展泥河沟枣园大讲堂,持续出谋划策。榆林市文旅局结对扶贫,联合企业策划红枣節庆。榆林学院管理专业张霞等定期调研,为该村文旅发展出谋划策。整体来看,文旅扶贫尚处发展初期,前景看好,但需内外联动、持续发力[1]。

1.4  文旅扶贫发展动力分析

外界助力包括政策驱动、学研驱动、市场驱动、投资驱动。内生动力包括村干部及青年村民力量觉醒。

2  泥河沟村文旅扶贫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文旅产品开发方面

①意识滞后。②魅力乡土景观匮乏,体验项目少,趣味性,参与性不强,开发水平低。③内涵挖掘不足。④适游期短(5—11月)。⑤缺乏品牌意识。

2.2  设施及服务方面

①可进入性不强(车辆限高,审批冗繁),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无班车,停车场容量有限(限20辆),缺乏智慧管理设施。②尚无游客服务中心(线上、线下)。③住宿接待能力有限(仅2家民宿共7间房30个床位,可同接80人用餐)。④餐饮服务缺乏标准意识、质量不稳定。⑤购物对象多为初级农产品,文创滞后,在线渠道拓展不足。⑥物流不便。⑦通讯网、宽带、Wi-Fi尚未全覆盖。⑧解说系统不完善。

2.3  资金缺口大,引资融资困难

规划需投4 000余万元,目前尚无专项支持。村民无力、社会资本观望。宣传不足、渠道不畅、促销力度小。

3  泥河沟村文旅扶贫发展建议

3.1  深挖内涵,完善项目库,农旅融合,打造枣缘文旅品牌

邀请专家调研梳理、深挖内涵,结合乡土景观,打造乘牛马畜车、赏乡土美景、吃地方美食、观枣缘社会、学农耕文化、历农事洗礼、体孝德家风、听红色故事、着陕北服饰、尊乡规民约、住黄土民宿、品黄河美境等特色文旅体验项目,积极塑造并推广泥河沟枣缘文旅品牌。

3.2  梯队化建设,政企联动、招商引资、持续营销

形成文旅扶贫梯队项目库。1~3年内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完善解说牌,修葺闲置窑洞扩容(旺季住宿,淡季搞文创、土产加工等),提升村民素质,增加并美化生态水厕,推进通讯及无线网络Wi-Fi全覆盖。联合地方企业就地深加工,提升附加值,丰富旅购产品。政企联动、招商引资,利用好金融信贷、民间募资,争取政府专项基金。加强在线宣传,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3.3  树立文化自信,持续培养、引进人才

鼓励回村创业、就地致富,凝聚民心、优化乡风,引导村民树立文化自信。村干部、党员带头与地方文旅企业合作,借助高校力量、在线资源,依托泥河沟大讲堂培训村民,在提升理念的同时传授相关技艺,结合人才引进,共同做好文旅服务。

3.3.1  善用政府力量,推动金融助力文旅扶贫

争取设立专项基金落地,吸引民间资本,扩宽融资渠道。借用金融工具撬动发展,有序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3.3.2  加强游客体验及满意度管理

充分调研游客满意度,搜集建议,反馈研讨整改提升,不断迭代升级产品。

参考文献:

[1]孙庆中.佳县泥河沟村以农业遗产保护延续“枣缘社会”[J].世界遗产,2015(11):44-48.